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龙泉市从1992年开始灵芝人工种植,总结段木灵芝种植,灵芝孢子粉培育和采集,灵芝优良品种选育三大核心技术的形成过程,介绍2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技术创新及推广经验。综述龙泉灵芝种植技术向全国推广的4条途径:"龙泉灵芝人"在全国种植灵芝,龙泉菌材菌种供应全国,技术转让,媒体宣传。新技术推广的经验有:新技术要有良好的种植效益,新技术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形成一套推广措施,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国家政策扶持。提出促进我国灵芝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龙芝2号"是于2013年通过浙江省审定的培育子实体专用型灵芝新品种(图1,图2),审定编号:浙(非)审菌2013005。为了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现将该品种的特性、栽培要点,以及多点试种结果介绍如下。1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3.
灵芝与林业     
灵芝与林业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培育灵芝要损耗木材,但灵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林业的价值和作用,林农得到实惠,从而更加重视、保护、发展林业,又促进了林业生态的发展。笔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灵芝生产第一线,经历了龙泉人工栽培灵芝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产业发展全过程。龙泉灵芝能在短短十八年(1993--2011)形成规模产业,最主要的原因是灵芝提高了林业资源价值,产业发展有内在  相似文献   

4.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正式批准对浙江省龙泉灵芝孢子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是继龙泉青瓷、龙泉灵芝之后,龙泉市获得的第3张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片,该市也成为浙江省唯一拥有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县级市。  相似文献   

5.
<正>9月10日,第二届中国灵芝大会暨中国工程院第22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经济菌物论坛在浙江省龙泉市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立足于"提升灵芝产品质量、铸就灵芝健康产业",全方位展示龙泉生态环境及龙泉灵芝的同时,剖析中国灵芝产业发展全局,把脉龙泉经济社会发展。大会为期4天,邀请了涵盖菌物学、植物种质资源学、农学等10个领域的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38名国内外知名食  相似文献   

6.
元胡又名延胡索、玄胡,为罂粟科紫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白术、芍药、贝母等并称"浙八味",为大宗常用中药材.元胡原主产于浙中的磐安、东阳、永康、缙云等县市,历史上曾为浙江一省独有,近几年陕西汉中成为元胡主产区之一.汉中市城固县于20世纪70年代引进种植元胡,2000年以后大力推广发展,逐渐形成种植、加工、科研、销售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蔬菜》2014,(2)
<正>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消息,在年度全省农业吉尼斯粮油挑战赛中,该院育成的油菜新品种"浙油50"一举破了油菜单产和百亩示范方纪录,分别达303.8 kg、286.4 kg,比原纪录"浙大619"和"沪油17"分别提高25.3%、38.2%。"浙油50"是以上海市农科院育成的双低品种沪油15为母本,浙江省农科院育成的双低品种浙双6号为父本,历经近10年培育而成的高产高油油菜新  相似文献   

8.
正灵芝(Ganodema lucidum)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名贵真菌,素有"仙草"、"瑞草"之美誉,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延年益寿的珍品。随着灵芝开发应用的不断深入,市场对灵芝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确保灵芝产品的质量,控制影响灵芝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灵芝栽培过程,引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中的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简称GAP),对灵芝进行GAP栽培。灵  相似文献   

9.
不同品种灵芝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物质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种不同品种灵芝为试材,比较了灵芝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粗蛋白质、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等主要活性成分与营养成分的含量,以期为灵芝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灵芝多糖的含量在0.53%~3.05%,含量高的品种依次为易县采集的"野生白灵芝""野生云芝""泰山3号";野生灵芝和人工栽培灵芝的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在0.47%~1.47%,野生灵芝三萜含量多数高于人工栽培灵芝;人工栽培的灵芝粗蛋白质含量多数高于野生灵芝,"美芝"粗蛋白质含量高达32.05%,易县"野生赤芝"粗蛋白质含量仅为7.52%;野生灵芝的灰分显著高于人工栽培灵芝的灰分;人工栽培灵芝和野生灵芝根据品种不同,所含粗纤维、粗脂肪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食药监注[2014]20号"关于修订灵芝孢子粉炮制规范的通知",浙江省新修订的灵芝孢子粉炮制规范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为了做好新颁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委托,省中药研究所于2014年12月10~11日在杭州海景大酒店举办了"灵芝孢子粉炮制规范检验技术培训班"。各有关灵芝孢子粉饮片生产厂以及部分药检所从事  相似文献   

