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丝黑穗菌,对玉米幼根、幼芽都能侵染,但以幼芽侵染较多。在幼芽的芽鞘和根茎部位,侵染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粱、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旱粮作物,而丝黑穗病是高粱、玉米的重要病害,众所周知,轮作是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由于高粱、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属同一个种,因此,二者能否相互侵染,防治高粱、玉米丝黑穗病,两种作物能否轮种,成为亟待明确的问题。据1927年.1940年.E 研究结果,认为高粱、玉米上的丝  相似文献   

3.
应用UP-PCR进行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探讨了UP 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 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玉米丁布对玉米丝黑穗病菌抗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次探索了玉米植抗素丁布对玉米丝黑穗病菌的抗性作用。丁布从玉米苗中提取纯化后,并经薄层色谱分析,紫外和红外色谱鉴定。由分离所得并经回接证实的病菌菌株,在培养液中加丁布含量40微克/毫升时对病菌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病理学组织切片也获得证实。试验结果表明丁布是一种抑制玉米丝黑穗病菌生长的抗生物质,以抗、感比较稳定的玉米自交系测定接种40天的中胚轴丁布含量与发病率相关程度提高。测得玉米自交系室内萌发第四天的胚芽含丁布量与发病率有极显著负相关(r=-0.9425,p=0.01)。此法可作为一种快速鉴定玉米抗性的辅助手段,它可节约时间和空间,准确性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UP-PCR、ISSR和AFLP标记分析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UP-PCR、ISSR和AFLP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我国主要玉米产区34株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从供试引物中筛选获得具多态性的UP-PCR引物9个、ISSR引物11个和AFLP引物组合22对,分别扩增出113、72和293条谱带,多态性条带比率分别为91.15%、84.7%和83.27%。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丝黑穗病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3种分子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相关性分析表明,UP-PCR与AFLP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98;UP-PCR与ISSR、ISSR与AFL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9和0.633。从多态性水平、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看出,UP-PCR技术更适于分析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此外,UP-PCR、ISSR和AFLP标记划分的类群与鉴别寄主划分的致病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吻合率分别为50.0%、60.0%和47.6%。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UP-PCR技术在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利用可行性。在13个通用引物中,筛选出9个扩增多态性好且稳定的通用引物,共扩增出113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25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5条,为总条带数的84.07%。遗传距离为0.76处时,所有丝黑穗病菌菌株被聚为6个组。利用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丝黑穗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用于玉米丝黑穗病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有效地开展玉米丝黑穗病菌的遗传进化甚至探讨病菌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在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介绍玉米丝黑穗病在田间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以减轻病害对玉米造成的损失,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侵染的一些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9.
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0.
胡中太 《植物保护》1981,7(3):19-19
粉锈宁1,200ppm处理玉米种,出苗比对照迟3天,出苗率低7.9%,对玉米苗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拔节后玉米恢复正常生长,所有小区无一发病,对照区病株率15.2%。800ppm处理的玉米种籽,出苗比对照迟1天,出苗率低6.9%,病株率0—2.4%,防效高达94.6%以上。 用相当于玉米种子重量0.6%、0.4%、0.2%的粉锈宁处理:0.6%拌种的小区病株率平均为5.3%,防效为78.9%;0.4%拌种加0.2%药土盖种处理的小区,病株率为4.2%,防效为79.3%;0.2%药土盖种的小区病株率为8.2%,防效为64.9%。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山西省玉米丝黑穗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为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SR标记方法对山西省不同地区玉米丝黑穗病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2个SSR分子标记在118株玉米丝黑穗病菌中共检测出3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指数(I)、等位基因丰度(Ar)分别为...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陕西省糜子丝黑穗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幼苗浸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于室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发病糜子叶片和病瘿中共分离得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代表菌株YL11-1菌落呈酵母状,白色,厚垣饱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约7~10μm;菌株YL11-1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T721292.1)与稷光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destruens的相似性为100%,接种菌株YL11-1后糜子出现4种典型病症,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稷光孢堆黑粉菌。该菌株厚垣孢子萌发及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范围分别为3~7和5~7,最适产孢pH为7;厚垣孢子萌发最适碳源为0.5%葡萄糖和1.0%蔗糖,该菌株对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对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差;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和硫酸铵,该菌株对硝酸铵的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3.
