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科学养鱼》2003,(11):65-65
一、养殖方式 通常采用笼养法养殖育珠蚌。先用毛竹、木棍打桩,用粗的尼龙绳作横栏,架于水面。在绳上每隔几米固定一塑料泡沫或密封空塑料瓶以增加浮力,然后将育珠蚌放置在胶丝网笼内悬吊于绳上,行距1.5米,笼距在1米左右,放养于绳下20~30厘米的水层之中养殖,吊养深度应随季节而变化,春季离水面25厘米,夏季离水面50厘米,秋季离水面40厘米,  相似文献   

3.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四):育珠蚌的养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伟 《内陆水产》2001,26(12):26-27
1育珠水域环境条件要求育珠蚌生活在水中,水环境不仅决定育珠蚌能否生存和生长,而且直接影响到养殖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对水域环境的选择十分重要。1.1水面大小水面不能太小要求6000米2以上。尤其是封闭式静水体的水面,如果水面太小,水质环境变化大、不稳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1.2水深水深1.5~4.0米的水面可育珠,最好2~3米,低于1米或高于5米均不宜养殖。水过浅,水温变化大,影响水质的稳定性。水过深,则下层水温低,影响营养物质循环,饵料生物难于满足育珠蚌的要求,对育珠蚌生长不利。1.3水源水源…  相似文献   

4.
淡水育珠蚌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养蚌育珠如同其它水产养殖,及时发现病情,经过科学的临床诊断,分清不同疾病类型,针对相应的病原病因,给予切实有效的治疗,绝大多数蚌病是可以治愈的。生产实践证明,先杀虫后杀菌和滤过豆浆药饵、内服外用相结合,是淡水育珠蚌疾病防治中最为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方法。1蚌病防治的水体施药1.1杀灭寄生虫:通过蚌病流行病学调查记录显示,除典型的寄生虫疾病外,更多的是寄生虫与细菌性病并发症。统计结果为,细菌性蚌病中约49.5%受寄生虫的危害。原虫和线虫是蚌病的主要寄生虫。目前商品渔药中的许多杀虫剂,只要使用浓度适当…  相似文献   

5.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淡水育珠蚌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Leach)、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Lea)。为进一步了解这三种蚌在组织蛋白成分上的差异,我们采用7.5%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方法,对三种蚌的闭壳肌、肝脏、晶杆体、边缘膜组织蛋白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颜色、不同性别的三角帆蚌肝脏组织的蛋白分子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杨受保  王建明  徐胜威 《水利渔业》2007,27(3):10-10,99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淡水育珠蚌的高质量RNA提取方法,并进行RT-PCR分析,具有简便快速、适用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池塘准备塘址选择一定要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绝不能有工业污染。本试验选用2只池塘,每只面积为40亩,合计80亩,并排呈南北向长方形结构,平均水深1.6米,排灌自如,各有1只水泵提水。鱼蚌放养前10天,选择晴天,每亩用生石灰50千克进行干池清塘消毒,并投放发酵的有机肥200千克/亩,用作基肥。二、鱼蚌放养2001年3月上旬,每亩放养从安徽安庆购入的已插种一年、平均每只珠重量为5克,珠形较好,体质强壮,无病害的2龄三角帆蚌1100只。河蚌养殖用挂袋法,采用15厘米×40厘米、网目为3厘米×3厘米的聚乙烯扁平网袋,每袋放3只蚌,斧足向下水平竖放…  相似文献   

8.
周国勤 《水产养殖》2004,25(2):10-11
0 引言。近几年各地都在大力引导调整水产养殖业的养殖品种结构,淡水珍珠池塘养殖又成为新的热点品种之一。淡水珍珠池塘养殖中育珠蚌的饲养是养殖生产过程中关键环节之一,而育珠池的施肥技术则是育珠蚌饲养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蚌(贝)类育珠的国家之一,但与之相关的科研活动起步却较晚,自本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设立有关育珠蚌和珍珠的科研项目,经过众多生物学家、水产养殖专家30多年的努力,现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俱已达到了相当系统的程度,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电子显微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术等现代化观察和分析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育珠蚌类和珍珠研究的深层次发展,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淡水珍珠养殖是一种投资多、效益高、时间长、风险大的特种水产养殖业。所谓风险,它包括多个因素,而最主要是蚌病,由于某个技术环节失误引起蚌病,导致大面积河蚌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养蚌育珠过程中,掌握河蚌各个时期的生活生长规律,适时运用多种技术措施,采用生态防病技术可以普遍提高育珠蚌的成活率。笔者通过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珍珠养殖要健康持续发展,应对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一、水域选择是前提育珠蚌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品种,自然界的河蚌其对水质要求不高,抗病能力较强。人工育珠以后,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改…  相似文献   

