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高校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发展、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将其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以党建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采取校外"体验式"党课与学生宣讲团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切实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网络传播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分析为主要切入点,从立足"互联网+"时代下,重塑思政教育观、借助网络传播媒体,高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网络传播媒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手段三方面重点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传播媒体的路径,旨在通过本文研究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是最具中国元素的世界名片。茶学是我国特色农学类优势学科,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引领助力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倍受世界关注。文章以秾味思政为主题,通过挖掘茶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而有机地穿插譬如"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人生理想""初心与使命"等思政教育话题,使学生在轻松且极具教育性环境中愉悦地、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新时代的涉农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衡量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新维度,强调了高校学生的主体性,而"获得感"的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变革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全面提升思政教学的"获得感","SPOC+课堂教学"这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非主流文化横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乏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化内化脱节,缺乏"问题意识"的引导和解决。思政课排除了高校辅导员的参与,思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阵地作用,要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按照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红色旅游不断兴起,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红色旅游资源与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契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了红色旅游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红色旅游资源在新时期思政教育中,红色旅游资源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红色旅游场景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红色旅游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力推动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土壤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大学专业课程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与实践探索,也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该文梳理了土壤学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及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方法及途径,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探索,为有效破解高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难题、科学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价值澄明切入,探析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选择,对于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生命空场"现象,必须打造富有生命教育色彩的"移动式"思政课堂,使思政课成为一门焕发生命气息的学科,在提升其实效性的同时,也能使当代大学生能理解生命,愉悦生命,磨砺生命,敬畏生命,从而挖掘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实效性不强、时空性不强、实践性不强的弱点。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了适合高职教育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有利于改进现阶段思政教学的现状,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首先论述了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后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最终根据现状坚定"以人为本"思想,深入论述了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思政教育开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00后"群体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生力量。作为"00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战线,高校二级学院需要对这一代大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根据其特点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思路,切实做好新时代下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工作。从"0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群体特征、机遇与挑战分析、创新实践教育路径的基本理念、具体路径等方面进行了"00后"大学生的学院思政工作创新与实践研究,以期为科学开展"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已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所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在眉睫,本文拟定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即思政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落实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难以契合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方面必须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以促使学生思政水平提高,进而成为能够肩负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是夯实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本质与规律以及环境因素,用建党精神铸德育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担当、奉献、斗争、求真的精神,为思政课提供强有力的教学内容,并借此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6.
构建"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更应该树立"大思政"教育观念,理解"大思政"格局的内涵,为构建"大思政"格局创造条件,形成"大思政"的合力,真正实现三全育人。要对"大思政"格局提高认识,利用好一切思政资源,改变过去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单一化的现象,为构建"大思政"做好顶层设计,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环境,瞄准方向,优化地方高校"大思政"格局内容和载体,为构建地方高校"大思政"格局要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当前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课程思政是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体现,艺术类通识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显性”及“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相契合。为此,文章提出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艺术类通识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作用,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从而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灵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之"钙"。"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应然性要求,是实现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需要。融入的路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把握"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课体系的内涵关系,实现其与高校思政课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19.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规范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够有效约束大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性非常重要。进入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无疑是思政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而要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不仅需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同时需要发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通过挖掘"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材料,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构建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的紧密融合,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