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为同翅目,瘿棉蚜科,是一种危害植物根部的蚜虫.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花上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我市太康、淮阳县中度发生.据调查,平均虫田率20%,虫株率5%~10%,每株蚜量20~50头,严重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50头,死棵率5%~10%,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为同翅目,瘿棉蚜科,是一种危害植物根部的蚜虫。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花上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我市太康、淮阳县中度发生。据调查,平均虫田率20%,虫株率5%~10%,每株蚜量20~50头,严重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50头,死棵率5%~10%,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目前,调查棉蚜危害情况都用蚜株率和百株蚜量来表示。但危害株率不能确切反映危害严重度,百株蚜量虽可反映出危害严重度,然而调查花工较大,不能适应普查工作的需要。1976年我们试用棉蚜危害指数调查法,来反映田间棉蚜危害情况和指导防治工作,收到工作进度快、反映情况正确的效果,对开展群众性两查两定工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4年小麦蚜虫发生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特点1.1发生期早。2004年静海县麦蚜始见于4月2日,较2003年、2002年、2001年分别早17天、5天、14天。达防治指标时间2004年为5月4日,比2003年、2001年分别早18天、9天。1.2百株蚜量偏高。2004年5月10日定点田百株蚜量为3250头,较2003年、2002年、2001年偏高3164头、1230头  相似文献   

5.
<正>1棉花苗期常见虫害防治1.1棉蚜1.1.1发生特点。每年发生20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3叶期极易受害,严重时影响新叶发育,甚至死亡;蕾铃期受害严重时,果枝不易伸展,幼蕾铃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6.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棉根蚜是一种危害多种植物根部的害虫.近几年,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田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04年、2005年,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水坡镇、通许县邸阁、玉皇庙等乡镇中度发生.据调查,2004年平均田块发生率18%,一般发生田块虫株率5%~8%,每株蚜量30~50头;严重发生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20头,死棵率5%~10%.2005年,平均田块发生率20%,一般田块虫株率5%~10%,每株蚜量45~55头;严重地块虫株率25%~35%,每株蚜量70~150头,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棉根蚜是一种危害多种植物根部的害虫。近几年,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田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04年、2005年,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水坡镇、通许县邸阁、玉皇庙等乡镇中度发生。据调查,2004年平均田块发生率18%,一般发生田块虫株率5%~8%,每株蚜量30~50头;严重发生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20头,死棵率5%~10%。2005年,平均田块发生率20%,一般田块虫株率5%~10%,每株蚜量45~55头;严重地块虫株率25%~35%,每株蚜量70~15…  相似文献   

8.
1、棉蚜。1年可发生20~30代,通常按季节分为苗蚜和伏蚜。苗蚜发生在棉花出苗期至6月底,常年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份为伏蚜发生期,为害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防治指标:苗蚜,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5%~10%,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伏蚜,卷叶株率5%~10%。2、棉铃虫  相似文献   

9.
邢台市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为300.37万亩,据调查,进入7月份棉花伏蚜数量就迅速上升,到7月21日蚜株率达到100%,平均百株三叶蚜量为8000~10000头,最高达18000头以上,卷叶株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矮花叶病重病区抚宁县,自播种至玉米10叶1心期,每天定点定株调查有翅蚜蚜量和玉米矮花叶病病株率。田间调查结果表明,5月22日,玉米2叶期始见蚜虫,蚜株率6.6%,牙量7头。5月31日,玉米3叶期蚜量达到高峰,蚜株率89.6%,总蚜量366头。高峰期过后8d,6月8日始见病株,病株率1%;高峰期过后28d,6月28日,玉米9叶期,病株率达到高峰22%,并维持此高峰。生产上制定防治措施应遵循此规  相似文献   

11.
麦蚜是北京郊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麦蚜有四种,但最主要的是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ea(F)),为害主要在穗期,从灌浆始期至末期(5月18—27日)约10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灌浆前中期(5月21—23日)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从三块麦田百株蚜量与小麦千粒重的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出百株千头小麦千粒重损失分别为3.6%、2.48%和3.81%,平均3.3%。以北京郊区亩产400斤计算,防治可挽回小麦损失11.8斤,因此我们认为以灌浆前中期百株千头蚜虫为防治指标是合适的通过1981—1982年麦蚜发生的系统调查资料计算初步提出监视和短期测报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抽穗末期60头,盛花期250头,和扬花末灌浆初420头供参考及生产上进一步考验修正  相似文献   

