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6个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测定及田间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农艺性状、越冬率、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天油2266和天油2255品种抗寒性较强,越冬率在90%以上,产量分别为290.81 kg/667m2和318.38 kg/667m2,分别较对照品种增产2.19%和11.87%,增产显著,适宜在天水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而HY24越冬率60.5%,HY25越冬率62.2%,HY26越冬率48.8% 3个品种(组合)的抗寒性较差,产量较低,效益差,适宜在陇南或天水渭河流域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3.
白菜型冬油菜在北京怀柔区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冬油菜在北京怀柔区的适应性,从2008年9月开始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性试验研究和示范。筛选出适宜怀柔区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陇油9号等;陇油6号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播期为8月25日至9月15日,最佳播期为9月1日至9月8日;越冬油菜+夏玉米种植模式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冬油菜在6月初收获后,为夏玉米增加了15~20d的积温,能有效缓解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中夏玉米由于积温不足而成熟不好的矛盾。因此,冬油菜在怀柔区种植成功,不仅增加了冬春季裸露农田治理作物品种,且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一个月的花期能有效提升农田景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油菜不同品种(系)适应性与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青杂5号、蓝海油3号2个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杂种优势强,生长旺盛,抗逆性与适应性强,品质好,产量高,较当地主栽品种分别增产10.06%、9.35%。适宜在海拔2000-2600m高寒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机理差异的原因。以8个抗寒性不同的冬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待油菜长至5~6片真叶时,大田试验进行植物学形态,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盆栽试验按24℃→10℃→5℃→0℃→-5℃→-10℃各48 h依次降温处理后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冬前生长点洼陷,幼苗匍匐生长,干物质积累主要集中在地下部分,其中白菜型冬油菜地下部鲜质量与地下部干质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236.1%,263.0%,说明抗寒性强的冬油菜能够在营养生长阶段将光合有机产物优先运输到地下部,建立庞大的根系,为安全越冬提供代谢能量。随着温度的变化,不同类型冬油菜的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差异,-5℃时陇油7号SOD活性较CK增加了10.7%,0℃时陇油7号CAT、POD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24.7%,28.6%,而0℃时白菜型冬油菜SP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32.3%,-10℃时白菜型冬油菜的SS含量较甘蓝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71.4%,-10℃甘蓝型冬油菜MDA含量较白菜型冬油菜平均增加了52.8%,这说明抗寒性强的品种在低温条件下能够保护自身免受损伤,其中CAT、POD、SP是抵抗冷害的保护性物质,SOD、SS是抵御冻害的保护性物质。白菜型冬油菜比甘蓝型冬油菜在形态学及生理水平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形态学上的优势使其有利于抵御极端低温天气,提供维持越冬及冬后返青所需的代谢能量;生理水平上,低温胁迫后保护性酶活性、调节性物质含量增加,能够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结构,MDA含量减少,可以缓解低温对冬油菜叶片的伤害,从而保证高越冬率,为北方白菜型与甘蓝型冬油菜抗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加代繁育是良种创新过程中加速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过去都是采取异地夏播加代繁育的方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通过异地夏繁收获的材料返回正常秋播,有的表现出生长不良、经济性状不佳、产量不高等问题,甚至冻害、病害重,难为育种所利用。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甘蓝型冬油菜人工春化就地夏繁加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性、半冬性、冬性三种不同感温类型的甘蓝型冬油菜人工春化处理后在三峡库区高海拔地区夏播条件下的性状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在本地高海拔区甘蓝型油菜夏繁加代的可行性和必要条件。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感温类型的冬油菜材料对人工春化的温度和时间要求有所不同:春性材料要求在人工春化温度为1℃、春化时间为5d时,其夏繁加代的开花效应和结实效果就可达到最好;半冬性和冬性材料则要求在人工春化温度为1℃、春化时间为10d后,其夏繁加代的开花效应和结实效果最好;三种感温类型的开花结实效应最好的处理均可于9月25日前成熟并收获,收获的种子可于当年秋季10月10日前播种,大田生长发育正常。