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诗画空间的"桃花源"意象形成于文图语言对渔人经历的事件叙事。渔人在事件里经历的桃花溪、桃花源等多个地点被文图语言空间化,因此文图空间中渔人经历的事件不只是一连串的事实,还包括一个个画面空间。文图语言对事象的叙事创立起诗画空间的整体结构,文图语言对物象选择和组合"铺陈"出诗画的多维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在合乎渔人经历发展和"桃花源"意象形成的空间秩序中呈现出世外桃源的形象与天地人伦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既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散文家,也是英语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其作品对各种语言的现代诗歌(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并由于其诗歌成就巨大,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由于内涵丰富,题材多样,其诗歌理论、意象特征、美学特征、创作手法均被评论家反复提及,但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读其抒情诗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其中对于地理空间运用的分析则鲜有提及。本文旨在从地理空间叙事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叶芝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对建筑的空间属性及戏剧性叙事的研究,探讨了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与建筑空间的关联。结合案例解析,阐述了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应当如何运用于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归纳总结了戏剧性叙事设计手法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未来建筑空间设计的戏剧性叙事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神秘的河流》是澳大利亚和解小说的代表之一,凯特·格伦维尔基于自己白人祖先的经历重塑了英国罪犯索尼尔扎根于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作为大英帝国的"弃儿",索尼尔被流放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志空间的移动与人物身份的重建同步进行,土著与白人殖民者二元对立的社会空间的形成与帝国殖民体系相伴而生,最终土生土长于澳洲的白人后代打破了二元对立,第三空间的开创试图为种族和解作出新的诠释。《神秘的河流》作为新历史书写浪潮的典型,将空间叙事、殖民历史和种族矛盾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小说叙事的空间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孽海花》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曾朴的著作,曾朴运用谴责的手法向社会大众描写了一遭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变革,在小说中曾朴浓墨重彩的运用大量叙事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运用讽刺的手法凸显出了清政府的造作与无能。《孽海花》为典型近代历史小说,对于后世影响深远,鲁迅也曾暗自赞许《孽海花》的结构与文采。《孽海花》小说中最为突显即运用叙事手法充分的展示其思想的现代性色彩,在小说中不难看出小说中带有鲜明的西方现代小说影子,其文章中展现了传统小说的精髓,并充分发挥了时代创新的特色。基于此,本文以《孽海花》为研究对象,并从叙事角度分析整篇小说,探究《孽海花》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6.
以叙事学为理论关照点,从叙事序列、叙事时空视角、生态隐喻与象征、反讽叙事等四个方面解读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生态叙事策略,指出:阿特伍德通过多元化复合叙事序列的运用,增加了其文学叙事的丰富性和复杂度;通过选取灵活多变的叙事视角,提供了文学叙事新的经验和范式;通过总体性象征、情节象征和意象象征的连结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象征艺术体系;通过意义的反讽与语言修辞手段的反讽这一双重形态,实现了生态反讽叙事。本文强调,阿特伍德正是通过上述叙事策略的使用,完成了对生态主题的表述,更为深刻地将表述与意义相融合,表现了深刻的生态人文关怀与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乡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故事,研究村落空间叙事性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以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挖掘其场所空间的主要叙事要素,分析其事件与空间的关联路径,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和深度地图软件Depthmap对叙事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学叙事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可以使所营造的景观超越形式的束缚产生形外之“意”,加深景观的内涵。对于景观所要展示的事件无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编排时,可以借用文学叙事组织方式中的空间叙事手法进行横向编排。以温孟移民安置区乡思园景观设计为例,结合空间叙事理论,使多个事件在园区的不同空间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空间的整合、保护,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利用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叙事理论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叙事手法,将传统村落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和叙事景观空间进行空间耦合,通过叙事思路与叙事主题的营造、叙事情节与叙事单元的编排、叙事空间序列的连接与贯通等手段构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空间叙事的研究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作者以线性结构安排地质空间从而突出空间的表征意义,以社会空间的存在、差距及进入社会空间的手段来描写克莱德的人生悲剧,以存在的宗教空间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空间来阐述人们信仰的空虚。地质空间、社会空间和宗教空间等三个空间叙事维度增强了小说的空间化效果,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进一步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游记体小说《老残游记》采用了旅行者限制叙事的描写方式,突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形式,通过对晚清黑暗社会状况的所闻所见,揭示了主人公的悲悯情怀。本文试从启悟主题与整体感,补史之阙与限制叙事,引游记入小说,旁观"民间疾苦"四个方面阐述《老残游记》旅行者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天佑孩童》与莫里森以往的小说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她依旧探讨了黑人的生存现状,只是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当下社会。笔者分析了空间元素在此小说中的深层意义——作者新的种族观的建构作用,对比莫里森以往作品中的空间元素,阐述作者的种族观较之以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女性主义文学的佼佼者,《简·爱》与《法国中尉的女人》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与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表达相互碰撞,对于女性主义的表达效果产生了不同的火花.本文采用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分析方法,通过比较两部作品所采用不同的性别叙事主体和叙事声音,以及读者对两部作品潜在的女性主义表达的接收情况,重新解读两部作品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女性思想并挖掘出潜文本隐含的性别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黑暗之心》是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康拉得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叙事特征。小说以其故事套故事及视角转换的叙事方法使其作品更加贴进现实,或者说,正是因为主人公马洛话语中的“缺陷”及一些修饰上的矛盾,才使得康拉得的叙事策略更加独特。  相似文献   

15.
《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传统意象批评的代表作,以诗性方式进行言说,其典雅流畅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及宏远深阔和想象构成了独特的自然空间、想象空间和人物空间形态,并且通过散点透视、以小见大和虚实相交的方式表现其空间意识,形成了具有天人合一、真实自然和超以象外的美学特征,完美地将诗歌理论与文学审美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参照<城市意象>中凯文·林奇对空间意象的研究方法,将植物在私家园林中的空间功能提炼为:边界、区域、标志物3种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植物对于私家园林整体空间意象表达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是一部"以人为本,以河为线"的纪录片,该纪录片将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呈现为普罗大众所能理解、接受和喜爱的影像,通过叙事技巧和视听语言来呈现一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塔里木河》在理念创新层面通过叙事结构重塑了家国认同,在选材和叙事层面做到了纪录片的平民化呈现和故事化表达,在镜头语言层面通过不同的技术运用来阐述意境和寄托情感,在声音运用层面,解说词塑造了文化阐释力,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环境音凸显了空间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叙事视角是小说的首要特征。本文试图从三方面阐明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的叙事技巧 :作者作为全知全觉的叙事者 ;作品中人物作为转换视角 ;把叙事者与故事中人物结合起来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叙事伦理的视角将近年周梅森政治小说与书写“官场”的其它小说(王跃文《国画》、阎真《沧浪之水》等)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存在的区别体现在3个方面:思索而非展示问题;道德在场而非缺席;作者发言而非失语。因此,相对于市场语境下大量匮乏写作伦理的作品而言,周梅森的政治小说拥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叙事中的乡土意识通常表现为故乡情结、民族意识以及精神家园的追寻这三种形态。它产生的原因既受到乡愁的传统性的影响,又具有时代所赋予的特殊性。此外,乡土意识的产生还源于都市生活的现代性与矛盾性。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叙事中的乡土意识在特殊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提醒受众珍视亲情;劝诫受众务实求真;同时还发挥传播革命意识、弘扬爱国精神之重大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