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结合我国绿化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分析了我国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方面的立法不足,并结合生物入侵特点和国内外经验,指出了我国生物入侵立法的可行性,最后从确立入侵物种名录制度、加强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建设、实行有意引种许可、追究和备案制度、成立跨部门的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外来物种防治管理、强化公众参与和宣传影响等5个方面提出了立法的优先考虑领域。  相似文献   

2.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面临的生态安全与生物安全重大问题,而我国是全球遭遇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针对目前我国外来生物入侵高发、频发的现状,充分发挥网络舆情大数据监测与分析能力,解析近年来我国外来生物入侵舆情发展、传播路径与特征,并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开展防控治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该文基于网络舆情大数据,采用主题抽取、热点话题识别、情感倾向分析、舆情演化分析等技术,重点梳理自2000年以来的重要网络外来生物入侵舆情事件,归纳总结舆情演变过程,分析提炼舆情特征规律;并将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网络舆情的发展大致分为萌芽阶段、发酵阶段和爆发阶段3个阶段,综合分析舆情特征,发现当前网民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态度趋于理性,参与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意愿高涨;媒体报道调性以正向为主,舆论引导力提升;监察部门积极发挥监察职能,通过公益诉讼参与外来入侵生物治理,整体舆论形势向好,已经构建了政府-媒体-公众多元治理的良性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3.
预防与监控外来入侵物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环节。我国是受外来入侵物种侵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 我国以重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为对象, 围绕“治早、治小、治了、治好”和“风险防范、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防控目标, 解析了10余种重大农业入侵生物入侵机制, 揭示了多种入侵病原物与宿主媒介的互作关系, 完成了120余种入侵物种精准甄别和智能监测预警技术, 构建了含130多种入侵物种的基因组数据库, 建立了20余种重要入侵物种的扩散阻截技术以及应急处置技术体系。10年间, 我国在防范和应对外来入侵物种侵害、保障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法规和制度保障日趋完善, 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管理水平、应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需求的科技支撑能力以及在生物入侵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4.
广西农业外来入侵生物概况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现象日趋严重。广西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加上沿边、沿海、沿江的地理优势,因此成为生物入侵的“重灾区”。在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发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入侵生物中广西就有12种有分布或有报道记录,这些物种已对我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物种还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危害。为了掌握我区农业主要外来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近几年我们对此进行了有关调查。1广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概况根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对广西农业影响较大的外来入…  相似文献   

5.
草地是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外来生物入侵迫使我国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雪上加霜,严重威胁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草地外来入侵生物的物种组成、来源及其危害,系统分析了重要外来生物的入侵扩散机制和防控现状。根据文献统计,我国草地外来入侵生物共有176种,包括入侵植物145种,入侵动物25种,入侵微生物6种,它们主要来源于北美洲。大量外来生物入侵直接影响了草地物种多样性,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草地外来生物成功入侵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本地种的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的可入侵性密切相关,虽然目前利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技术可以进行有效防治,但防控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差,建议建立基于智能识别与监测预警,集成应急阻截和持续减灾等关键技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外来入侵物种早发现、早治理,为快速抑制扩散蔓延和区域持续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迫在眉睫。为了能够对跨国运输带来的生物入侵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我们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国际贸易、WorldClim的环境气候因子、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的物种分布和国内交通运输等数据为基础,以 R 语言为主要计算工具,建立综合分析外来生物入侵风险的评估方法。以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和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为例计算其引入风险和定殖可能性,综合量化评估国际贸易带来的物种入侵风险。借此结果对国际进口贸易从入侵风险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法规和管理机制空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入侵对我国的危害日趋严重,依法高效地管理外来入侵物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存的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国际上主要国家外来入侵物种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结合当前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管理需求,探讨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缺口,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孔祥琼  周继文 《湖北植保》2012,(6):40-41,45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野外调查,初步确定兴山县外来生物16种,这些外来入侵生物均来源于国外,其中以空心莲子草分布最为广泛。本文对农业外来生物入侵途径、入侵危害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外来生物入侵预警网络平台基于B/S/S模型,系统包含外来生物基本信息浏览与查询、专家信息浏览与查询、发生地信息浏览和查询、预警信息上报、预警信息发布、报表汇总、预测预报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等.本文结合河北省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的野外分布数据,给出了外来生物入侵预警网络平台的完整应用实例.构建本系统的意义在于实现我国外来生物信息的科学管理与共享,加强对外来生物入侵的远程监控,从而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制定决策,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提供方便、高效的网络工具.  相似文献   