说明三峡库区高海拔区适宜甘蓝型冬油菜人工春化就地夏播加代繁育。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低温胁迫对甘蓝型冬油菜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抗寒性不同的两种甘蓝型冬油菜,在低温(-4℃)处理下对其蛋白质组学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低温处理下,甘蓝型冬油菜叶片萎蔫下垂,叶绿体膜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叶绿体基质出现断裂,保卫细胞淀粉粒由多变少、由大变小.气孔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增加,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减小,相较于强抗寒品种,冷敏感品种受害症状更明显.2-DE和PDQuest8.0.1软件对强抗寒品种分析表明,低温胁迫下具有显著差异蛋白点414个,对表达变化量在2倍丰度以上的24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鉴定.成功鉴定出的20个蛋白参与能量代谢、氧化磷酸化、氨基酸代谢、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和光合作用蛋白等过程.综上,低温胁迫下,冷敏感品种气孔关闭,叶绿体受损,进而使其净光合速率下降,淀粉积累量减少,导致其越冬困难;强抗寒品种气孔不完全关闭,叶绿体受损较小,且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上调表达,净光合速率下降较小,淀粉粒积累较多,能安全越冬.本研究揭示了甘蓝型冬油菜低温胁迫下光合适应机制,为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育种提高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建勋 《种子科技》2004,22(5):301-302
低芥酸甘蓝型冬油菜晋油4号适宜在晋南南部及晋东南部分地区与周边省份的水地、旱地、黄河滩涂及海拔700m左右的旱垣与山区推广种植.在栽培技术路线上,应立足于防旱、防冻、科学管理夺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热量资源变化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的影响,利用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浙江龙游站2000—2020年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产量及生长季内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Pearson相关系数、5 d滑动平均、3 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多时空、多要素热量资源对浙江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 a来浙江省龙游县秋、冬、春三季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年际分布差异最大,并于2020年达到峰值。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表现均为提前,且持续日数呈显著性增加趋势,但最长、最短日在缩短;寒冷日数呈减少趋势,高温日数有所增加。20 a油菜现蕾期提前,其他生育期推迟,推迟最明显的为绿熟期,冬季现蕾期提前主要受1、2月气温影响。全生育期近年有所增加,成熟期明显提前,≥10℃活动积温增加。油菜实际产量和趋势产量均呈增加趋势,气候产量也呈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大。10月下旬—11月下旬(五真叶至成活期)气温呈升高趋势,且10月下旬平均气温与气候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有利于越冬前油菜苗稳健生长,促进子叶生长,形成壮苗。油菜越冬期内气温偏低、入春后气温偏高是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品种冬油菜在陇中旱农区的适应性及抗风蚀效应,以6种冬油菜(白菜型冬油菜‘HN12PZ16-2’‘、HN12PZ16-65’和‘平试8’,甘蓝型冬油菜‘QL-GAU-201’‘、QL-GAU-196’和‘低(1)-19’)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其在陇中地区的越冬率、防风蚀效应、产量及含油量。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由于冬前根冠比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越冬存活率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越冬率最高,达88.33%。白菜型油菜由于较高的株高和千粒重,产量和含油量显著高于甘蓝型油菜‘,HN12PZ16-65’产量(2937.00 kg/hm2)和含油量(43.67%)均最高。冬油菜冬前干物质积累量高,提高了农田起动风速,显著降低农田风蚀量,6个冬油菜品种农田土壤风蚀量较露地下降了88.77%~92.79%。因此‘,HN12PZ16-65’在陇中地区有较强的抗旱性,越冬率高,产量和含油量好,适应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防风蚀效应,适于陇中旱农区防风蚀越冬栽培。  相似文献   

12.
甘肃中东部雨养梯田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饲兼用作物和工业原料,已确立为第四大主粮作物。甘肃中东部雨养梯田地干旱瘠薄,广泛种植马铃薯。结合该区域特点、试验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从适合该区域的马铃薯品种、种薯处理、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和收获贮藏方面,系统综述了甘肃中东部雨养梯田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3.
