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第一,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饮用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人(陈兴琰教授有茶叶原产地专著,1994年出版.中国茶叶学会和中华茶人联谊会同年出版了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唐陆羽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吴觉农先生生前组织了张堂恒、钱梁、陈群鹏、陈舜年、冯金炜等茶叶工作者共同写作《茶经述评》,于1987年出版.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缅甸茶叶与茶树品种资源”一稿是本所郭元超同志,于一九六三年赴缅甸考察时整理的技术资料。迄今虽已十八余年,报告中的一些情况,可能有所变化,但为保存、充实茶叶科技资料,又经作者作了修改,本刊将予分期刊登,供同行者研究参考。全稿将按作者意见,分为四个部分四期刊登。即:第一部分:缅甸茶区环境与产茶概况;第二部分:缅甸茶树品种资源;第三部分:茶树栽培技术;第四部分:茶叶采收与加工。  相似文献   

3.
《茶论》     
《中国茶叶》2008,(5):35-35
本书为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茶树栽培及技术经济的“心得体会”式的荟萃之作,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面广。本书按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茶业经济(市场、经营、贸易);第二部分为茶叶区划、栽培;第三部分为茶文化、保健;第四部分为附件。  相似文献   

4.
读《茶经》的一点新解薛德炳(四川万源市茶果站万源·636350)陆羽著《茶经》实地考察过山川、河谷的野生茶树或园地(农地)中生长的茶树。亦亲自动手采制、烹品茶叶。对茶的知识有直观和理性的感受。《茶经·一之源》中,(茶树生长)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  相似文献   

5.
潘根生 《茶叶》2007,33(4):195-195
我是《茶叶》的老读者和撰稿者。每期必读,约定俗成;自创刊年1957年第二期发表“茶树修剪枝叶的利用”,至2007年第三期刊发“重读茶树原产地雄文,感知吴觉农学术研究”,其间在《茶叶》上发表拙作30多篇。要问为何对《茶叶》如此钟爱?回答有三:(1)《茶叶》刊发的诸多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实用科技等作品,颇有学术见地和现实指导意义。为发展茶学,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茶叶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茶界和学术界颇具影响力;(2)《茶叶》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突出,时代特性强,科技信息量大,阅读《茶叶》可增广见闻,了解茶学与茶产业的时代脉搏,对充实专业…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我国最主要的产茶省份之一,素有"茶之乡、茶之祖、茶之源、茶之韵"的雅称。近30年来,福建茶产业发展经历了数量扩张期、名优茶产品开发期、茶叶提质增效期和新一轮茶业发展期4个时期,茶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省茶叶产量22.4万t,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茶叶平均单产为99kg/亩;无性系茶树品种推广普及率达95%;均居全国第1位。  相似文献   

7.
<正>武夷山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产茶历史悠久[1]。武夷茶区先民开发、利用当地原生茶树有性系品种——武夷菜茶,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武夷茶的辉煌历史。19世纪初,武夷菜茶被引进印度等地,为这些产茶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2]。武夷山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再版《植物种志》中将武夷菜茶确定为世界茶树中小  相似文献   

8.
本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对茶树各种器官进行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的系统观察,是茶树形态解剖学的全面阐述。第二部分将形态结构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茶树品种与茶叶品质的鉴定,并论述茶叶加工工艺的生物学机理和加工机具的选择原理。每章都附  相似文献   

9.
"优3"等茶树新品种霞浦点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是引种和良种推广应用的首要环节。2002年冬,我们受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委托,承担在霞浦县松城墓斗村(原县茶科所茶园内)建立"优3"等六个茶树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点(绿茶类)。对新品种在霞浦茶区的适应性、抗逆性、鲜叶产量、加工品质、春茶开采期等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观察鉴定。以其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现将"优3"等六个茶树新品种7年来的区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该文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品种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首要因素,不同茶树品种的茶叶含硒量差异很大,且大多数品种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采摘季节对同一品种的茶树鲜叶含硒量基本上为春茶>秋茶>暑茶>夏茶,各季节含硒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同一无性系茶树品种种植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土壤条件下,其茶叶含硒量(相同采季按同一标准采摘)差异很大。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硒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而制茶工艺对商品茶叶含量没有明显影响。该文作者认为通过品种选育、采摘季节的调节、提…  相似文献   

