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木耳生产的发宸,人们希望通过对木耳遗传性状的了解来指导育种工作,培育出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品种。为此,我们就木耳的遗传特性和育种方面的资料,加以整理报道如下。遗传特性 (一)木耳的生活史:木耳属在真菌分类中归入异隔担子菌,是一类典型的异宗结合型真菌。它的担子横向分三隔,形成四室,孢子梗由隔间层伸出,每担子长出四条,成熟担孢子梗顶端膨大成孢子。这是它不同于其它担子菌的特点。木耳生活史如图所示。图中的单核菌丝在形态和生理上无差别,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将多种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营养物质提取出来,制备成营养浸膏技术;并探讨了这结营养浸膏作为主要营养物质配制成的母种培养基在平菇、香菇、木耳菌丝体培养中的应用价值。制备的营养浸膏可以作为化学试剂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植物生理检测参数的温室环境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设施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温室栽培技术的不断提升,温室环境的智能化控制需求明显。传统温室生产完全依靠经验判断植物生长状况,标准无法统一,时效性过于随机,对人员体力经验要求很高,而植物生理检测可准确、实时地获取植物本体信息,对于分析植物生长状况和对环境控制实现预指导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原位在线式的植物生理检测参数主要包含叶片厚度、叶片温度、茎直径、茎流4个方面。为此针对这4项参数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用以指导温室环境控制的研究情况,并提出了植物生理信息在智能化温室环境控制方面的前景及难点,以期为基于植物生理检测参数的温室环境控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木耳的形态建成问题,过去很少研究。但近年来有很大进展,这不仅由于研究技术和方法上的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研究木耳形态发生更能加深人们对木耳发育机制和发育本质的认识,有效地指导木耳育种和栽培实践。木耳的形态发生,是指从孢子萌发至子实体形成的整个过程。现按其发生顺序介绍如下: 一、孢子萌发木耳孢子萌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孢子直接发生萌发管,发生的部位在孢子的侧面或顶端。萌发管长到一定长度时,细胞核第一次分裂,萌发管中出现分隔,长到200~400μm时开始分枝。  相似文献   

5.
木耳是我国传统的食、药两用保健食品,营养分析表明,不仅富含蛋白质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脑磷脂、木耳多糖及人体调节功能因子。据史书记载,具有补气血、润肺、止血、活血、通便之功用,在烹饪界,以木耳为主的菜肴,深受国内外群众的喜爱。为方便木耳食用,促进木耳消费和生产,我们开发研制成即食调味木耳丝。本产品以木耳为主料,辅以其它调味剂,经合理配制而成的即食小包装产品,其特点是营养丰富,风味鲜美,食用方便。现将其生产工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果树是以收获果实为目的的多年生作物,深入研究其营养生理、探讨其生长发育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国内资料较少,报道中多引用国外五十年代甚至三十年代资料,远远满足不了当前生产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集毛木耳、细木耳优良特性于一体的木耳新种——大光木耳(学名网脉木耳)首次在内陆湖南发现并驯育成功。现已经过湖南师大生物系彭寅斌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顾问杨曙湘教授的鉴定。大光木耳属热带木耳,喜高温高湿,子实体在15—39℃可正常出耳,抗杂抗逆性强,生理结构与黑木耳相类似——没有髓层,柔毛稀而短小,蛋白质成份与黑木耳相同,而含糖量及氨基酸总量高于黑木耳、毛木耳。栽培对比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表明:产量高于紫木耳,显著地高于毛木耳和  相似文献   

8.
杨元安同志是成都市外贸局粮油进出口公司的干部,87年停薪留职。近年来他在引种、试验、示范推广代料栽培黄背木耳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86年成都市黄背木耳成果推广奖,受到了同行的好评。他指导生产食用菌致富的社员说。杨老师是我们食用菌致富的“贴心人”。 1984年4月在德阳县罗江镇召开群众自费的第一次代料育耳经验交流会,建立了跨地区的代料育耳纵横联络协作组,大家推荐王茂如同志负责组织联络,杨元安负责技术指导。杨元安同志不辞辛苦地担当起了技术  相似文献   

9.
陈文良 《食用菌》1992,14(3):13-13
大木耳(Auricularia maxima)子实体的质地明显比毛木耳软,吸水性较毛木耳强.为了探明其是很有前途的木耳种.干湿比和营养成份状况,为大面积种植大木耳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1989~1990年进行了这方面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滑嫩可口、国内外市场畅销的产品。用玉米芯培育黑木耳,原料多、成本低、时间短、产量高、收益大,可代替椴木生产木耳,既可保护林木资源,又能增加木耳产量,是农村社队发展多种经营的一个新门路。  相似文献   

