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拔对神农架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fiv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were selected along the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including shrubs, coniferous forest, mixed forest between coniferous and deciduous...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2 mm)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1)、光皮桦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和柳杉细根(处理4)这4种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细根的种类、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均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产生影响;120天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对照(P<0.05);在60和120天后,处理1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30℃>20℃>10℃,对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10℃>20℃>30℃(P<0.05)。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川西亚高山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是上层大于下层。在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10~2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云杉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上下层平均值来看灌木林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79.86g.kg-1,是云杉林地的2.85倍,是落叶松林地的1.49倍,是退耕还林地的1.62倍,是农田的3.34倍,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上下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表现为灌木林地落叶松林地退耕还林地云杉林地农田;上下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落叶松林地灌木林地云杉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  相似文献   

4.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碳库平衡是土壤肥力保持的重要内容[1].不同森林类型,由于其凋落物数量、类组及分解行为不同,因而形成的土壤碳库大小与特征将存在较大差别.常绿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p.)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Hook.)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林是我国亚热带最主要的4种森林类型.  相似文献   

5.
湖州市不同森林植被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湖州市5种森林植被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州市不同森林植被的平均生物量分别是,毛竹林121 14t/hm2,杉木林111 77t/hm2,马尾松林51 48t/hm2,常绿阔叶林104 95t/hm2,松阔混交林99 42t/hm2。该地区5种森林植被的总生物量为17475213 08t。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国人工杉木林土壤碳汇功能,在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同而林龄不同的退耕还林杉木林,研究了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活性碳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龄与0~20cm、20~4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分别平均每年增加1.58、1.63g/kg ,不同土层间的有机碳含量相关性显著;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40cm深度内随林龄的变化显著,而在40~60cm层变化不显著。高活性、中活性、低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比较稳定,分别为5.45%~9.98%、13.12%~17.80%、16.23%~18.83%。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总有机碳含量的随林龄增长而有所增加,土壤碳汇功能也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为围垦区林分土壤碳库稳定性评价和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海涂围垦区3种主要林分(美洲黑杨、水杉和银杏)为研究对象,分析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 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其中,0~20 cm土层水杉和美洲黑杨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银杏林分,2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0~60 cm土层水杉林分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美洲黑杨林分,银杏林分最低,6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除银杏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外),20~60 cm土层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较高,总体上,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剖面分布差异较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与有效氮和蔗糖酶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极显著负相关。 结论 树种显著影响沿海围垦区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碳分布,但对剖面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影响较小。试验区美洲黑杨和水杉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优于银杏人工林。  相似文献   

8.
对椴树红松林和蒙古栎红松林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森林类型下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均高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且两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在3个土层中,蒙古栎红松林均高于椴树红松林,且在10~20 cm土层,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3个土层中,椴树红松林均高于蒙古栎红松林,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总有机碳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低效林的改造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改造措施(皆林砍伐重造,补林种植间歇砍伐,纯林措施对照)对地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易采取相同的改造措施时,随着土层不断加深,不同土壤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逐步降低,表现为0~20 cm土壤层>20~40 cm土壤层;同一土壤层...  相似文献   

10.
雷竹高效栽培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采样分析了高效栽培雷竹林土壤不同形态碳含量。结果表明:竹林土壤有机碳总量(CT)接近天然马尾松林,明显高于相邻板栗林地。雷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B)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分别比马尾松和板栗林降低了23.12%和12.63%,连年施用化肥竹林CMB和CMB/CT下降幅度更大,近3a单用化肥竹园土壤CMB和CMB/CT比有机无机肥混施竹园降低了61.54%和58.82%,但随着覆盖年份增加,土壤CMB和CMB/CT有上升的趋势。雷竹园土壤活性碳含量(CA)以及CA/CT保持与天然马尾松林桢水平,近3a有机无机肥混施地块土壤CA和CA/CT是单施化肥地块的1.39和1.23倍,随着覆盖年份增加土壤CA也明显增加,但稳定态碳(CUA)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雷竹园冬季覆盖物补充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CWS)的库源,使土壤CWS上升,覆盖年份从1a到5a,土壤CWS增加了1倍,土壤CWS/CT也增加了0.75倍。雷竹土壤CT与CA、CWS之间,CA与CWS之间以及CT、CA、CWS与土壤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土壤CMB与CT、CA、CWS、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目前生产上不同施肥习惯对土壤活性有机碳产生的影响,从2002年8月至2003年4月动态采集了各施肥处理土壤样品,用岛津TOC-VcPH有机碳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8、10月最高,12月开始降低,次年2月降至低谷,而4月又上升的变化规律。试验全过程中,3个有机无机肥混合施用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始终高于3个单施化肥处理,并且差异达显著水平,并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也显著增加。所有施肥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是覆盖区高于未覆盖区,覆盖区平均是未覆盖区的1.56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水解氮相关性也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冷杉红松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壤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及各个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生草对桃园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生草栽培对桃园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浙江省嘉兴市水蜜桃园设置栽培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及清耕试验。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种植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1.1%、31.6%、25.0%(P<0.05),增加的部分以羰基碳为主;园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53.7%~130.4%、59.27%~80.3%(P<0.05);3种生草的土壤微生物活性(SMA)显著高于清耕,微生物Shannon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也表现为白三叶和紫花苜蓿处理显著高于清耕。综上,生草栽培可增加桃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其中以栽植白三叶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4,12,19,24,29 a橡胶林,研究不同树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以及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12,19,24,29 a橡胶林不同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28.87~138.71mg/kg之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明显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有机碳的比值在0.66%~2.10%之间,土壤碳处于积累状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7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石漠化地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对不同治理措施的响应,为喀斯特地区土地合理利用和石漠化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喀斯特地区3种石漠化治理措施——梯田嵌套鱼鳞坑(NL)、鱼鳞坑(FSP)和梯田(TR)为研究对象,自然坡地为对照(CK),分析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布特征。 结果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储量均在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下总体呈鱼鳞坑最高,梯田嵌套鱼鳞坑次之,梯田最低的变化趋势,其中,鱼鳞坑土壤易氧化碳和可溶性碳含量及碳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其它石漠化治理措施。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表现为鱼鳞坑措施大于其它2种石漠化治理措施,其中,石漠化治理措施在0~10 cm土层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大于100.00%,表明石漠化治理措施提高了喀斯特地区表层土壤质量。 结论 石漠化治理措施显著影响了喀斯特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鱼鳞坑措施较梯田和梯田嵌套鱼鳞坑措施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和碳库质量明显提高。鱼鳞坑措施可作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恢复优先考虑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