11.
以3种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褶纹冠蚌和背角无齿蚌为实验材料,利用改良的有机苯酚法,在无液氮的条件下提取DNA模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260/A280和RAPD-PCR扩增等3种方法同时检测DNA的质量,所提取的DNA较完整,纯度较高,完全可满足PCR等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淡水育珠蚌外套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贝类形成珍珠,是贝的外套膜外表皮细胞(即壳侧表皮细胞),进入贝的体内,形成珍珠囊,再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形成珍珠。由于外套膜在形成珍珠和贝壳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研究贝的外套膜,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已从各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如在组织学方面,日本的小林等(1938)观察到珍珠囊表皮细胞与外套膜表皮细胞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异;Kawakami,I.K.(1952)作过海产的马氏珠母贝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Kenny(1964)进行过美国的双壳类心脏组织的培养和细胞增殖的研究;町  相似文献   

13.
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性淡水鱼类,在全国各个水系皆有分布。在养蚌水域里,不仅与珠蚌争食,消耗水体溶氧,而且它的这种必须通过受精卵寄生于贝类鳃瓣上繁衍后代的繁殖习性,大大影响了蚌体的呼吸,导致蚌体体质下降,极易间接引发或加重蚌病,甚至直接造成珠蚌死亡,严重影响育珠生产。2001年4~9月份,对来自金华、兰溪等区市蚌病门诊病例257个,其中对14个有鱼卵寄生的100多只病蚌样品进行解剖化验。从病例统计结果显示:4~9月是的繁殖季节。因此,珍珠蚌的整个生长期几乎都会受鱼卵寄生,其中5~7月为高峰期。通过解剖…  相似文献   

14.
育珠蚌经几个月养殖后,外壳上开始附生大量藻类,有许多生产单位每年花大量的劳力经常清洗育珠蚌,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育珠蚌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任何不应有的干扰均会给育珠蚌的生理状态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清除附着物的工作不宜太频繁。尤其不要在夏秋高温季节频繁清洗。因蚌在高温季节的生长和生理状态处于最旺盛时期,  相似文献   

15.
育珠蚌最适植片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淡水育珠插片手术中,每只育珠蚌插植组织小片的数量与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最适植片数是育珠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对57只不同植片数(28-37)的珍珠蚌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植片数以31-32为最适,植片数在31-37时,珍珠的绝对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植片数的增加,珍珠的月增重量反而呈下降趋势,植片数小于30时,珍珠产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淡水育珠蚌防病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淡水育珠池“水华”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产业、畜牧业和农业对水域的污染的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养殖水体"水华"现象频繁出现.淡水育珠蚌属滤食性动物,没有辅助摄食器官,主要以50~1000μm大小的微型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其中以浮游植物(如硅藻、金藻、甲藻、绿藻等)为主.所以在生产上仍以大量频繁施用有机肥为主,从而导致水质问题频发,有的地方甚至终年被"水华"问题所困扰,严重影响了淡水育珠蚌的正常育珠生产.  相似文献   

18.
珍珠蚌从天然野生状态被迫高密度吊养于水体养殖后,严重改变了它原有的自然习性,容易发病是很正常的现象。随着养蚌育珠队伍逐渐扩大,种蚌或育珠蚌的大范围跨地区跨水域养殖极为普遍,疫病的地区间蔓延日趋严重,控制蚌病成了育珠生产成败的关键。蚌病治疗难主要也因为病蚌不易被人察觉。生产中往往是通过入池检查死蚌或观察群体蚌的喷水能力来衡量蚌体的健康程度。大多数珠农一旦发现蚌喷水下降,就立即采取冲水或换水措施来改善环境,以便提高其喷水能力,但时常收效甚微,到底什么原因呢?一、蚌体喷水能力下降的原因1.水质(1)溶氧:适宜珍珠蚌生…  相似文献   

19.
在育珠蚌池塘中进行混养不同品种鱼的试验。结果表明:鱼蚌混养的珍珠生长速度都比单养蚌快,混养草鱼《混养鲫》混养鳙;混养鱼在育珠蚌伤口愈合后放养优于在伤口愈合前放养。  相似文献   

20.
育珠手术中小片的制备,通常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分膜法,即用分膜镊把外套膜痕以外的边缘膜的内外表皮分开,弃去内表皮,另一种是削膜法,手术刀把内表皮均匀地削去,留下外表皮用做切片,第三种是撕膜法,即把边缘膜剪下,放于玻璃板上,用镊子夹起外表皮向后拉,使内外表皮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