茶树在阜平山区的引种适应性和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4个不同茶树品种(‘龙井43’、‘龙井长叶’、‘茂绿’、‘鸠坑早’)在河北保定阜平山区通过塑料大棚栽培,对其越冬抗寒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茶树在该地区引种的可能性,同时对抗寒性较强的‘龙井43’进行了扦插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北保定阜平山区海拔200~2000 m、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680.5 mm,无霜期约180天的地区,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较大差异。‘龙井43’在塑料大棚内能安全越冬,越冬率达95%以上,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其次为‘龙井长叶’、‘茂绿’,‘鸠坑早’抗寒性最差。由此可见,在阜平山区,采用塑料大棚保护,选择合适品种进行茶树栽培是可行的。扦插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基质对‘龙井43’的扦插生根影响不同,泥炭+珍珠岩效果最佳,生根率达86.2%;另外,不同激素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高寒山区优质早熟甘蓝型油菜推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小锋  罗新青  李俊仁 《种子》2003,(5):116-117
油料是青海省的主要作物,全省种植品种绝大部分为产量低、品质差的白菜型油菜品种,主要分布在气候冷凉的高寒山区。多年来,在白菜型油菜育种方面,沿用常规的杂交育种手段,新品种增产幅度低,尤其在品质上没有改善。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推广优质专用型品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我们承担了高寒山区优质早熟甘蓝型油菜推广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引进和选育早熟、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在晚熟、中晚熟白菜型油菜种植区推广,从而达到较大幅度地提高单产和改善种植地区油料品质的目的。通过六年的实施,引进和选育的品种增产幅度达22.9%~77.6%,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的模型, 定量地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基因型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 结果表明: 油菜总干物质积累动态可拟合成Logistic模型. 油菜根、茎枝、叶干物质分配呈现出多项式函数的变化规律, 角果干物质分配表现为Logistic曲线的变化特征. 晚播油菜干物质冬前优先分配给叶, 角果发育成熟期优先分配给角果并主要给籽粒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的干旱适应性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1987~1988年,分别在大田和遮雨塑料棚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三个抗性不同的夏玉米杂交种与干旱适应性有关的一些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夏玉米杂交种受旱后,对干旱均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适应性;高抗杂交种以较强的根系活力、气孔调节能力和广泛的水分适应性体现其抗旱性,在耐旱性上则主要表现为受害后叶绿素含量较稳定,膜损伤小,游离脯氨酸积累量大.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其抗旱系数大,经济产量高.此外,还对夏玉米抗旱机理以及气孔扩散阻力、游离脯氨酸积累与抗旱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在甘肃省农业和粮食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主产区集中在平凉、庆阳、天水、陇南和定西五个地(州、市)的37个县(市、区),常年种植面积73.3万hm2左右,总产量14亿kg,分别占全省粮播总面积和总产的25%和2%,是全省小麦总面积和总产的50%和40%.80年代以来,甘肃冬小麦生产有了一定发展,1993年总产达到了18亿kg,平均单产达到了162.4kg;1998年总产创历史最高记录,达到了19亿,平均单产达到了174kg.从农业总体生产看,甘肃省冬小麦生产水平仍很低,突出的问题是与其它地区(主要指沿黄和河西春麦区)的作物相比产量低而不稳,单产提高缓慢.分析原因,根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冬麦区地处干旱黄土高原,降雨稀少,土壤贫瘠,耕地80%是山坡、旱塬和梯田,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发生频繁,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发育.二是该区长期以来生产上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面积保产量的粗放经营为主,对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规范化程度低,综合应用范围和规模小,生产总体看科技含量低,群众对生产的投入低,中东部地区对化肥的投入折纯量每公顷只有75kg左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6kg,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影响了生产的增产增收.那么如何解决雨养农业区小麦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这一突出矛盾,实施小麦的稳产高产,生产实践表明,改革传统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围绕"旱"与"水"的互存关系,用系统工程原理,突出抓小麦播前土壤蓄水、播后抑蒸供水、收后保墒存水三个关键技术环节,变被动抗旱为依靠科技主动抗旱,并配套综合应用小麦良种、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协调小麦与环境、栽培三者的关系,走冬小麦高产开发调穗数、增粒数、增粒重、攻单产之路,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管理农业是促进旱作区小麦实现稳产高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应用旱作集雨、拦蓄、入渗等耕作技术和措施,提高土壤在小麦非生产期间对降水的保蓄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华北坝上冷凉区短季类经济作物缺乏,芥菜型油菜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于2017-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张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引种了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华油杂62,以当地传统芥菜型油菜品种大黄为对照,监测了两品种的叶面积指数、角果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养分积累量和油菜农艺性状、产量等。结果表明,华油杂62较大黄生育期长约10d,平均叶面积指数高23.36%~36.73%;角果净光合速率不及大黄,N、P、K积累量高于大黄;干物质快速增长期延长21d,干物质积累潜值高46.86%;菜子产量较大黄高22.8%~54.0%。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2对华北坝上冷凉区的地理气候环境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具有替代区域传统芥菜型油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20.
山区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的适应性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怀军 《耕作与栽培》2011,(5):64-64,F0003
分析了黔东南州水稻机插秧的推广应用情况,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关键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