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2012年在河北省藁城市对二点委夜蛾A、B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试验1即4月25日至5月6日在小麦地的试验结果表明,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3.45倍,差异显著.试验2即6月18日至7月25日在玉米地的试验结果表明,在6月18日至7月11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比A诱芯低22.33%,差异未达显著水准;而在7月12~25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2.71倍,差异极显著.与此类似,B诱芯的单盆日最大诱蛾量达到245头,显著超过A诱芯的74头.可见B诱芯的诱蛾性能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4.
5.
6.
为筛选对陕西草地贪夜蛾种群灵敏度高、诱捕性能强的性诱剂,2022年8—9月在陕西兴平市玉米田对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北京黄将军科技有限公司(HJJ)和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ZJSF)等国内5个企业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进行了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内NK、NL和BLB诱芯监测到两个成虫高峰,且峰值日期一致,峰期诱集量较高,ZJSF诱芯仅监测到其中1个诱蛾高峰,HJJ诱芯峰值不明显;NL和NK诱芯日均诱捕量分别为4.15头和3.51头,高于BLB诱芯,显著高于HJJ和ZJSF诱芯;NK诱芯诱集的专一性显著最好,其次为BLB和NL诱芯,三者草地贪夜蛾诱集量占比分别为91.52%、75.49%、71.60%。NK、NL和BLB诱芯更适合当地草地贪夜蛾的田间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7.
烯虫酯对烟草甲和烟草粉螟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烯虫酯对烟叶仓储害虫烟草甲和烟草粉螟的生物活性, 采用卵卡浸渍法测定烯虫酯对孵化率的影响, 采用浸叶法测定对化蛹率、羽化率和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 烯虫酯对烟草甲和烟草粉螟的致死效果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烯虫酯可显著降低两种害虫卵的孵化率、幼虫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率, 并可明显延长幼虫的发育历期。其中, 5 mg/kg烯虫酯处理烟草甲和烟草粉螟卵7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2%和50.7%, 处理烟草甲幼虫42 d的校正死亡率为57.1%, 处理烟草粉螟幼虫84 d的校正死亡率为60.1%, 幼虫化蛹率分别为9.6%和3.6%, 成虫不能正常羽化。因此, 5 mg/kg为室内筛选出的可同时防治这两种害虫的烯虫酯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8.
9.
二化螟性诱剂固体诱芯长期诱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持效期短需要定时更换而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于2017—2018年,在杭州萧山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PVC固体诱芯田间诱蛾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化合物含量为1000μg、1200μg、1500μg的二化螟固体诱芯的诱蛾量与同期参试的0.61%毛细管诱芯(期间更换1次)的诱蛾量相当,可连续诱蛾175d以上。不同调查时间点的诱蛾量变化与田间二化螟发生动态一致。由此可知,二化螟PVC固体诱芯具有长效控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甘蔗条螟性诱测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条螟与甘蔗二点螟一样,是我区甘蔗产区的主要螟害之一。经研究证明,甘蔗螟虫性诱剂应用于蔗螟测报,是成功可行的。我区进行此项工作,也已有几年历史。 笔者对我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博白、邕宁、贵港、柳城4县(市)1986~1988年的甘蔗条螟逐日性诱蛾量的原始数据,按县按年度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环保无公害的防控技术,笔者通过田间试验,评估了一种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芯的田间诱捕效果,并对其诱捕器不同口径、颜色、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诱剂性诱芯对二点委夜蛾有较强的诱捕能力,最高日诱蛾量105头,最高日均诱蛾量40.25头;诱捕器的大小、颜色和高度都会影响诱捕效果。35 cm口径、绿色和设置在高出作物20~30 cm位置的诱捕器诱蛾量较大;性诱剂和杀虫灯对二点委夜蛾量的监测结果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一种重要的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害虫,近些年在我国的发生有明显加重的趋势。本试验运用电生理学技术和风洞技术,测定黏虫的触角对5种植物挥发物的反应,并进一步评价了植物挥发物与黏虫性诱剂在田间联合应用对成虫的诱捕效果,为黏虫性诱剂的高效利用和虫情监测提供依据。电生理学试验结果表明,黏虫雌、雄蛾对苯乙醛、芳樟醇、Z-3-己烯基乙酸酯的反应有显著差异(P0.05)。除α-法尼烯外,黏虫雌、雄蛾对植物气味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值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风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雄蛾对苯乙醛、Z-3-己烯基乙酸酯、β-石竹烯均表现出逆风飞行行为(比例分别为50.6%、50.3%和44.9%),芳樟醇则对雄蛾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植物挥发物对黏虫的吸引力较小,且各挥发物之间无显著差异;苯乙醛、β-石竹烯、Z-3-己烯基乙酸酯和性诱剂组合配方的引诱效果最佳,诱捕量是单独使用性诱剂的1.8倍(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方法】设置不同诱芯投放密度和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开展水稻二化螟诱集监测试验。【结果】在悬挂密度15~45枚诱芯/hm2、悬挂高度1.2m条件下,总诱虫量为238.50~548.50只/hm2,水稻枯心率为1.76%~0.96%,防治效果达69.54%~83.22%,其中45枚诱芯/hm2处理极显著高于15枚诱芯/hm2处理,与30枚诱芯/hm2处理和对照药剂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30枚诱芯/hm2处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诱芯悬挂高度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效果有一定影响,其悬挂高度在1.2~1.4 m的诱蛾量最高。0.61%二化螟性诱剂挥散芯防治二化螟的推荐使用剂量30~45枚诱芯/hm2,诱芯悬挂高度以1.2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性诱剂不同诱芯对三化螟蛾的诱捕效果.根据湖北省植保总站的安排,我们分别对宁波钮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二种三化螟性诱剂进行田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SI20093241诱芯平均日单钵诱螟蛾0.49头,最高日单钵诱螟蛾5头,控螟效果为25%;SI2009521A诱芯平均日单钵诱螟蛾0.57头,最高日单钵诱螟蛾6头,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