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双抗药性标记法(抗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根际土壤的定殖。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后2~6 d内,油菜植株上RSS-1R菌株的平均菌量从3.67×105 cfu·g-1鲜组织下降到1.00×103 cfu·g-1鲜组织;到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即检测不到RSS-1R菌株;喷雾处理3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菌株RSS-1R种群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根处理后,菌株RSS-1R可在油菜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30 d以上,且其种群数量无显著变化。同时研究了RSS-1R菌株对油菜周围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处理2~10 d后,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由6.30×106 cfu·g-1湿土下降到3.00×105 cfu·g-1湿土,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喷雾处理1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是处理后2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菌量显著增加。灌根处理后,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3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无论是喷雾还是灌根处理均不影响油菜植株或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稀释分离法分析健康植株和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结果表明,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种群数量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比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多,从返青期到成熟期,真菌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孕穗期达到最大值,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10.21×10~3 CFU/g,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为14.27×10~3 CFU/g。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比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少,从返青期到成熟期,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在扬花期达到最大值,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为50.78×10~6 CFU/g,放线菌数量为28.44×10~3 CFU/g,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为36.68×10~6 CFU/g,放线菌数量为22.67×10~3 CFU/g。因此,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当真菌数量较多,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少时,有可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新疆石河子垦区采集3组棉花健康植株与黄萎病发病植株根际土样,研究其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土壤酶等微生物生态特征与棉花黄萎病发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①发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均大于健康株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且微生物总数和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②发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均大于健康株;③健康株和发病株根际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研究表明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真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是棉花黄萎病发病最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构建番茄生态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及挖掘有益的微生物资源,比较了不同生育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肥力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基于传统与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番茄幼苗期、花芽分化期、结果期根际土壤肥力与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显示,番茄结果期根际土壤中具有更为丰富的碳、氮、磷源;另一方面,不同生育期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KD4-96,norank_f_A4b和Bryobacter属细菌是幼苗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TM7a和Saccharomonospora属细菌是花芽分化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Gemmatimonas属细菌是结果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此外,鲍尔壶菌属(Powellomyces)真菌是幼苗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Apiotrichum和unclassified_f_Chytridiaceae真菌是花芽分化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链格孢属(Alternaria)真菌是结果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番茄植株根际土壤中形成了特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幼苗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可以产生生长激素的微生物类群;花芽分化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具有抗逆功能的微生物类群;结果期根际土壤中主要富集了具有促进养分循环功能的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赣南脐橙黄龙病患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为黄龙病新型生态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赣南脐橙黄龙病典型患病植株、疑似患病植株、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和裸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样品间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赣南脐橙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其真菌群落的多样性也高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但真菌群落丰富度低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脐橙患病植株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门水平上,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菌门增加,而放线菌门、担子菌门等菌门有所减少;在属水平上,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芽杆孢菌属、篮状菌属等有益菌属减少,而镰刀菌属、曲霉属等致病菌属则有所增加;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全氮、全磷含量均低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而全碳含量高于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全磷是影响样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赣南脐橙感染黄龙病后,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也有所改变,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6.
研究棕榈酸处理对茄子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微生物生理功能性类群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酸降低了茄子根际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及其组成比例,组成比例最低降至0.001%;增加了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组成比例,组成比例最高分别增至98%和4.31%;经棕榈酸处理的茄子植株根际微生物几种生理功能性类群显著高于清水对照,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最高分别增至375375.01×105cfu·g-1、2.5×105cfu·g-1、109.2×105cfu·g-1和0.78×105cfu·g-1;极显著地增加了茄子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最高分别增至7.6μg·g-1、12.61 μg·g-1 和14.25μg·g-1.棕榈酸增加了茄子植株的株高和茎粗,最高分别增至23.28cm和0.9cm,大体表现出随浓度增加而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芍根腐病病株和健株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与白芍根腐病之间的关系,为白芍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芍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序,并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芍健株相比,病株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显著增加。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病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Sumerlae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株,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Ethylomirabil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下降。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Chthoniobacter、Subgroup7、Saccharimonadales在病株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健康植株。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  相似文献   

8.
