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开始探究,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山之美、水之美。在未来的园林设计中,原本简单地模仿已被抛弃,而更加趋向于"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自然之美,将人工与自然之美巧妙结合,追求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与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之美是一个整体美,它的整体美应该包括农村人文之美、农村环境之美、农村建设之美以及农村服务之美。构建农村之美就应该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境界之美是一种无形无声的美,是一种浩渺辽阔的美。境界之美的形成源自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整体性、综合性、感情性思维“,境界之美”可净化人的心灵,愉悦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农业美学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农业活动因自然之资,通过对对象世界的规律性把握,体现求真之美;二是因时而为,善待自然,以生命的、情感的视角去看待自然,将其与人自身统一为一体,彰显生命之美;三是因民施政,将农业活动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秩序之美相统一,引导规范着一种人所应当行走的“善行之道”。  相似文献   

5.
百泉园林是河南省最大的古园林建筑群,长期以来在中原的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百泉园林自然景观的勾勒,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了园林山水的自然之美;建筑布局的阴阳协调之美;历史文化的人文之美。研究百泉园林之美对于今天研究中原园林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情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业广告中的平面广告属于一种文化的范畴,是现代文化精神的一种特殊表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是美的一种特殊艺术形态。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态就具备美的一般特性,用其独特的表述方式来传达自身的美感,即设计中的图形之美、色彩之美和格调之美。在商业广告中,艺术表现可增强其艺术美感,更有利于传递商业信息。  相似文献   

7.
宋园园  陈永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97-8198,8204
通过阐述合肥市蜀麓公园绿化设计的思想与手法,探讨如何在分析现状条件的基础上,尊重自然法则,运用植物语言营造幽雅的环境,展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美,从而提升植物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8.
周进 《农业考古》2012,(4):159-160
从农林学科的角度看,中国古典园林是农林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的结合。园林是对自然的模仿,造园者往往有目的性地选择树木、植物、石材、水景进行自由组合,目的是为了营造"第二自然",此举充满农林艺术之美,如同一幅古典的绘画,园林的农林氛围、农林情调、农林乐趣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中所产生或蕴涵的意境的分析,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其特殊的寓意,指导当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植,让生活在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居民在享受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园林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哲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观念与其整体思想具有一致性,即力求在理性与启示之间寻求一条完美的思想道路,正是在这条“明证道路”的指导下,其美学难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在“上帝”之爱的“光照”下,阿奎那跨越了思想的鸿沟,把神学、伦理学与美学融为一炉,解决了“事物之美”与“存在之美”的关系难题。后者是前者存在的内在逻辑根据。美的事物,不仅通过整全、和谐的比例和鲜明性来展现自己的美,而且还通过自身的美来表述上帝的至美,至善与至爱。  相似文献   

11.
文化缺省(culture default)指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现象,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对比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三个英译版本,分析了该诗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了文外加注这一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陆机(公元261—303)的《文赋》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专著,他在比较各种文体特点时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在古典诗学理论史上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文赋》本不是主要论诗,但这一命题的提出,却“使古代诗歌理论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中国诗歌美学自此开始熠熠生辉”(陈良运《诗学·诗美·诗观》)。本文也拟从这一命题出发,探讨一下陆机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经典名篇,《关雎》与《再别康桥》自问世之后,一直传唱不衰。从诗歌主题、意象选择、创作风格三个方面比照两首诗作可以发现:《再别康桥》对于《关雎》的承继绝不仅仅是在用典,这两首相距两千多年的诗歌创作在艺术精神上是如此默契,《关雎》的情意、《关雎》的美穿越了时空,在现代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了一次完美的对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山水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也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按照中国诗画的创作原则,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对象都是自然山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创造和加工提炼,达到虽校仿自然,崇尚自然,而却高于自然。山水画之《画论》为造园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而园林之景又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画论》与《园冶》的理论精髓貌似神合。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听觉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视觉为主要感知方式的综合的空间造型艺术。其中,听觉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高妙境界之一。要实现中国古典园林“雅静之至”的理想境界,确实也离不开令人荡气回肠的听觉因素。在园林中听觉与视觉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建构园林的各种因素,包括人为因素都可以形成听觉美。园林听觉美对现代景观的效果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参8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7.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也谈《西洲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是中国古典抒情诗中的名篇,针对现在比较通行的"通过季节变换的描写,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的诗歌理解,笔者提出质疑,认为诗中存在抒情主人公的转换,抒写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深情。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欣赏是对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理解。而诗歌翻译则是各类文体翻译中最难的,不仅要兼顾诗歌的形式、韵律还要兼顾诗歌的意境,更要注意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感情色彩和新颖的想象。这些都是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面临的藩篱。本文从歌德<游子夜歌>的六个中译本浅议诗歌翻译中"求真"与"求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对国家空间的想象立足于大美的视野,以"中央"为国家空间想象的核心,并承载浓厚的人文色彩,将空间的自然秩序与人文秩序相统一,以满足大汉时代大一统社会文化需要。这样的大美空间在《淮南子》中无限广大、美不胜收,呈现出大道感性之美。《淮南子》以远古大道之初为想象性的大美时间,赋予其终极意义与最高生命价值,用来帮助人从现实中超越出来,实现一种自由、纯粹的生命理想。《淮南子》通过一种超越性的时间设计来应对当下,去寻求一种社会之道的理想图景;同时又明确历史现实存在的必然,理性看待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事"迹。《淮南子》关于大美时间的远古想象,是一种文化理想建构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睡美人》是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的晚期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川端的"处女崇拜"的情结、对"入魔""入佛"的诠释、"生死如一"的佛教思想得到了诗意的抒发。作品从表面上看处处充斥着颓废色彩,但是其内在本质体现了川端康成以佛教思想引导人类对人生进行哲理性思考,引导人类以一颗忏悔之心去看待逝去的罪恶时光,怀着一颗救赎之心回归到纯洁善良的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去追求纯真之美,对自由之美产生一种无限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