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且更加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线性和法得到济南市城乡协调度为0.57,处于城乡基本不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济南市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丰富我国城乡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以及落实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杭州不仅仅面临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的挑战,更面临着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挑战。旅游引导的杭州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带来的消费集聚形成泛旅游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对杭州旅游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与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辅以对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实践模式系统梳理,并立足杭州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适应杭州市情的新型旅游城镇化发展路径,为杭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新郑市北靳楼村为例,结合村庄发展现状及村庄建设情况,提出村庄改造、产业发展建设、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总体规划思路,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规划实施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对策,提出通过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基础上,建立集体土地流转市场,实现集体土地资产资本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改革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土地政策,完善城镇化机制,保障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泽州县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全国生态县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创建工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进了特色农业生产,同时也让一些贫困村走出了生活的困境,带来了实现小康的希望。对泽州县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同时对影响泽州县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针对泽州县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流转问题,可为晋城市两型农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实际经验,为进一步加快泽州县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提供决策性借鉴和建议,为促进晋城市泽州县土地流转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该文以德化县为例,从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资金、人才、制度和产业四方面来研究农民增收的困境,探讨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已把建设新型城镇化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财政支持难以满足的情况下,金融支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具体到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县市的研究较少。而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消费习惯不尽相同。因此,针对某一区域内的代表性城市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提出当地城镇化的发展对策,对于解决同类区域城镇化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及其启示——以江西省鄱阳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概念涉及多个方面,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其中某一方面,欠缺全面性和完整性.本文从城镇化概念出发,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模式,并在分析江西省鄱阳县人口、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加快鄱阳县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新常态背景下,解决农民工半城镇化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目标。为了探寻农民工半城镇化现状、特征、问题,对荆州市300位农民工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发现,农民工年轻化趋势与"链式迁移"特征明显,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并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普遍低、组织化程度低、自主创业意愿低、家庭情感维系低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农村耕地减少、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土地污染、城市市区"摊大饼式"扩张、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以淮安市为例,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开发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当地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现状,针对农村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保护耕地、土地流转以及土地整治等多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由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碳氧失衡是地球生态系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节能减排研究的深入,该研究已逐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的关注.通过构建碳氧平衡分析模型,对德州市碳氧平衡现状进行分析,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建议,为低碳城市发展量化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内外挑战,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较 大的下行压力,尤其在对外贸易方面。由于中美贸易战的持续性和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三驾马 车中的出口拉动作用不断下降,因此,消费和投资成为促经济增长,增加经济活力的必要选项。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增加我国居民消费和带动投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 台。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带动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呈现出波状起伏、落后于世界水平、依靠政府推动、区域不平衡等特点。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寅吃卯粮”、农村土地收益流向城镇、土地资源过度开发、耕地健康水平下降、土地政策基本取向难以实现等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必须有新思维:降低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农地流转新机制;实施耕地健康养护工程,保障安全食品供给;制定涉地指标省域内跨市有偿调剂和“地随人走”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科学》2016,(5):711-714
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多种多样的挑战:产粮劳力减少,粮食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粮食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显得越发重要,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创造了新契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运用RS、GIS等技术方法,解译覆盖1990、2000和2013年中山市的TM基础遥感影像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3年中山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结构、数量和变化率上发生巨大变化,建设用地需求激增,耕地资源骤减。耕地下降达40.96%,主要转出到建设用地和基塘用地,草地和林地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和基塘用地转入,集中在靠近江门市区、佛山市顺德区的西北部地区、中山市城区周边地区以及靠近珠海市区的南部地区;西北部基塘用地的几何中心也逐步朝中西部、南部及东部转移,并在南朗镇沿海处出现大面积的鱼塘。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驱动是影响中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合肥市农村地区的走访和问卷形式调查,描述分析合肥城乡土地流转情况、农户土地处理方式、对征收土地补偿的期望,借鉴周边省市城乡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提出合肥市城乡土地流转具体建议。得出结论如下:(1)农户普遍希望获得住房和经济补偿,中青年和家庭人口数较多的农户更希望获住房安置。(2)农户希望获得的房屋拆迁平均补偿经济标准偏高,是现行标准的174%。(3)农民流转土地获得经济报酬平均为437元,期望值为688.7元。(4)老年人对房屋拆迁补偿的社会福利是希望获得社会保障。(5)农村存在着耕地不合理使用和闲置的状况,闲置比例为10.3%,宅基地全部利用也只有51%。(6)农户流转土地大部分是口头约定,约占70%;合同年限很大比例是随时中断或年限较短,农民整体维权意识不够强。(7)按照年收入补偿农户符合当前合肥市现行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分析和判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促进土地更好利用的策略,以期为土地利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农村网络购物日渐流行,但是由于当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农村快递发展瓶颈较为突出,使得人们对农村快递颇有怨言,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快递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安徽省农村快递的发展现状,调查人们对快递的需求情况,发现安徽省农村快递发展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安徽省农村快递发展的方向,并为国内农村快递的发展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练绪宁  张小青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229-11230
分析了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制度和技术等因素,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提高农民素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城镇化背景,首先阐释了新型农村景观的含义,并通过对其景观规划目标的分析,分别从生态学、社会学、审美学三个维度,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路径及策略。旨在能够利用切实可行的景观规划设计,提高新型农村生产效率,保留传统特色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