12.
郑素月 《农业与技术》2000,20(1):55-55,58
本文对麦蚜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月下旬一呈稳定上升趋势,从5月1日起百株蚜量呈直线上升趋势。5月17日百株蚜量达到高峰日,以后又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3.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14.
害可造成小麦千粒重降低,减产量与小麦生育期,品种害性有关;蚜株率与存在密切株率50%时,相当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量始盛期,蚜量始盛期至量高峰期期距为12-014天。蚜量始盛期年间存在3-4年的周期性,可以利用其进行发生期的预报。地面和飞机超低喷雾技术是我市治蚜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冀东地区小麦长管蚜及其寄生蜂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3月25日至6月10日对秦皇岛地区麦长管蚜及其寄生蜂的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探讨麦长管蚜种群的发生规律及其寄生蜂的种类和数量动态。调查结果表明:在4月1日(此期为小麦返青期)麦长管蚜开始发生,此时百株有翅麦长管蚜的数量达到49.5头,百株无翅麦长管蚜的数量达到125.0头;而后急剧上升,在5月13日(此期为小麦抽穗期)麦长管蚜达到最高峰,此时百株麦长管蚜的数量为1 172.5头,发生程度为二级;而后百株蚜量急剧下降,至6月3日(此期为小麦乳熟末期),百株麦长管蚜的数量降到了0.0头。通过鉴定,麦长管蚜的初寄生蜂主要有2种,均属于蚜茧蜂属;重寄生蜂有2种分别为金小蜂属1种、宽缘金小蜂属1种。  相似文献   

16.
棉蚜大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2003年两年,石河子总场棉蚜大发生,造成当年棉花减产25%左右。现就大发生年份棉蚜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谈几点认识。1大发生年份棉蚜发生特点1.1为害期长、虫口密度大正常年份,棉蚜百株虫口数量未超过万头,每5天虫口密度变幅不大。而大发生年份,虫口由峰前几千头迅速跳跃  相似文献   

17.
一、棉蚜发生规律 1.危害特性 棉蚜俗称腻虫,其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繁殖2种,棉蚜主要以成蚜、若蚜聚集在棉花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使叶片细胞组织生长不平衡,产生卷曲和皱缩,棉株生长缓慢,轻者推迟现蕾开花,重者造成卷叶或发黄脱落. 2.越冬场所 棉蚜产卵的寄主植物有19种之多,棉蚜卵多附着在寄主的芽胞、裂缝和翘皮处越冬. 3.发生规律 从早春3月下旬开始,越冬蚜卵陆续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即产生有翅蚜向第2寄主迁移,主要危害棉花,棉蚜具有极强繁殖力,在棉田1年可发生15~17代.5月下旬,迁入的棉蚜在棉田形成"中心株",进而形成"点片发生"状态;7月、8月达到危害高峰期,当气温高于35℃时,棉蚜有可能出现秋季危害小高峰;10月下旬,随着棉株衰老,气温下降,棉田有翅蚜增多,棉蚜开始迁离棉田,向越冬寄主上转移.  相似文献   

18.
南疆地区棉田蚜虫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2~2004年研究了南疆地区棉花蚜虫的发生和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害棉花的蚜虫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lko)、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拐枣蚜(Xerophilaphis plothikovi Nevsky)和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其中棉蚜和棉长管蚜是主要为害种类.2002、2003和2004年,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密度分别为15 138和2 787头/百株,25 333和1 213头/百株,343 925和13 64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几种蚜虫在不同品种上的季节性数量动态没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9.
<正>1实施"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的情况冬小麦抽穗杨花期正是麦蚜、麦叶蜂、小麦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做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适时科学指导小麦"一喷三防",是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5月10日据植保站对迁安市扣庄镇、夏官营镇和迁安镇等麦区的定点调查和大田普查,一般百株蚜量262~338头,低于上年同期的380~576头;蚜株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人工接蚜形成不同蚜量梯度的方法,研究棉花现蕾前后棉蚜对生长发育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蕾前后棉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累积蚜量与产量损失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回归方程为:Y=2.2291+6.5247×10-4X;根据收益与费用的原则,其经济阈值为2614日·头·株-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