11.
走近武夷山,给您留下不仅是武夷奇山秀水,还有那令您齿颊流芳醇香浓厚的武夷岩茶,而以大红袍叶片为背景"大红袍八三茶人陈椽题"的图案,已成为大红袍形象代言,成为武夷山的名片,也将留在您永久的记忆中.直此陈椽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盛逢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召开,叙叙陈椽先生的福建缘、武夷情.  相似文献   

12.
走近大红袍     
正大红袍——武夷十大珍贵名丛之一(现已是省良种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产地分布:大红袍母树位于武夷山正岩茶区九龙窠龙头岩的悬崖上。清代已有关于大红袍茶树的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本人从福建省茶科所将经过二十年选育的纯种大红袍"引种"回武夷山,进行中后期的繁育、推广。武夷山现有较大面积栽培,周边县市及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及茶场有引种。  相似文献   

13.
茶树鲜叶含硒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福建三茶区茶树鲜叶含硒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是影响茶叶含硒量的主要因素,两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上种植,由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含量不同,茶树鲜叶含硒量竟相差11倍(黄品种)和18倍(水仙品种);其次是茶树品种间的差异,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含硒量高低相差近4倍;第三是季节间的差异,茶树鲜叶含硒量表现为头、四茶显著高于二、三茶,高低相差为2倍左右。茶叶加工过程对茶叶含硒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季小明 《中国茶叶》2010,32(12):51-53
洞庭山碧螺春茶产自历史悠久的碧螺春原产地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据地方史记载,苏州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据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1757年)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康熙某年,按候采者  相似文献   

15.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有力地推动茶叶产业发展,我国出台了《茶树种苗》等一系列茶树种苗标准。然而茶树种苗的质量与茶叶产业快速发展不协调,茶树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和质量管理基本缺位。建议采取茶苗生产经营许可,加强茶树种苗市场监管,加快茶苗检测机构建设,完善茶树种苗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茶树种苗标准等措施,有望从种业源头上进一步推动我国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往来之中更加的频繁,茶叶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茶叶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企业间签订的法律合同非常关键,对于企业的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合同存在的风险问题也需要慎重考虑。本文第一部分叙述了我国茶企贸易的特点和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在我国茶企贸易里签订合同过程中以及后续履行合同内容里存在的风险问题,第三部分针对茶企贸易中这一系列的合同风险提出了具体的法律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福建茶叶及其发展策略思考谢庆梓(福建省周宁县茶业局·周宁·355400)福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主要产茶省分之一。据陆羽《茶经》记述,远在1500年前福建就已广泛栽培茶树和销售茶叶,19世纪,福州已成为我国3大茶市之一。茶叶又是福建一项大宗的传统出口...  相似文献   

18.
一、古今中外对茶的定位(定性)评价 茶是最佳饮品,中国茶"保健显著,品味优佳"得到全球茶界人士认同.古今中外,世界上专家学者、文人雅士,乃至国家领导人物中对茶的高度评价不胜枚举,可以概括为"四个最":1200年前,茶圣陆羽(733-804年)提出茶为"为饮最宜"的饮品;曾经习医深谙医理的孙中山先生(1866-1925年)指出,茶为最合卫生,最优美的人类饮料;近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定,茶为最佳的保健饮品.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品——茶叶、咖啡、可可,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来自三者都含有咖啡因的化学成分,但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较少,而且不含脂肪,所以,茶叶具有较为温和的兴奋作用.而且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是咖啡、可可中所没有的,茶多酚对人体具有广谱性的保健功效,如抗癌、抗衰老、减肥等…….  相似文献   

19.
一个多世纪以来,依据于野生大茶树的分布、栽茶饮茶的历史、史料的考证和地质变迁等,国内外学者对茶树原产地问题提出了多种论点。但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再加各人研究的侧重面不一,故迄今未有定论。笔者曾在《茶叶科学》(1986年第1期)著文指出,我国云南为茶树原产地,滇东南是茶的起源中心。本文进一步就茶树如何从起源中心向外扩散以及茶种之间的变迁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0.
《茶叶科学》2013,(3):190
<正>《茶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编入轻工业、手工业类),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中国科学引文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CAB等收录,复合影响因子列茶叶类期刊第一,农艺类期刊第四。主要报道最新茶叶科技成果,内容包括茶树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生化﹑机械﹑技术经济﹑茶饮料、茶食品和保健品、茶的医用保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