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浮口岸全国首次截获欧洲纵坑切梢小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8年2月,云浮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对一批来自土耳其的大理石荒料查验时,在木质包装上截获多头小蠹虫,经广东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专家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确认该虫为Tomicus destruens(Wollaston,1865)。因其尚无中文名,根据其拉丁文原意及形态特征,命名其中文名为欧洲纵坑切梢小蠹,后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询,为  相似文献   

2.
小蠹幼虫在口岸中经常被截获。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厦门口岸分别从美国进口的南方黄松和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辐射松截获的小蠹幼虫进行分子鉴定,选用引物CJ-J-2183/TL2-N-3014对线粒体COⅠ部分序列,引物S3660/A335对核糖体28S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Gen Bank中对应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从美国南方黄松截获小蠹幼虫样品COⅠ部分序列和28S部分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南部松齿小蠹同源性达99%,从澳大利亚辐射松截获小蠹幼虫样品COⅠ部分序列和28S部分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长林小蠹同源性分别达100%和99%;基于COⅠ和28S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两种小蠹幼虫样品分别与南部松齿小蠹和长林小蠹最为接近,根据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将截获的小蠹幼虫鉴定为南部松齿小蠹和长林小蠹。  相似文献   

3.
2014年7月,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南非啤梨上截获暗色粉蚧(Pseudococcus viburni(Signoret))。笔者详细介绍了该虫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形态特征等。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了该虫的COI基因片段,通过Gen Bank和BOLDSYSTEMS v3数据库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Gen Bank上的4条暗色粉蚧序列99%以上一致,与BOLDSYSTEMS v3上的8条暗色粉蚧序列99%以上一致。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8月2日,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港办检疫人员在对一批来自立陶宛的樟子松和云杉原木进行检疫时,发现小蠹、天牛和象虫等有害生物,现场人员立即对该批货物进行了妥善处理。虫样经常州局检疫实验室鉴定为纵坑切梢小蠹、黄星天牛和条带木蠹象(Pissodes castaneus(De Geer)),其中条带木蠹象经省局植检实验室和检科院复核确认为全国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5.
徐连贵 《植物检疫》2003,17(4):201-201
20 0 2年 9月 1日 ,额尔古纳局检疫人员首次在俄罗斯输华原木中截获中俄植检植保双边协定规定的检疫性害虫———云杉八齿小蠹 (IpstypograhusLinnaeus) ,9月 2 7日 ,检疫人员再次截获该虫 ,并截获中俄植检植保双边协定规定的另一种检疫害虫———松纵坑切梢小蠹(BlastophaguspiniperdaL .)。此外 ,还检出其它 1 0余种害虫。目前 ,被害虫侵染的松原木已全部进行了溴甲烷熏蒸除害处理。额尔古纳局截获中俄植检植保双边协定规定的检疫性害虫$额尔古纳检验检疫局@徐连贵…  相似文献   

6.
法国进口橡木上截获的8种小蠹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该进境木材进行检疫时,从木板中检出大量的有害生物,后经筛选、整理、鉴定,有害生物种类多达3纲13目57科107种,其中小蠹虫有8种.国内首次截获的种类有橡木小蠹、桤毛小蠹和林道梢小蠹.  相似文献   

7.
2018年1月珠海检验检疫局首次从旅客携带的厄瓜多尔鳄梨中截获我国进口墨西哥、秘鲁鳄梨议定书中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鳄梨织蛾(Stenoma catenifer),本文对该虫的寄主、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文中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了该虫的线粒体COⅠ序列,通过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及BOLD数据库查询比对。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2条及BOLD数据库中11条鳄梨织蛾序列97%以上一致;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截获样品与鳄梨织蛾聚为一支。因此,综合形态和分子数据确定所截获的有害生物为鳄梨织蛾。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昆山口岸2001~2010年东南亚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截获蠹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分析,共截获各类蠹虫16属45种377批次。蠹虫种类以小蠹科、长蠹科以及长小蠹科为主。不同月份进境木质包装截获蠹虫种类、批次差异明显,以6月份截获最多,2月份和11月份最少。木质包装疫情比例与其来源密切相关,以马来西亚木质包装截获疫情批次最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木质包装截获蠹虫疫情比例最高。并提出了几点加强东南亚进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粒材小蠹Xyleborus penforans Wollaston是危害木材的小蠹虫,属小蠹科,齿小蠹亚科,材小蠹属。筑坑于木质部中,常在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接合面上发现。据报道此虫分布在于马达加斯加、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北美、巴西、及中国的广西(龙胜)和云南(西双版纳)。由于粒材小蠹至今仅限于成虫的形态特征描述(雄成虫资料均缺乏),  相似文献   

10.
深圳口岸从来自泰国真柏苗木中截获一种隐皮孢囊线虫。序列分析显示截获的孢囊线虫28S r DNA-D2/D3区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布林克曼隐皮孢囊线虫(Cryphodera brinkmani)(登录号为JQ965677和DQ328705)的序列相似性为99%。系统进化树中截获的孢囊线虫和布林克曼隐皮孢囊线虫聚为一个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比较和分子特征分析,将截获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布林克曼隐皮孢囊线虫。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该线虫。  相似文献   

