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引大入秦灌区基本情况和工程运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灌区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引大入秦灌区支渠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支渠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更新改造的原因,论述了渠道地基基础处理的方法,为该灌区工程更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政府着眼于提高引大工程综合效益,充分利用灌区现有的水土资源和节水改造项目,通过挖潜改造,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快供水结构调整,全力配合支持好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目前,引大入秦工程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工程水费收益难以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如何使引大入秦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仍然是各级领导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围绕引大灌区东南、西北片如何充分利用灌区土地资源及实施节水灌溉工程的效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孙复兴 《甘肃农业》2014,(24):48-48
文章分析了引大入秦灌区农田盐渍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并对如何防治农田盐渍化浸害提出了管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税费改革大背景下,针对引大入秦灌区实际,客观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水费计收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引大入秦水利工程作为一项规模浩大的自流灌溉工程,1976年开工,用时40年全面竣工,极大缓解了整个受水区的工农业发展及城乡生活用水问题。但建设周期过长也让引大入秦工程凸显出许多问题,早期供水模式单一,具有明显区域性,与受水区的供需出现偏差等,阻碍了引大入秦工程实际功能的发挥。通过对引大入秦工程的分析,并总结后期工程调整的思路与策略,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项强化甘肃农业基础,推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工程。总结如何对输水渠道进行良好的养护与维修。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叙述了引大入秦灌区工程规模和现状,提出了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做好工程管理、灌溉管理和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和措施,对促进灌区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简要概述了引大入秦灌区工程现状及防洪工作情况,指出了防洪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灌区防洪能力建设和做好防洪工作的措施,以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灌区防洪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灌区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0.
梁仲锷 《甘肃农业》2004,(10):65-66
引大灌区灌溉面积由原设计 86万亩扩大至 10 3万亩后 ,年总用水量不能超过 4 .4 3亿 。研究表明 ,灌区在原设计运行方式下运行 2 5年后 ,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面积将达到 17.5万亩。这就要求引大灌区改变原设计运行方式 ,在灌区全面推广实施节水灌溉 ,开展节水灌溉是灌区“两高一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探索适合引大灌区实际的高新节水技术 ,为大面积发展节水灌溉提供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科学依据 ,使引大入秦工程在高效和可持续节水农业方面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已建成的示范区进行了有关试验研究和监测 ,对示范区内的多种节水灌溉方式做出筛选和科学评价 ,并从技术、经济、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评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引大入秦工程渠道除陷加固改造的实施,总结总干渠渠首梯形明渠段渠道破坏原因、地质情况分析及挂钢筋网浇筑混凝土套衬等方面的措施和方法,为灌区骨干渠道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利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衡量灌区工程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在分析引大入秦灌区工程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加强灌区灌溉管理,提高灌区管理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改革等运行管理措施,从而确保渠系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3.
徐芳 《甘肃农业》2011,(7):78-78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地跨甘青两省四地市县区,是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跨流域自流灌溉工程。灌区每年设计引水量4.43亿m3,总灌溉面积6.47万hm2,年均农林牧业总产值可达3.84亿元。工程自1994年投入运行以来发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引大入秦工程从建成到运行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工程担负的供水任务越来越重要,且工程老化失修等问题突出。为了保证工程安全运行,保障供水保证率,保护水质、水源无污染,引大入秦工程采取了许多有效治理措施。本文对引大入秦工程的安全隐患现状及治理措施做了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5.
引大入秦工程已建成通水运行20年,随着灌溉形势的变化和兰州新区建设的需要,引大工程肩负的历史使命由单一的灌溉、生活用水,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这就为引大工程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既进行供水结构优化调整和渠道进行除险改造加固,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本文对除险加固的必要性做了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罗星光 《甘肃农业》2003,(12):89-89
秦王川盆地是引大入秦工程主灌区 ,在盆地西南侧有兰州民航中川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因此 ,盆地灌溉后的水盐动态变化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预测研究 ,对于机场建筑安全和灌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认为 :盆地地下水位控制在盐渍化临界深度以下 ,可确保机场建筑安全和防止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展蔓延。  相似文献   

17.
引大入秦工程在农田水利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积极的启示作用。引大入秦工程应改变单一供水观念,发展旅游经济,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同时对相关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向相邻地区供水,使其在农田水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红霞 《甘肃农业》2006,(8):186-187
根据引大供水区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对引大入秦工程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9.
甘肃引大入秦工程供水区需水量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林  许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77-10080
需水预测是进行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水资源优化配置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需水量的准确预测,对于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引大入秦工程的建成通水,为改变秦王川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基础,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随着引大灌区和周边地区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在不断增加,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势在必行。该研究运用指数分析法对引大工程供水区2010和2015年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分析计算,为整个工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是一项大型跨流域自流落溉工程,总干渠全长87km.东一干渠全长49.5km,东二干渠全长54.3km,干渠工程最高海拔2265.5m,最低海拔2165m.多年平均气温6.5~7.1℃,极端最高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25.4℃,冻土厚度1.46m。随着工程运行管理的逐步深入,地处高寒地区的引大入秦灌溉工程预制混凝土板衬砌的各级渠道冻害破坏及防治成为保证工程耐久性的关键环节。现就预制混凝土板衬砌渠道的冻害破坏特征、原因及基本防治措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