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 ,随着芦笋栽培面积的增加 ,茎枯病已成为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而以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发病最重 ,发病率常达70 % ,甚至绝收 ,严重制约芦笋产业的发展。1 种子处理用 50℃热水或 50 0~ 6 0 0倍 4%农抗 1 2 0瓜菜烟草型浸种后在洁净土壤上育苗。2 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氮肥使用量 ,增施磷、钾肥 ,增强植株抗病免疫能力 ;春季及时清除田间实生苗 ,采收后 ,用禾谷类秸杆、洁净黄沙覆盖畦面 ,防止病原菌传播侵染 ;疏花疏果 ,留母茎采收 ,以确保芦笋植株营养平衡 ,减轻发病 ;避免株从发育过早过密 ,疏删株丛的母茎数 ,剔…  相似文献   

2.
8月中下旬芦笋茎枯病严重发生时,利用芦笋有不断发新茎的习性,采用换茎防病措施,使芦笋茎枯病得到较好的控制。至10月中下旬,防病效果可达84.9%~98%,重病田换茎,翌年产量可增加70.1%~124%,芦笋长势好,茎数增加64.6%,生长系数增加103.7%,且有明显的增产后效应,至第3年,换茎仍比对照增产26.9%~48%,中度病田和轻病田换茎芦笋产量与对照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孙书静 《植物医生》2003,16(1):25-25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严重影响芦笋高产、稳产。生产上 ,如何防治芦笋茎枯病 ,对提高产量、增加笋农经济收入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芦笋茎枯病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 病因芦笋茎枯病由天冬茎点霉菌寄生引起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温度达到 5℃时 ,病菌开始活动 ,15℃时散出孢子 ,侵染刚萌发的芦笋。其发病适温为 2 0~ 30℃ ,最适 2 4℃。分生孢子器随雨水滴溅或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种子品种、气候、土壤、施肥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2 防治对策在防治对策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相似文献   

4.
我国芦笋茎枯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琪明 《植物保护》1991,17(1):30-32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又称芦笋茎腐病,是芦笋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在美国、日本、印度、朝鲜、巴西等国都有发生,并趋严重。国内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湖北、四川、陕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省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已成为阻碍芦笋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国内各省市的芦笋生产基地该病日渐严重,本文试就我国芦笋茎枯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一.病原菌研究 1.病菌种类鉴定 各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我国芦笋茎枯  相似文献   

5.
芦笋茎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分布广、为害重的毁灭性病害。研究证实,临沂市芦笋茎枯病病原为Phoma asparagi Sacc.。该菌分生孢子发芽和菌丝生长适温为23—26℃,致死温度分别为50℃10分钟和60℃10分钟,发芽和生长最适pH为7。分生孢子生长在分生孢子器内,单个分生孢子常温下可活10天,菌块内可活25天,孢子器内则长达240天。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不发芽,加糖液发芽率略有提高,在文竹和芦笋茎煮液中发芽率最高;条件适宜时2小时产生芽突,5小时发芽率达98.21%。  相似文献   

6.
7.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是一种品味兼优营养丰富的名贵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畅销不衰,是国内出口创汇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全国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每年出口芦笋罐头为国家创汇达6000万美元。但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相似文献   

