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近年来台南区农业改良场开发文心兰及利用营养液进行滴灌栽培与水耕栽培等两项技术,希望利用营养液行滴灌栽培与水耕栽培的诸项优点,如生长快速、植株高大、根系发达且收获期提前等,以改善文心兰前述生育与栽培特性上的缺陷。以例行的盆体介质栽培为对照,滴灌栽培与水耕栽培为两种处理,比较其芽体生长、假球茎大小、切花产量及切花品质之影响,本文报道这个初步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育苗、适时移栽、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无公害甘薯高产栽培技术,指导甘薯的无公害生产。 相似文献
5.
7.
8.
介绍了脱毒甘薯栽培的关键技术,包括选好品种、选地深耕、培育壮苗、适时扦插、合理密植、田间管理、平衡施肥、防病除虫等方面的内容,以期指导脱毒甘薯的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鄂薯407、鄂薯603是湖北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两个甘薯新品种。为配合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在湖北省儿个甘薯主产区分别安排了品种密度、插期、肥料等试验,总结并提出了这两个品种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21个甘薯品种(系)的随机区组试验,进行叶柄长、最长蔓长、产量等8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并估算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构建综合选择指数。结果表明:蔓长、叶柄长、茎节长、蔓粗、分枝数和产量性状的遗传力相对较高,达到50%以上;大中薯数对鲜产的影响呈极显著正相关,最长蔓长、分枝数及地上部分重与鲜产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柄长、茎节长、蔓粗和产量相关不显著;选择分枝数少、蔓长较短和大中薯数数量多的品种是选育高产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寒地区甘薯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卫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3):348-349
甘薯育苗是甘薯生产的1个重要环节。在高寒地区及时培育出充足的无病壮菌,满足生产上适时早栽、合理密植、苗全株壮的要求,才能做到甘薯高产。作者通过近几年甘薯育苗的生产实践,基本掌握了薯苗的生长规律和育苗技术,为高寒地区甘薯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不同配方施肥对甘薯产量和品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研究探讨施用不同配比肥料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甘薯施用钾肥和腐植酸(HA)配施鲜薯、鲜蔓产量均为最高,与对照相比,经统计分析均达极显水平。钾肥和HA配合能改善甘薯品质,其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含量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七个甘薯品种抗根腐病特性鉴定的结果,用分光光度法和薄层扫描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受根腐病菌侵染后甘薯块根组织中呋喃类萜植保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根腐病菌后的早期状态中,抗病品种徐薯18侵染组织内积累呋喃类萜植保素的速度较快,且含量较高,而感病品种胜利百号积累呋喃类萜植保素速度则较慢,且含量小。于接种24和48小时后分析各个抗感品种病部的呋喃类萜植保素含量与其对根腐病的抗病性高度相关。据此,建议将接种后产生呋喃类萜植保素的特性作为衡量甘薯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选用12个甘薯杂交组合的136个品系的无性1代和2代的7个农艺性状与鲜重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估算其遗传率。结果表明,大中薯重在两代的选择中都是重点考虑的因素。鲜薯重、大中薯重、地上部重等经济性状的遗传率不高,在早代品系选择时要综合其他性状。 相似文献
17.
甘薯茎尖与常见蔬菜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蔬菜型甘薯新品种百薯1号为材料,以23种常见蔬菜为对照,研究了甘薯茎尖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甘薯茎尖的食部为100%,含水量为89%,蛋白质含量为32g/kg,脂肪为4g/kg,膳食纤维含量为13g/kg,Vc和VB2的含量分别为400,1.4mg/kg。在全部供试24种常见蔬菜中,甘薯茎尖的矿质元素钙、钾、硒、铜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1800,4000mg/kg,20μg/kg,1.4mg/kg。磷含量620mg/kg排名第2,镁含量430mg/kg排名第3,锌含量4.6mg/kg排名第6,铁含量较少。甘薯茎尖言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居常见蔬菜之首。甘薯田间抗病性好,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喷施任何农药,烹饪后的菜品鲜嫩清香,是1种营养丰富的绿色保健蔬菜。 相似文献
18.
结合红薯粉丝的生产实际,论述了年产200t红薯粉丝加工厂配套冷库的设计、计算及有关施工问题. 相似文献
19.
甘薯微孔淀粉的制备技术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淀粉糖化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水解甘薯淀粉制备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淀粉糖化酶对生甘薯淀粉作用力最强;淀粉糖化酶水解制备甘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5℃,pH值4,酶用量为1%,时间24h,水解率为51.52%。微孔淀粉对色素、水溶性维生素、油脂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明显提高微孔淀粉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20.
Smith VC 《Science (New York, N.Y.)》1932,75(193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