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建立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焦磷酸测序检测技术,本研究通过对VHSV靶基因特异性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设计出适合焦磷酸测序特异性扩增和测序的引物,对焦磷酸测序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进行优化,建立了VHSV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仅对目的病毒基因扩增,而对其它病毒检测为阴性,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该方法最低检出核酸量为82拷贝/μL,灵敏度高。选取国内采集与进口的鱼类样本共计1924批次进行VHSV检测,结果显示,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与常规RT-PCR一致,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满足水生动物疫病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的夹心ELISA方法,本研究以VHSV单克隆抗体(MAb)IP5B11为捕捉抗体,兔抗VHSV多抗为检测抗体,经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VHSV夹心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几种常见鱼病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该方法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046和0.064,重复性良好。采用夹心ELISA和RT-PCR同时检测添加VHSV病毒悬液的40份鳗鱼组织匀浆和未添加病毒的40份阴性对照鳗鱼以及5份星斑川鲽模拟组织样品,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夹心ELISA方法可以用于出入境鱼类疫病的检测和国内养殖场的疫情监控。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我国还未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暴发的报道。VHS一旦随进口贸易传入,将给我国的水产养殖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评估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传入的风险,对导致病毒传入的可能因素进行了风险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活的敏感动物(包括亲鱼、鱼卵和鱼苗)、冰冻和冰鲜的敏感鱼类和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野杂鱼)传入VHSV的风险较高,应禁止从疫区进口;敏感鱼类的鱼肉(除掉头和内脏的部分)、敏感鱼加工后的产品、其它非敏感鱼类传入VHSV的风险较低,可以自由贸易;通过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传入VHSV的风险不明,需要对其强制进行常规消毒。  相似文献   

4.
为制备含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N基因的RNA病毒样颗粒标准样品,通过RT-RCR扩增VHSV的N基因,将其克隆至含有组氨酸标签的pNH-MS_2his载体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NHMS_2his-N;将重组质粒pNH-MS_2his-N转化至表达菌株BL21(DE3),用1 mmol/L IPTG诱导表达、纯化;对病毒样颗粒进行鉴定及稳定性试验,使用数字PCR对病毒样颗粒进行定值。结果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含VHSV N基因序列,并且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为8×10~6 copies/m L。结果表明,构建的病毒样颗粒可以作为RNA病毒检测时的标准品和质控品使用。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virus,VHSV)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GICA),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以标记纯化的VHSV G蛋白单克隆抗体(MAb)10A7为捕捉抗体,将纯化的抗VHSV N蛋白的MAb 10EN单克隆抗体和羊抗鼠IgG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带与质控带,经试验条件优化,组装形成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用本试验研制的胶体金试纸条检测VHSV感染的CHSE细胞培养物。结果显示:在检测线和质控线均呈现红色条带,而健康的CHSE细胞培养物对照仅在质控线呈现红色条带;试纸条检出病毒培养物的病毒量最低限为10~(4.0) TCID_(50);随机挑取3个不同批次的试纸条,对阳性样品和阴性样品进行重复试验,未发现差异。特异性试验表明,该试纸条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传染性胰坏死病毒(IPNV)、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牙鲆弹状病毒(HRV)、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无交叉反应。将同一批次的试纸条在4℃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后进行检测,发现保存6个月的试纸条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试验研发的胶体金诊断试纸条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在快速辅助检测方面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1病原体随着鱼类组织培养方法的发展,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的病原已被确认为病毒。病毒粒子大约长为180nm(毫微米),直径为60~70nm。保存在50%的甘油中数天后丧失感染力。分离病毒最好用  相似文献   

7.
<正>1病原体随着鱼类组织培养方法的发展,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VHS)的病原已被确认为病毒。病毒粒子大约长为180nm(毫微米),直径为60~70nm。保存在50%的甘油中数天后丧失感染力。分离病毒最好用  相似文献   