阮哲璞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91-4393
以南京小龙山植株海州香薷、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作为材料得到可培养的植物内生细菌、根际细菌与非根际细菌,通过研究样品间的群落差异,来分析所得菌种对植株、土壤的作用与影响.将可培养细菌加入钾长石中,通过测定分析不同生境细菌对矿物的风化能力,筛选出具有高效释放矿质元素能力的菌株.该研究有助于丰富微生物资源库,了解植物内生细菌与不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联系,为深入阐明细菌的矿物风化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大蒜主产区根腐病大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涂布法、最大或然法、Biolog-ECO微孔板等方法分别测定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生理菌群数量、碳源代谢特征及部分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根腐病大蒜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明显高于健康植株,细菌数量在发病后期达到最高,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感病株根际土壤生理菌群数量明显低于健康株,而蔗糖酶活性是健康株的2倍。感病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水平在发病初期维持较高水平且高于健康株,发病后期急剧下降。多样性指数方面,感病株始终高于健康株。综上所述,感病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体以数量多、多样性丰富而生理代谢活性较低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嫁接对番茄植株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旨在揭示嫁接提高番茄植株抗性的机制并为构建解决番茄连作障碍体系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以番茄品种新砧1号和宝砧1号为砧木,桃太郎品种为接穗进行以下处理:新砧1号实生植株(简称:新砧);新砧1号×桃太郎嫁接植株(简称:桃太郎/新砧);宝砧1号实生植株(简称:宝砧);宝砧1号×桃太郎嫁接植株(简称:桃太郎/宝砧);桃太郎实生植株(简称:桃太郎)。采集番茄实生与嫁接处理植株根际土壤,比较分析番茄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结果】与新砧、宝砧、桃太郎处理植株相比,桃太郎/新砧和桃太郎/宝砧处理植株细菌和真菌群落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与砧木和接穗实生植株相比,番茄嫁接植株根际土壤中拥有更丰富的微生物OTU和特有OTU数量。番茄实生与嫁接植株间在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与丰富度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在桃太郎/新砧处理植株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丰度占比均高于新砧和桃太郎处理植株;在桃太郎/宝砧处理植株中,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细菌丰度占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辣椒健康植株和患枯萎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为辣椒枯萎病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漳州3个辣椒种植基地枯萎病典型患病样地的健康植株根际土壤(JK)和患病植株根际土壤(KW),对土样中的细菌群落进行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的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明确健康辣椒植株与枯萎病患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结果】患枯萎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的优质序列比健康植株少14 376条,OTUs少1 239个。在门水平上,健康植株和患病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健康植株根际的鞘氨醇单孢菌属Sphingomonas相对丰度比患病植株增加了5.05百分点;而金属细菌属Metallibacterium相对丰度比患病植株减少了6.09百分点。部分物种丰度分析表明患病辣椒土壤根际中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短链球孢囊菌属Catelliglobosispora和假双头斧形菌属Pseudolabrys等4个属的物种丰度低于健康辣椒。【结论】辣椒患病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及物种丰度降低是辣椒枯萎病患病的重要特征,提示早期添加优势益生菌是防控辣椒枯萎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三七病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对三七病株和正常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作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找出了二者间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特征的差异性,界定出了主要病原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导致三七根腐病的病原菌,除已报道的细菌中的假单胞细菌外,还与霉菌、放线菌及细菌中的厌氧生长菌有密切关联;霉菌和放线菌也是导致三七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霉菌中的毛霉、木霉、青霉、曲霉、根霉是病株根际土壤霉菌生物量增加的主要菌群体,占霉菌生物量总数的65.33%。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田根际土壤真菌荧光PCR技术定量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新疆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棉花根际土壤真菌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相关性。【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新疆不同植棉区及其不同生育时期棉田根际土壤真菌总量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进行测定,分析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在不同植棉区和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及棉花根际土壤真菌与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新疆不同植棉区的棉花在不同生育期其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哈密棉花病株吐絮期根际土壤真菌最大值达 6.16×104 copies/g FRW;库尔勒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在苗期达到最大为4.23×104 copies/g FRW;阿拉尔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在苗期至蕾期逐渐增加,随后逐渐减小,在吐絮期达到最小值为1.41×10-4copies/g FRW。北疆精河和东疆哈密棉花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PCC分别高达0.989和0.993,呈显著正相关。南疆图木舒克棉花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黄萎病病原菌数量的PCC为0.880,呈正相关。【结论】新疆棉花黄萎病病株根际土壤真菌含量较高,在不同采样区和不同生育期,其根际土壤真菌总量均呈波动性变化。从棉花的四个生育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来看,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吐絮期。新疆棉花病株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空间变化是东疆大于南疆大于北疆。在不同生态区,棉花根际土壤真菌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之间表现为正相关,而在不同发育期则表现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茶树根际土壤因子对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茶树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为1.70×105~98.70×105cfu/g,其中真菌数量为0.98×l03~26.30×l03cfu/g,放线菌数量为3.28×104~52.70×104cfu/g,细菌数量为1.04×105~95.30×105cfu/g.