11.
无论国内外,不少的研究者都认为,用木耳的子实体来直接分离纯菌种是困难的。K.M.Graham(1980)甚至认为,象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采用组织分离纯菌种是不太可能的。的确,由于木耳子实体的表面附有大量的其它杂菌,尽管是严格的表面灭菌处理,事实上却是难能做得十分彻底。这些附着在子实体表面上的杂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木耳掺假经常可见。据笔者调查,掺假物质有糖、硫酸镁、碱、矾、食盐、泥沙、铁粉等。这不仅影响了木耳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木耳应有的食(药)用价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为此,我们对掺假木耳的鉴定方法作了研究,探讨了一种快速、简便地鉴定掺假木耳的定性、定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植物扦插繁殖过程主要是植物不定根的生长形成过程,而在不定根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多种因素的调控。综述了植物扦插不定根的生理研究进展。包括在生根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酶活性的变化、营养物质变化等,比较了不同植物扦插生根中生理生化方面变化的差异,系统地分析了其原因。通过对植物扦插生根的生理研究,以期为扦插提高生根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猴头菇、木耳、银耳、双孢蘑菇等,可分为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两个生长发育时期。若能在这两个阶段中创造它们所需要的良好条件,便可以实现优质高产。影响食用菌质量和产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营养物质1)碳素养分。碳素养分是构成菌丝体、子实体的主要成分,又是它们生长发育所需能量的来源。碳素物质约占菇体比重(干物质)的50%~65%。栽培中所用棉籽壳、木屑等培养基是碳素的主要来源。2)氮素养分。氮素养分是蛋白质、核酸的主要原料。同样是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主要成分,也是食用菌香鲜味美…  相似文献   

15.
王茂如 《食用菌》1993,15(3):15-16
在栽培过各种食用菌的废料中,均残留许多菌丝体和未被分解吸收的营养物质。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笔者用种过黄背木耳的废料添加适量新料种蘑菇18.2m~2,收鲜菇203kg,每m~2产菇11.133kg。本文主要介绍其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皱木耳多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据报道黑木耳、银耳和银耳孢子多糖具有降血脂的作用。而从广泛分布于云南各地的皱木耳中提取的多糖是否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利用产自云南的皱木耳提取的多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观察了皱木耳多糖对高脂血症鹌鹑的血浆胆固醇(TC)、血浆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富平  王敏强 《蔬菜》2001,(3):17-18
当前,随着木耳市场的不断开拓,尤其是优质木耳的出口,木耳的栽培量逐渐扩大。相继出现了“木耳村”(如西华县田口乡大滩村)、“木耳县”(如河南省的卢氏县)等现象。木耳的大规模生产,随之产生了大量废料,废料的处理问题日益突出。笔者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掌握了一套木耳废料的再利用技术。现将木耳废料的再利用方法之一──木耳废料栽培平菇的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不吃料或菌丝较稀疏 不吃料或菌丝较稀疏是木耳废料栽培平菇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料未处理或处理不得当耳的…  相似文献   

18.
十多年前,杨新美教授提出黑木耳孢子液接种,增加了段木接受孢子的机率。这一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木耳生产靠天收的局面,而且同现代木耳栽培法中的菌丝接种,也是相辅相成的。近二十多年来,我省由于毁林炼钢、种粮、烧炭,木耳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耳棚从五十年代的300~400万  相似文献   

19.
稀土元素对香蕉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稀土元素是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ⅢB 族的一组元素。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国内外有关稀土元素在农作物和园艺作物中的应用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效应的研究认为 ,使用一定浓度的稀土元素 ,可以促进作物的新陈代谢活动 ,促进种子萌发、植株生长 ,利于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叶绿素的合成[1~ 3] 。虽然有关稀土元素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 ,但主要是在农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而将稀土元素应用于植物组织培养方面 ,尚欠系统的研究。本试验采用分化培养基 (MS +6 BA4mg/L +NAA 0 .2mg/L)为基本培养基 ,添加不同浓度…  相似文献   

20.
水蜜桃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蜜桃皮薄多汁,不耐贮运,其在贮藏及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软化、褐变、腐烂等现象,极大妨碍了鲜食水果的发展。研究采后水蜜桃的生理生化规律和保鲜技术是保持水蜜桃因采后新鲜品质的关键因素。现从呼吸、乙烯、褐变、内含物等生理变化以及物理、化学、生物保鲜方法等方面入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蜜桃采后生理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蜜桃的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