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开展朱鹮保护工作以来 ,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坚持把智力投资、智力开发和“第一生产力”放在首位 ,通过多种渠道对业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开展科学喂养、科学研究工作 ,有效地提高了业务素质 ,丰富了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科学技术在保护工作中的含量 ,从而推动了保护工作健康发展。1 业务培训朱鹮保护机构成立之后 ,人员业务生疏 ,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因此 ,从 1981年起 ,保护站先后举办了以保护朱鹮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业务培训班 10余起 ,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授、学者担任教师 ,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经考核合格后方…  相似文献   

2.
魏巍  吴铁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77-1078
在陕西洋县朱鹮保护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朱鹮保护的历史和现状.针对目前朱鹮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了朱鹮保护、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现行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加强朱鹮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印度尼西亚长冠八哥保护科技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充分借鉴我国朱鹮保护科技工作的成功经验,近日,笔者随同调研组赴陕西洋县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朱鹮饲养繁殖中心以及野外栖息地、收集朱鹮资料、召开技术和管理人员座谈会,详细了解了朱鹮人工繁殖关键技术、野化训练大网笼构建技术、野化训练种群监测技术的研究情况。相关的经验和做法对"印度尼西亚长冠八哥保护科技工程"的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背景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稀世珍禽,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  相似文献   

4.
<正>继我国北方地区朱鹮野外自然繁殖成功后,位于浙江德清县的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也于2015年5月20日成功实现放飞朱鹮野外繁殖,这在南方地区尚属首次,为我国朱鹮种群扩大的重大突破。朱鹮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极度濒危鸟类,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东方宝石",1981年时,仅在陕西洋县存有7只。2008年,浙江大学和德清县联合启动实施"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  相似文献   

5.
洋县是被称为东方宝石的世界珍禽--朱鹮的唯一野生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种源地.这里有着悠久的稻作农耕历史,取得了一定成就;这里是中国籼型水稻的最佳适生区,产量和质量都有较高水平;这里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之没有任何地缘性污染,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这里正在努力实现保护朱鹮、优化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6.
朱鹮栖息地重建监测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观察记录的方法,对新建朱鹮栖息地进行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冬、春季朱鹮来此次数较多,为10次,夏、秋季节偶有游荡(3次)。最多一次4只,多数情况1~2只。可见,通过人工建立池塘,结合长青自然保护区湿地环境,招引朱鹮到新建栖息地,就地保护朱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洋县运用行政手段保护国宝朱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之后,洋县人民政府把保护“东方宝石”朱鹮作为一项历史重任,千方百计从机构建设、布告发布、做好宣传诸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方位进行保护,努力为拯救人类共有的珍稀鸟类资源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秦岭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华基因库”。朱鹮作为秦岭四宝之一,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秦岭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虽然朱鹮保护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其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之间依旧存在着诸多矛盾,需要思考与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以陕西汉中的朱鹮保护为例,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实地走访调查、发放问卷等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了增强朱鹮种群的人工繁殖能力和有效的保护这种濒危物种,2007年2月中下旬,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的61只朱鹮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论为:(1)在朱鹮繁殖前期的日活动中,静栖约占55%,运动占15%,其次为取食12%、理羽10%和其他8%.(2) 朱鹮静栖的高峰时间在13:00~14:00;取食有2个较为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9:00~10:00和14:00~15:00;运动的高峰在10:00~11:00;理羽的高峰在9:00~11:00;其他行为主要分布在10:00~12:00.(3)朱鹮的活动节律呈现上午强下午弱的趋势.(4)朱鹮繁殖前期交尾的高峰期在上午和下午,中午的交尾次数最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06年人工繁殖的1只亚成体雄性朱鹮进行了3d放飞试验表明,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人工繁殖后代放飞后,有自我觅食的能力;首次飞翔能力较差,但随着飞翔训练的进行,它们的飞翔能力提高较快;亚成体可成为今后朱鹮野外放生的主要群体;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野外放飞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训练飞翔能力和觅食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从Mg2+、TaqDNA聚合酶、dNTP、微卫星引物和随机引物浓度等方面对朱鹮RMAPD扩增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朱鹮RMAPD扩增的最佳体系为:10×Buffer 2.0μL,MgCl23.13 mmol/L,TaqDNA聚合酶1 U,dNTP 0.10 mmol/L,微卫星引物0.20μmol/L,随机引物0.50μmol/L,模板DNA 3.75 mg/L,最后补ddH2O至20μL。将该体系用于朱鹮RMAPD分析,得到了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的朱鹮RMAPD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洋县朱鹮湖景区综合体建设概况,分析了夏、秋、冬主题景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枇杷产业园的对策,以期为朱鹮湖景区综合体功能的完善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洋县位于秦岭南麓西段,汉中盆地东缘,县域总面积3 206 km2,辖3个街道办、15个镇、271个行政村、16个社区,44.5万人,是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的家乡,也是世界珍禽朱鹮的发现地,拥有林地面积33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6%,属陕西省重点林区县,境内有秦岭保护单元8大类29个。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勘界立标(试点)工作中,洋县秉承“保护中谋求发展,发展中谋求保护”的工作理念,拿出大胆探索的勇气和摸石过河的谨慎,  相似文献   