 核转运蛋白是真核生物中负责大分子物质进出核孔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任务。本研究通过序列同源比对鉴定了甘蔗鞭孢堆黑粉菌核转运蛋白编码基因,根据注释命名为SsKapM。使用同源重组方法对SsKapM进行敲除后,发现ΔSsKapM突变体担孢子的生长速率、适宜的生长温度、有性配合/菌丝生长等方面均发生改变。研究中还发现SsKapM缺失会导致双核菌丝体对高浓度磷酸盐敏感性下降。同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探究SsKapM的功能机制。结果表明SsKapM调控热激反应、磷酸盐信号与转运通路等基因的表达。这一发现将为甘蔗鞭孢堆黑粉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来源于海洋生物水母(Aequorea victoria),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丝状真菌生物学研究中。Gfp基因通过与目标基因融合,可进行真菌的蛋白质及细胞器定位、细胞动力学、突变体致病力检测、生态学行为以及与其他生物互作等研究。  相似文献   

15.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报告基因,本文在论述GFP的发现、结构和发光原理的基础上,从抗病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启动子活性分析、病原菌 植物互作研究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讨论GFP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侵染过程及其在土壤中的生态学,采用CaCl2-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将外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转化到大豆疫霉菌中,观察EGFP基因在大豆疫霉菌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对转化子中的EG-FP基因进行PCR检测,并对转化子的生长、发育及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EGFP基因能够在大豆疫霉菌菌丝、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中稳定表达,并在475 nm蓝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转化子的菌丝生长速率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个别转化子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方面与野生型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一个转化子的致病型发生了改变。研究表明获得的EGFP基因转化子可以作为研究大豆疫霉菌侵染及定殖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枯草芽胞杆菌PTS-394在番茄根围的定殖能力,采用电转化法获得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菌株PTS-GFP,构建其生长曲线,采用对峙生长法评价其室内抑菌活性,并应用抗生素平板回收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标记菌株在番茄根围的定殖数量。结果显示:与原始菌株PTS-394相比,标记菌株PTS-GFP的生长、对青枯病菌和4种病原真菌的室内抑菌能力无明显差异。标记菌株PTS-GFP和青枯病菌菌液单独或混合处理番茄苗,灌根当天标记菌株初始菌量接近108 CFU/g,处理3 d后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约106 CFU/g,随后缓慢下降,处理10 d后种群数量约104 CFU/g,处理30 d后,标记菌株仍然能被检测到,约20 CFU/g。表明枯草芽胞杆菌PTS-394在番茄根际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定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对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取食感染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烟株的适应性,利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记录了烟蚜在感病烟株与健康烟株上的取食行为,并测定了烟蚜茧蜂对取食2种烟株烟蚜的寄生率以及烟蚜茧蜂的羽化率、发育时间及性比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健康烟株相比,烟蚜在感染PVY烟株上的第1次刺探取食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且口针遇到阻力的次数(F波)和总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烟蚜在感病烟株木质部的吸食时间(G波)显著长于健康烟株。感病烟株上烟蚜在韧皮部阶段的分泌唾液时间(E1波)较在健康烟株上显著缩短,而被动吸食汁液时间(E2波)显著延长。烟蚜茧蜂寄生取食感染PVY烟株的烟蚜,虽然能成功完成其生活史,但适应性与寄生取食健康烟株烟蚜的蚜茧蜂存在差异。在感染PVY烟株上,烟蚜茧蜂对烟蚜的寄生率为33.67%,显著低于对照的64.67%;且僵蚜体重明显下降,羽化的成蜂个体较小;成蜂存活时间1.48 d也极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5 d。表明烟蚜茧蜂对取食感染PVY烟株烟蚜的适应性较低,PVY可通过烟蚜为介体间接降低烟蚜茧蜂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含有荧光假单胞菌自身启动子PP303的中间质粒载体pGFP.然后利用mini-Tn5转座子,通过接合转移,将两个带有不同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分别整合到荧光假单胞菌P303染色体上,获得了在488nm波长下发光稳定的P303m1和P303m3菌株.PCR鉴定和Southern印迹结果均证明绿色荧光蛋白已随机插入P303染色体.SDS-PAGE结果表明,含有PA1/04/03启动子的P303m3菌株GFP表达量低于含有PP303启动子的P303m1菌株,染色体标记的GFP表达量低于质粒标记.室内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P303m1与出发菌株P303抑菌活性相当,对九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定殖、生存竞争能力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在自然土壤中和大白菜根际都具有较强的定殖能力.P303和P303m1在自然土壤中第60天的菌量分别为1.63×104和3.3×102cfu/g土(湿重),大白菜根际第50天的菌量分别为3.29×106和4.1×104cfu/g根(湿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