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pH、速效氮和速效磷明显影响真菌的数量;土壤pH、速效氮,速效磷和有机质明显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土壤pH、速效氮、速效磷明显影响细菌的数量.通径分析显示,速效磷和pH是影响真菌、细菌的主要因子,其中速效磷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是0.995 3和0.828 8;pH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分别是0.506 0和0.506 4;含水量、有机质对真菌和细菌数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但直接通径系数都未达到显著水平,主要是通过pH、速效磷和其他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来影响真菌和细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三七根腐病病株和健株根域土壤微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三七健株和急性青枯型根腐病病株根域土壤微生物数目、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研究它们与根腐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病株根际土和根系的细菌数目显著大于健株,而放线菌和真菌数目小于健株;病株根际土和根系各微生物生理类群数目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了不同变化;健株非根际土的蔗糖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病株,但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小于病株;非根际土壤放线菌和纤维素酶活性明显相关;病株非根际土的速效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健株,水溶性镁含量低于健株。病株根际土和根系微生态变化,特别是细菌数目的大量增加是急性青枯型根腐病最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系CEC、ATP酶活性和根际微生物对籽粒苋富钾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根系CEC、根系和根际土ATP酶活性、根际微生物对籽粒苋富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籽粒苋植株的高富钾能力不仅与其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较大有一定关系,而且也与籽粒苋根际土和根系的ATP酶活性高相关;②籽粒苋植株富钾与其根际微生物类群数量没有直接相关关系。除籽粒苋苗期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总数低于非根际土外,3种作物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类群数量均高于非根际土。  相似文献   

17.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分析树龄5a、6a、9a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年限蓝莓根际土壤的PLFA标记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9a植株相比,6a植株多1个16∶1w9细菌类群,5a植株多a15∶0和16∶1w9 2个细菌类群,5a植株蓝莓根际土壤PLFA总量最大;与非种植区土壤相比,蓝莓根际特有a17∶0、i17∶1w5、7cy17∶0、9cy19∶0 4个细菌类群,且总量与树龄高度相关,可与a15∶0和16∶1w9的细菌总量联合推测栽培年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的质量分数与树龄呈负相关,且栽培区土壤均低于非种植区土壤。蓝莓根际土壤微生物总量、假单胞杆菌、AM真菌和腐生真菌等与根际土壤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正相关。蓝莓根际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细菌和真菌构成,对蓝莓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荞麦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并从中筛选一批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资源,本试验通过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荞麦根际微生物,采用对峙法、点接法、琼脂块法检测其抗菌、产淀粉酶、产蛋白酶及解磷活性。结果表明,荞麦根际土壤中细菌含量最高,约为6.2×108 cfu/g,放线菌次之,真菌含量最低,约为3.7×105 cfu/g。试验共分离到72株菌,其中放线菌39株、真菌18株、细菌15株,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分别占比44.4%、12.5%、11.1%。具广谱生物活性的菌株分别属于链霉菌属、镰刀菌属、芽孢杆菌属,其中链霉菌属SG15同时具有5种生物活性。综上,荞麦根际存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出的11株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菌株可用于功能菌肥开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辣椒疫病罹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为辣椒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湖南长沙、吉首及永州地区辣椒疫病罹病植株根际土壤,运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样品基因组DNA的16S rDNA-V4区进行测序分析,明确不同地区罹病辣椒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3个地区罹病辣椒根际土壤的细菌OTU数量存在差异,独有OTU占总体比例各有差异,其中永州地区占其总数的30.18%、吉首地区占其总数的41.83%、长沙地区占其总数的24.07%,3个地区共有OTU占所有检测到OTU的14.95%.α多样性指标均表现为长沙地区最低,吉首地区最高.在门水平上,3个地区的罹病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相似,优势菌门为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Chloroflexi(绿弯菌门),但3个地区在相对丰度上表现一定差异.[结论]湖南永州、吉首和长沙地区辣椒疫病罹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差异,以吉首最高、长沙最低;3个地区的罹病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相似,但相对丰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云南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探索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其后续生态防控提供新策略。【方法】在云南香蕉枯萎病发生的蕉园,分别采集发病和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香蕉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香蕉枯萎病植株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康植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4个菌门是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的优势门菌群。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5个门菌群差异显著。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健康植株较发病植株高,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丰度发病植株较健康植株高。属水平上,健康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发病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朱氏杆菌(Chujaibacter);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和土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5个菌属在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差异显著,其中,芽胞杆菌属、朱氏杆菌属和土壤链霉菌属的丰度健康植株明显高于枯萎病植株。【结论】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部分菌群在2种类型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组成丰度有显著差异;差异菌群的功能多样性及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尚待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