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碳效应,运用IPCC碳排放测算方法以及国家地质调查总局制定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中的采样方法实地采样,分析治沟造地工程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工程及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延安市南泥湾镇治沟造地工程施工导致的碳排放量为3.76 t·hm-2,表现为碳源效应。其中对碳排放贡献最大的是土地平整工程,碳排放量为2 335.50 t,农田防护工程碳排放最小,不产生碳排放。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碳储量增加95.34 t·hm-2,表现为碳汇效应。其中耕地面积增加使碳储量增加了1 119.72 t·hm-2,水田的碳储量增加量最多,为716.54 t·hm-2;园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面积减少导致碳储量减少了1 024.38 t·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碳储量减少量最多,为807.50 t·hm-2。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碳储量抵消了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碳储量为91.58 t·hm-2。研究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总体上表现为碳汇效应,有利于区域碳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3.
治沟造地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新举措,是极富战略远见的重大方针政策,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介绍治沟造地的背景、历程和取得的成效,对治沟造地主要的工程措施进行了梳理和探讨,提出了几点后续治沟造地工程的工作建议,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促进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研究对于优化土地资源模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绥德县满堂川镇为例,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精髓,从村庄发展思路、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规划,为村庄的发展规划与振兴战略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通过治沟造地,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总结治沟造地工程的优化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粮食产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某土地整治项目为实例,对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良好,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已成为国家战略,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压力下,探寻耕地数量、质量共同提高的土地整治模式成为当前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该研究从旱改水的整治标准入手,以永丰县瑶田镇湖西村旱改水项目为例,探讨在不同条件下旱改水项目的3种整治类型,为江西省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可利用耕地面积的减少是我国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制约性难题,同时,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泛,黄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是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也为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但长期水土流失所形成的积水沟道又蕴藏了十分丰富的潜在可耕地资源。本研究利用陕西省延安市的地理优势,在综合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质条件、成土环境、区域生态、气候资源、植被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土层普探工程技术、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等工程手段,有效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a来,吴起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转移,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在此基础上,针对吴起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延安市治沟造地项目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和惠及群众的重大项目,但沟地的狭长窄小,土层厚度不均,灌排难度大等特点影响了项目的实施。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在土层厚度探测、田块划分、截沟治水、灌排一体、生物保护等方面的有效创新,使治沟造地项目在延安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项目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也为类似地区规划建设做好了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11.
选取陕西省延安市南泥湾治沟造地项目为研究对象,建立包含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治沟造地项目进行效益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土地整理前后,项目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的评价分值分别由整理前的26.54、31.86、24.04和27.72增长至整理后的91.96、79.66、89.64和87.88,该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等级为优秀。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灿烂的国家,在土地整治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经过改革开放,土地整治在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1年开始,延安市针对特殊的地理自然特点,开展了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区别传统土地整治的创新设计实现了"景观更协调、结构更稳固、功能更高效、利用更持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姚春娟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134-137,159
通过对子长县涧峪岔镇白家河土地整治项目的项目区概况、项目建设条件、新增耕地来源及水土资源平衡等的分析,合理制定工程建设内容和方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耕地面积,配套完善排水系统,保障耕地安全,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生态环境极为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其典型区域--延安市杜甫川流域生态现状的分析,指出了该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严峻问题,深刻剖析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是保障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近年后备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具备可实施条件的后备资源实施难度不断加大,给占补平衡工作带来巨大压力,耕地资源的补充路径也遇到巨大阻碍。残次林地项目是自然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提出的新的补充耕地来源,为缓解人地矛盾和保障1. 2亿hm2耕地红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对典型的台塬丘陵沟壑区宝鸡市陈仓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流程和实施标准进行说明,并针对目前残次林地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必要的建议,以期为残次林地土地整治项目的进一步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子长市李家岔镇、涧峪岔镇和南沟岔镇淮宁河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在原有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对土地整治的影响及可持续性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影响4个方面分析了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农业净增产值162.03万元,年投资收益率为4.03%,投资回收期24.83年,土壤侵蚀模数将降到200t/km~2·a以下,对子长市李家岔镇、涧峪岔镇和南沟岔镇意义重大,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天水市麦积区为例,从自然质量条件、工程建设条件、景观生态条件3方面,选取评价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的关键性指标,提出"整体参与综合评价、耕地质量存在差异、工程建设先易后难"的建设时序评价原则,并结合综合评价系数法及自然断点法确定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结果表明,麦积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序近期、中期、远期整治区面积分别占区内耕地总面积的17.54%、51.87%、30.59%。研究结果可为麦积区及丘陵沟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安排和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高安市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构建由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成对比较法等方法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该研究对土地整理效益的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整理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区域局限性、部分不合理性以及生态效益不够突出等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实证项目生态效益为合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为中等,综合效益为中等.尽管生态效益权重较大,但不能决定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其原因是生态效益的权重没有超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之和,因此,在土地整治项目效益评价中,不仅要以综合效益评价其效果,而且要充分考虑单项生态效益,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才能体现生态涵养型的整治目的,为建设生态宜居型的美好乡村创造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