11.
吴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来自新加坡机器木质包装上截获橡胶材小蠹(又名伴随材小蠹).本文简介该虫的形态特征、寄主、生物学及分布,以对检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多次从越南进口的火龙果中截获粉蚧活虫,为了快速、准确的鉴定到种,选用通用引物LCO1490/HCO2198扩增该虫的COI序列,得到698 bp的基因片段,与Gen Bank和BOLD Systems v3系统中已发布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初步确定种类后,再查阅文献资料,利用形态学进行复核,最终确定该粉蚧为杰克贝尔氏粉蚧(Pseudococcus jackbeardsleyi GimpelMiller)。  相似文献   

13.
凹额精灵小蠹(Hapalogenius atakorae (Schedl,1951))是近年来从进口非洲木材中经常截获到的一种外来害虫。本文通过碱解及解剖,观察了凹额精灵小蠹外部形态及雌、雄性生殖器和前胃板的解剖特征,发现其雄虫额部明显下陷成浅坑状,鞘翅斜面上行间1与行间2明显下陷成槽状,下陷区域内行2与行3鳞片毛消失或严重退化;雌虫额部平滑或隆起,鞘翅斜面上在行间1与行间2之间略有下凹,下凹区内行2与行3鳞片毛基本正常。本研究完善了凹额精灵小蠹的形态特征,为凹额精灵小蠹的口岸检疫鉴定提供了更详细和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上海口岸从来自美国的画眉草种子中检测到一种疑似粒属线虫的幼虫,并从草籽中收集大量虫瘿。序列分析显示截获的维氏粒线虫ITS序列与Gen Bank中维氏粒线虫(登录号为AF396317和AM888393)的序列相似性为99.85%,序列差异为1 bp。系统进化树中截获线虫样品与维氏粒线虫处于一个聚类组内。经形态学特征观察,并结合ITS序列分析,将截获的虫瘿及线虫鉴定为维氏粒线虫(Anguina wevelli)。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报道截获该种线虫。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截获于澳门入境旅客携带芒果中的实蝇(SH78)进行线粒体COⅠ、COⅡ和COⅢ基因序列的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中相关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截获实蝇样品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和柱果小条实蝇Ceratitis cosyra(AY788421)相似性为98.87%;COⅡ基因序列与柱果小条实蝇(C.cosyra) (AY805310)和C.cosyra(AY805311)相似性分别为99.27%和98.11%;COⅢ基因序列和C.cosyra (DQ462338)相似性为89.10%。基于COⅠ和COⅡ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截获实蝇样品和杧果小条实蝇最为接近。根据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的结果,将截获的实蝇鉴定为杧果小条实蝇(Ceratitis cosyra)。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COⅠ序列相似性分析、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和形态分类方法对从阿根廷进口原木中截获的火蚁属昆虫进行种类鉴定。对截获的火蚁虫体DNA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得火蚁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相应的火蚁属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截获火蚁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Solenopsis interrupta的序列相似性为92.96%~98.39%,而与红火蚁S.invicta(EU311556)、S.saevissima(AY950779)和热带火蚁S.geminata(AY254489)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3.84%、95.85%和87.18%。以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截获火蚁与S.interrupta最为接近,两者位于同一亚组。根据以上分析及观察结果,将截获火蚁SHCIQFA1-2鉴定为Solenopsis interrupta。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处理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inn)成虫,结果表明,处理剂量为500Gy时,当天死亡率达100%,处理剂量为350Gy时,成虫3d后全部死亡,而以300Gy剂量处理后7d,试虫死亡率亦为100%。处理后30d,200—300Gy剂量的处理未出现卵或幼虫。纵坑切梢小蠹存活和繁殖能力与辐照剂量之间符合剂量效应关系,7d理论致死剂量LD99.99为228.7Gy。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口岸截获的小蠹科昆虫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蠹虫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钻蛀害虫,也是各国口岸主要截获害虫之一。近年来,诸多学者对不同国家口岸截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研究结果为制定相应的检验检疫措施和监测方案提供了指导。此前,我国尚未有研究者对国内口岸小蠹截获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基于2003~2013年中国口岸截获小蠹虫数据,对其进行多方面分析,剖析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赛军 《植物检疫》1993,7(6):449-449
同种材小蠹往往雌雄形态差异很大,甚至可能被误认为2个不同种。凹缘材小蠹 Xyleborus emarginatus Eichoff 是进口东南亚木材上经常被截获的种类,国内的资料仅有对其雌虫的描述,对雄虫尚无资料描述。笔者根据截获经焦国尧高级农艺师鉴定复核的凹缘材小蠹雄虫,描述其形态,并和雌虫作一对比。1 形态描述雄虫:体长3.0mm 左右,黑褐色,有  相似文献   

20.
刘传奎  王培生 《昆虫天敌》1990,12(4):199-199
桑梢小蠹虫Cryphalus exionus又名桑小蠹,是南通地区桑园的重要害虫之一。1986年在如东县首次发现该虫为害桑芽,死芽;严重时,被害新梢全枝死亡,有虫芽率4~7%。土耳其扁谷盗Cryptolestes turcicus经研究观察,其成虫能取食桑小蠹的卵,在室内捕食率90~100%,并能咬死桑小蠹的幼龄幼虫。现将1988~1989年饲养观察与试验结果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