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冠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在他现存六十余首词中,咏物词占近三分之一,这些咏物词或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是纯粹的描摹物态,都以其洒脱清旷的词风、清新雅丽的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展现出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诗歌时,赋予了眉丰富的情感内蕴和寄托。本文系统的总结了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五种不同内涵,对于了解作家艺术审美和创作情感以及深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眉意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眉意象也呈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情感,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长期积淀,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审美心理和美感内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孙少山的创作研究中发现了“路”这一中心意象的存在。从“路”这一语词在题目上出现的频度、从小说的故事层面上以及小说深层意义的结构上阐释了“路”这一意象的存在。指出“路”中心意象有显性具象化和隐性抽象化两种表现形态。也指出“路”中心意象的出现造成的小说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古道”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它出现在古诗词的多个场景中,营造了丰富的审美意境,反映了文人骚客的审美取向。同时,随着朝代的更迭,“古道”的审美与哲思内涵又发生了改变,或扩大,或缩小,或稳定。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的俗词历来受人诟病,甚至被归为艳词,其实他的俗词创作中艳词并不多,其俗更多地体现在语言俚俗。黄庭坚俗词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中力求不俗"的美学追求。黄庭坚俗词有意识地采用民间浅俚语言,追求一种口语化的行文特点;借鉴民间词质朴率真的抒情方式,言情叙事毫不隐晦;还运用了民间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段,增加了作品的谐趣。但是,他的俗词创作中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比如,运用了一些地域性和流传性很受限制的方言俗语,创作态度过于游戏,失去了词作的内蕴和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6.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坎坷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赋作达到了这一文体的最高成就,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咏物写景、吟咏艳情和悲感身世、伤怀故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的创作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谢灵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中,时时可见儒学思想的牵绊。在门阀世家出身的谢灵运身上可以看到传统文人的那种儒学人格,在其诗文作品中时时可见儒家的经文典故,而儒家的情性观、山水观更是支撑起了其诗文独特的审美意境。具备儒学人格的他精通儒家经典,诗文隶事用典和山水意象的选用也都浸透着儒学色彩,而儒学情性观和山水观更是与其诗文审美意境的建构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何承天的散文创作内容丰富,文体和风格多样,在咏物小赋、军事散文和宗儒拒佛的论辩文的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整体而言,其散文既具有魏晋散文的质朴清峻,亦具有南朝散文的典丽华赡,体现出明显的过渡特点,堪称刘宋一朝散文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10.
研究姜夔词作的众多学者中,对其《淡黄柳》一词的“小桥宅”句往往有不同见解。如夏承焘先生等诸位学者认为“小桥宅”指“合肥词事”中弹筝之妹所居,“桥”为姊妹姓氏;郑文焯先生则认为是“赤阑桥”姜夔客居处,“桥”为“赤阑桥”,但语焉不详。而通过结合各种文本及史料的传统文史研究方法,从姜夔诗词及史籍中互为引证,以郑解为是,认为“赤阑桥”为解读姜夔“合肥词事”之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