8.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近年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已成为芦笋生产的一大障碍,防治以多菌灵为主,但防效仅50%左右。经对8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表明,南开大学元素所合成的FL—8522对该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表现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达80%,施用浓度200ppm;与L—4减半混配的芦笋保一号,防效达88%,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安华  陈思 《江西植保》2000,23(4):124-124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健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由于种植芦笋效益高,发展也非常快,目前我国约种有十万亩。但是有些地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跟不上,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导致了芦笋茎枯病的不断蔓延。芦笋茎枯病是直接影响芦笋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发生快,流行广,适合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春季最易感染流行,又因其早期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的侵染源,故芦笋在一年之内有多次被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现象,引用单一的预防手段是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减轻茎枯病的发…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芦笋茎枯病菌的最适产孢条件,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等因素对其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菌在PDA、NLPDA和OLPDA等富营养培养基上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2.0×107个;而在WA和Czapec培养基上较小。在28℃下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10个和5.0×107个;达到34℃后,其数量均为0。24 h黑光培养下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产生量均较大,其数量分别大于每皿40个和5.0×107个;完全黑暗下较小。供试碳源均未明显促进基础培养基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其数量接近0;酵母粉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均较大,而硫酸铵作为氮源时其产生量接近0。研究表明,培养基、温度和光照对芦笋茎枯病菌产孢的影响较大,某些氮源可提高产孢量,而碳源对其产孢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芦笋茎枯病菌的鉴定及区域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为准确鉴定其致病菌和探明不同区域菌株的分化程度,通过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区(rDNA ITS)序列比对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比较五省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ITS序列上的差异,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海南省菌株的菌丝生长较快,培养5天后的平均直径为8.5 cm;培养14天后,江西省菌株由白色变为淡绿色,其它各省菌株由白色变为灰白色,海南省菌株的菌落呈现同心轮纹状;福建省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器较多,平均60个/皿;五省菌株在1~238 bp和298~591 bp的ITS区段存在差异性碱基,其中河北省菌株的差异性碱基数最多;五省菌株大致聚为2个组群,河北省菌株单独聚为1个组群,其它省份菌株聚为1个组群,天门冬拟茎点霉P.asparagi与叶下珠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梨火疫病是梨、苹果等蔷薇科仁果类植物上的一种毁灭性细菌病害。为筛选新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比浊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梨火疫病菌的毒力,并测定了这6种杀菌剂混配成的7类35种混剂的毒力,将3种具有增效作用的混剂及4种组成混剂的单剂在盆栽杜梨苗上进行防效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梨火疫病菌均有毒力,毒力最强的是丙硫唑,EC50为0.02 mg/L;35种混剂中有9种具有增效作用,其中增效作用最强的是春雷霉素∶喹啉铜=1∶9,CTC值为184。3种混剂在盆栽苗上防效显著高于4种单剂,效果最好的是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本研究结果对创制新的梨火疫病防治复配药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20%噻唑锌SC 450.00 mL/hm~2喷施2次处理的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高效药剂的合理选用对提高病害防效具有显著作用。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较好药剂,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小麦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效果,于大田人工接菌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试验,并于收获期测定了不同药剂处理的小麦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处理方式下,50%多菌灵WP,30%多·酮SC,25%戊唑醇WP,25%氰烯菌酯SC和70%甲基硫菌灵WP处理中,除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接菌后1d喷药条件下50%多菌灵WP、25%戊唑醇WP在病粒率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30%多·酮SC在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上没有显著防治效果外,各处理对小麦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都有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各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在42.4%~83.5%,病情指数防效在44.9%~88.2%,病粒率防效在34.7%~69.4%,籽粒中DON防效在48.0%~86.9%。上述几种杀菌剂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在先喷药后接菌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均明显优于接菌后1d喷药的防治效果。两种处理方式下,30%己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和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在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积累与清水对照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经调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制种生菜菌核病在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发病,为了筛选出能有效防治生菜菌核病的杀菌剂,本试验以发病较重的绿叶散叶型生菜为试验材料,选用6种杀菌剂对生菜菌核病病菌进行了抑菌作用研究。室内抑菌试验表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抑菌效果较显著,抑菌圈分别为32.7、 32、30.7 mm,而20%乙酸铜抑菌圈最小,为19 mm。5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的防效明显高于其他3种药剂,防效分别达到了77.71%和73.44%,是防治制种生菜菌核病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7.
<正>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inn)又称石刁柏,百合科天门冬属,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蔬菜之王"。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并能润肺、镇咳、祛痰,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理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1]。近年来,随着芦笋市场与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的发生也逐年加重,尤其茎枯病的严重发生已影响芦笋的产量与质量,轻者生长发育不良,降低产量与品质,重者病株提前枯死,全田毁灭,严重影响芦笋生产与出口创汇[2]。目前该  相似文献   

18.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10g/hm2、12.5%腈菌唑乳油110g/hm2、10%氯啶菌酯乳油45g/hm2、25%丙环唑乳油180g/hm2对小麦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9.5%、76.3%、65.8%和63.9%,显著优于常用药剂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180g/hm2的防效52.9%,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化学防控一直是小麦主产区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明确几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的影响,于2018年进行了氰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SC)15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病穗防效达92.40%,病指防效达93.20%,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0.38%;25%氰烯菌酯SC 20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达86.80%,病指防效达88.78%,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8.19%;48%氰烯·戊唑醇SC 900 mL/hm^2和40%丙硫·戊唑醇SC 6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7.20%、78.00%,病指防效分别为80.27%和79.59%,对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分别降低73.87%和81.42%。在小麦赤霉病较重发生的情况下,上述4种杀菌剂单剂或复配剂1次用药既能高效控制病情,又能有效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不超标。本试验研究进一步阐明,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并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吡唑醚菌酯单剂及其复配剂虽然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和病指防效也较高,但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效果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小麦穗期赤霉病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