10.
苏梦可  高灵旺 《植物保护》2022,48(6):214-22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国际国内贸易往来剧增,生物入侵问题愈加突出,国内外应加强生物安全工作。随着外来入侵物种数据的大量积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中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近些年国内外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检测监测工作中涉及的以下3种大数据技术进行综述:1)基于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等移动应用技术设计并开发的外来入侵物种大数据采集方法;2)国内外主要的外来入侵生物数据库;3)预测外来入侵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定殖可能性以及潜在经济损失的大数据预测与分析方法。为生物入侵的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蔬菜作物重大入侵害虫发生、危害与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蔬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外来入侵害虫给我国蔬菜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本文以严重危害我国蔬菜作物的3类重大入侵害虫-烟粉虱、西花蓟马和斑潜蝇为例,从入侵昆虫的发现、种群鉴定、分布扩散趋势及其规律、灾变机制以及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概述了我国蔬菜入侵害虫研究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系统是我国进行生物入侵交流的权威网络信息平台。该系统由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系统、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地理分布信息系统、外来入侵物种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安全性评价系统、中国主要外来入侵昆虫DNA条形码识别系统和中国重大外来入侵昆虫远程监控系统等6个子系统组成。该系统旨在为从事外来入侵物种研究、检测监测工作的科研机构和职能部门提供科研成果交流、检测监测信息发布、外来入侵物种数据查询和科普教育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门生物安全形势比较严峻,本文从进境货物检疫、完善进境邮件的查验机制、实验室建设、外来有害生物的预警能力建设、外来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生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立法建设、执法建设、联防联控建设、在高校开设国门生物安全课程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11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以供完善国门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草地植物入侵的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植物入侵属于生物入侵的范畴,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破坏性影响。植物入侵的途径很多,但有意引进是最主要途径。本文阐述了国外一些地方由于植物入侵所造成的损失和教训。重点介绍了我国植物入侵的形势及主要有害外来植物种类、来源、入侵途径、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并根据国际、国内目前应对植物入侵的作法和未来趋势,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植物入侵的办法和措施。认为预防和控制植物入侵是草地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遭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国内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鉴定主要依靠调查人员的经验和专家的人工识别, 存在费时费力和主观性强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在Android环境下开发了一个实时便捷的外来入侵植物智能识别系统, 由移动客户端APP?云服务器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外来入侵植物识别模型组成?调查者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APP拍摄植物图像, 上传至云服务器, 识别模型会自动识别图像上的植物, 识别结果和防治信息在1~2 s内反馈至用户客户端, 还可以远程请求专家鉴定?该系统对35科135种入侵植物的平均识别率达到85.3%?基于Android的外来入侵植物智能识别系统实现了中国常见入侵植物信息查询?自动识别?入侵植物采集点地图显示和专家远程鉴定等功能, 为野外调查人员提供了一个便捷准确的外来入侵植物自动识别和调查工具?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府于2004年6月颁布了《外来入侵物种法》,10月环境省制定的《预防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的基本政策》通过内阁决议,该法案于2005年6月1日起生效。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外来生物管理有关策略和基本政策,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外来物种管理立法及科研方面的建议:(1)成立国家级外来物种管理委员会及外来物种专家委员会,统筹外来物种管理工作;(2)对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系统评估,加强外来物种管理立法;(3)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系统建设;(4)进一步加强建立国家级、一站式的外来物种数据库和外来物种数据交换所,促进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7.
Although alien and invasive plant species have been researched extensively in the European part of Russia,the situation in Siberia is another matter.Hitherto,alien and invasive species in Siberia have not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this problem was not especially acute in Siberia.The lack of attention on alien and invasive species in Siberia is attributed to three major reasons:1) Low vegetative productivity and sparse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Siberian territory have limited botanical research interest in the area.2) Severe Siberian climate likely prevents many alien and invasive species from increasing their distribution into Siberia.3) Most Siberian plant communities have not been human-transformed and thus may be resistant to newcomers.Nevertheless,recent increased economic activities have resulted in increasing plant migration to Siberia,and this process should be monitored.Furthermore,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may also have made Siberia more favorable for more alien and invasive species.Currently,research on alien and invasive species has begun in the Altai-Sayan region(Western Siberia) and the Magadan region(Northeastern Asia).  相似文献   

18.
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国际上对外来生物入侵种的研究主要在个体水平上研究外来种对新环境的进化与适应,本地种对生物入侵后发生的进化调整;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研究外来种的定居、潜伏、竞争和暴发;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生境的可入侵性和外来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风险分析标准化与定量化、检疫鉴定快速化、除害技术安全化、信息管理全球化是全世界对外来物种入侵管理与科研的焦点问题。本文依据外来物种入侵的形成和扩散暴发过程,提出了超前预防和综合管理等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