8.
猪出血性败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某养殖户存栏仔猪22头,中猪43头(中猪体重50kg左右,一直没有发病)。在2002年1月22日夜间,发现一圈中猪有一头突然死亡,全身发紫,头部、颈部出现红斑。在1月24日晚,另一圈一头中猪发病,周围其他猪乱咬此猪。第二天,病猪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等症状。未发病猪精神、食欲、体温均正常。经询问畜主得知,仔猪用过猪瘟、三联苗、仔猪副伤寒疫苗、链球菌疫苗,中猪用过猪瘟和口蹄疫疫苗。1临床症状急性死亡猪症状:在耳根、颈部、腹部等皮肤有红斑,咽喉肿大,口鼻内有白沫。24日发病猪症状:精神沉郁,体温4…  相似文献   

9.
1984年2月江苏省无锡地区发生一种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兔病毒性传染病,此病传播快、潜伏期短、病程急、体温高、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年底上海也开始流行,我们用自然发病例的病料,分离了病毒和人工接种继代。研制了预防本病的疫苗,进行了以下实验室试验和生产现场应用,以控制本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检测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VHSV的G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VHS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探针氨基化修饰并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VHSV 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能够正确检出VHS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pg,检测特异性高,说明初步建立了检测VHS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VHSV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制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设计NNV RNA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目的片段并连接至p GEM-T载体;采用体外转录方法,获得大量纯品RNA。初步定量稀释至约10~8 copies/μL,均匀性检验结果显示样品间差异5%;稳定性检验表明,室温(20~25℃)保存7 d、冷藏(2~8℃)保存1个月和冷冻(-20℃)保存6个月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采用核酸浓度测定与拷贝数换算的方法,对转录的RNA片段进行定值,并根据委托单位的定值结果进行不确定度估算。核酸标准物质定值为(8.452±0.068)×10~8 copies/μL,可用作NNV核酸检测的标准质控品。  相似文献   

12.
13.
牛出败病,为巴氏杆菌感染,而诱发的以败血症、组织器官出血为典型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由此,此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近些年,随防病重视程度的加强,地方对出败病防疫有所放松警惕,加上接种防疫失败、牦牛饲喂管理不善、综合防病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出败病病例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到40℃左右,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鼻镜干燥,流脓涕,咳嗽,个别牛口流黏液,口腔内有小溃疡,肩前淋巴结略肿.病牛早期采食量下降,后腹涨,不食,反刍减弱,其先排干硬的球样粪便,后排粥样粪便,粪便中混有黏液及血液,其味恶臭.有的病牛鼻流血丝,尿液发红.有的患牛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迅速死亡,...  相似文献   

15.
牦牛出血性败血病又被称为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败血性和内脏广泛性出血的传染性疾病。气候突变、饲料营养价值较差、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是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青海省同仁县牦牛养殖产业是地区畜牧产业的主导产业,在当地农牧业经济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该地区一直沿用传统放牧养殖模式,牦牛放牧时出血性败血症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18.
<正>1发病情况2013年4月黑龙江省双城市某合资牛场送检病死犊牛。该牛场饲养西门达尔牛,成牛与犊牛同舍饲养,犊牛出生后,灌服初乳,后自然吮乳。经查发现,牛舍阴暗,饲养密度较大,湿度较大,舍温较低。自2013年2月至4月,出生的7头犊牛全部死亡,最快的出生后16 h死亡,多数于生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败血症是影响牦牛健康成长的主要疾病,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也具有直接影响。该病可分为肺炎型、水肿型和败血型三种类型,其中肺炎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症状主要为胸膜肺炎,牦牛在患病后,会流脓性鼻液、呼吸困难以及痛性干咳,对牦牛健康发育具有直接影响;水肿型的症状主要为胸前水肿、颈部水肿以及咽喉水肿,在藏地又称为颈部肿大病;败血型主要发生于牦牛犊牛,犊牛在患病后会出现粪便带血、腹痛下痢、肌肉震颤、食欲不良、精神忧郁、体温升高,容易导致犊牛死亡,病变为皮下组织、肌肉、内脏器官、鼓膜和浆膜拥有大量出血点。想要确保牦牛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和诊断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败血症是高海拔地区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致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出血性败血症流行率极高,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在放牧条件下,牛群活动过程中接触各种病原的概率极高,一旦受到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尤其是牛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之后,会给出血性败血症的流行提供条件,短时间内会引发大批量牛群死亡。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