11.
浙江龙泉市从1992年发展段木灵芝生产,常年生产量稳定在4000m3左右,年产段木灵芝267t,产孢子粉130t,被授予"中华灵芝第一乡"之称号,2010年龙泉段木灵芝及孢子粉被国家质监局批准为原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灵芝孢子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孢子粉效益超过了单纯生产灵芝效益。  相似文献   

12.
灵芝盆景的栽培与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灵芝品种及栽培模式的选择、专用菌种的制作、菌种培养条件及栽培方式、盆景塑型及装饰手段等介绍了灵芝盆景的栽培学原理及灵芝盆景的制作方法,以期为灵芝盆景的培育与制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灵芝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食用价值。通过查阅文献,综述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灵芝多糖、三萜类及其他微量成分,其药理作用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及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提高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等,其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抗血管生成和细胞毒性作用实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简介当前灵芝抗肿瘤产品的开发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正常山胡柚(Citrus changshanensis)是柚子与酸橙自然杂交品种~([1]),是常山县特有的优良地方柑橘栽培品种。常山胡柚果实营养丰富,内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类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并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常山胡柚未成熟果入选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和"浙八味"~([2]),研究表明~([3~6])常山胡柚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和辅助降血脂等多项功效。然而,常山胡柚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5.
传统在全封闭不通风的双层塑膜拱棚环境中,采用套袋收集或风机吸收法收集灵芝孢子,会导致灵芝子实体及孢子产量低、发育不良等问题。将密闭的双层塑膜拱棚彻底改进凉亭式防雨水拱棚,用通风透气的"纸布"(茶滤纸和无纺布)材料制成"纸布培育收集笼"、"纸布培育收集圈罩"收集灵芝孢子,实现孢子的高效拦截收集、灵芝子实体和孢子的生物转换率≥5%,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食药用菌》2013,(5):323-323
<正>灵芝、桑黄是当今菌物学界热门课题,更为世人所关注。为普及灵芝、桑黄等药用菌知识,挖掘灵芝、桑黄产品潜在价值,召开《海峡两岸灵芝桑黄专题研讨会》。本研讨会围绕灵芝、桑黄分类、培育与药理研究主题,邀请海峡两岸从事桑黄、灵芝研究的著名学者作专题演讲。会议讲究实效,短小精悍,并辅以灵芝桑黄栽培现场和产品展示。会议将吸引市民参加,咨询,让市民享受一次面对面  相似文献   

17.
对有粉灵芝"沪农灵芝1号"和无粉灵芝"龙芝2号"两个品种采用新鲜泥土和细沙进行覆土栽培,并与传统的栽培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覆沙处理出芝率和孢子粉、子实体的平均产量比覆新土处理高,且都十分接近于传统栽培方法。此法可用于解决灵芝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8.
龙泉市1996年栽培段木灵芝6000m3,生产灵芝120t,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经过近5年的不断探索、试验研究,在原有栽培技术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龙泉段木灵芝栽培新模式”,其主要改进技术特点如下。1 改灵芝母种PDA斜面培养基为麦粒或糯米粉培养基,提高转管速度,延缓衰老退化 由于灵芝菌丝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容易纤维化,时间稍长就变成韧性很强的“菌皮”。从而造成转管非常困难,速度也慢。并由此造成菌丝的机械损伤引起菌种种性退化的可能性增大。另外,纤维化的菌丝细胞内…  相似文献   

19.
赤灵芝(Ganoderma lucidum)为多孔菌科灵芝属药食两用真菌,一直被人们视为延年益寿的珍品,是传统的名贵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1-2]。目前在鲁西南、闽西、浙西南、粤东北等多地灵芝都作为主要推广的珍稀食用菌品种。室内赤灵芝代料栽培技术在梅州推广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多,特别是当前提倡精准扶贫形势下,灵芝作为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对贫困地区脱贫有着重要作用。但灵芝栽培模式多样,亟待建立完善可推广栽培模式。笔者总结梅州室内灵芝有机栽培技术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室内袋栽灵芝的优质、高产和有机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灵芝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的关键药效成分。通过选择适当的外源物质添加到灵芝深层发酵基质,使灵芝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产量增加,是灵芝深层发酵的研究热点。综述某些中药材固体粉末或其提取物、金属离子、稀土元素和真菌激发子等外源物质对灵芝深层发酵生物量和关键药效成分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