14.
人鸟和谐     
<正>自1981年发现数只野生朱鹮起,陕西洋县在朱鹮活动区域禁止开矿、狩猎、伐木,在农业种植方面禁用化肥农药,引导村民保留天然湿地。经过38年坚守,朱鹮野生种群数量已达2000余只。现在,朱鹮不仅出现在河流农田,还不时造访城区,逐渐向人鸟和谐混居型习性发展。这正是:昔时濒危鸟,今日种群兴。生态尺寸功,不可失恒心。  相似文献   

15.
选取影响朱鹮生境适宜性的9个环境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境适宜指数(HSI)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陕西省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程度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洋县境内朱鹮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空间分布连贯性较差,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北高,中间和西低的格局;3)单因子中,对朱鹮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较强的主要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距水体距离(0.501)、距水源距离(0.359)、植被类型(0.162)、海拔(0.155)、距道路距离(0.152),其他环境因子的解释力(q)偏弱,q均未超过0.1;4)交互因子中,qx1x2)为0.5以上交互作用的因子均是距水源(水体)距离叠加其他因子产生。其中,q(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为0.602,仅次于q(距水体距离∩距水源距离)最高值(0.725)。研究可为濒危动物生境保护以及栖息地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查阅了大量古籍、地方志资料和鸟类文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日本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在不同年代关于朱鹮的古籍记录、地方称呼及其变化.从中可以了解朱鹮的过去,如古代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相对数量以及分布地区的文化背景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所饲养(或驯养)的野生动物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保护拯救濒危物种为目的的珍稀野生动物,如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朱鹮等;另一类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经济野生动物.下面,专谈经济野生动物的养殖.  相似文献   

18.
湑水河湿地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既是世界珍禽朱鹮栖息繁衍和游荡觅食的主要区域,还是珍稀两栖动物大鲵重要栖息地,同时又是我省生态敏感重点地区之一,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护和修复湑水河湿地,做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复合型等特征决定了其保护和发展需要政府、农户、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广泛参与。日本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注重多方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各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以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为例,系统分析了多方参与的实现形式,包括政府补贴、认证制度、"认养"模式、志愿者制度、企业与社区参与等。当前,中国已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上升为政府行为,需进一步借鉴日本的多方参与机制的经验,发挥多方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建立多方参与的惠益分享机制,创新多方参与的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健康朱鹮消化道正常菌群,为进一步研制适用于朱鹮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性。【方法】无菌采集健康朱鹮的新鲜粪便,分离、培养、鉴定其细菌。以小白鼠和小鸡为试验动物,对分离、鉴定出的细菌进行毒性试验,确定分离的细菌对动物是否有致病性。【结果】从朱鹮粪便中分离得到22株细菌,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泛酸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最小双歧杆菌、口乳杆菌、短乳杆菌、面包乳杆菌、马里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丙酸丙酸杆菌、粪肠球菌、类肠膜明串球菌、少酸链球菌、肠膜链球菌、乳链球菌、克雷伯菌属、柠檬酸菌属、变形菌属和粪拟杆菌。其中,环状芽孢杆菌和泛酸芽孢杆菌可致小白鼠和小鸡死亡;短乳杆菌可致小白鼠死亡,但对小鸡无致病性;其他菌株对小白鼠和小鸡无致病性。【结论】分离鉴定出的朱鹮消化道22株细菌,其中适合制作微生态制剂的细菌有两歧双歧杆菌、最小双歧杆菌、口乳杆菌、面包乳杆菌、马里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