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济发达地区经营模式与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土地经营模式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我国经济发达区,以均分土地为主要特征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应以土地适度规模替代土地均分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和农业比较利益,使农业成为具有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更好地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者总结,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几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的效益,提出了加速经济发达区适度规模经营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独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在这些区域具备了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和现实需求。通过对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发达地区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发达地区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发展趋势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实行的农民家庭承包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转机,但从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农业特别是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民家庭经营规模过小被认为是一种重要原因,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规模经营又有取得良好效果者.  相似文献   

4.
<正> 苏南是我国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行地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且收入比较稳定,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从而出现了农田“抛荒”、“半抛荒”现象,农业生产一度徘徊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苏南地区的基层群众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将农民不愿种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的务农收入,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该地区农业生产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前十年耕地减少近53333.3公顷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 苏南是我国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行地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且收入比较稳定,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从而出现了农田“抛荒”、“半抛荒”现象,农业生产一度徘徊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苏南地区的基层群众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将农民不愿种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业补贴对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影响的因素,将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划分为3个等级13个解释变量,对这些变量进行拟合,构建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不同因素的农业补贴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农民的教育水平、外出工作人员数量、农民年龄、人均劳作收入、农民对补贴的满意度、土地年租金、土地流转期限、土地流转合同形式、土地经营规模、土地数量等10个变量的Wald检验成果显著,对土地规模经营的影响效果显著。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对土地规模经营有促进作用,农业补贴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土地规模影响机制效果不同,对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影响较明显;适度的雇工补贴对减缓农民种地压力起到较好的舒缓作用,有利于农民扩增土地规模经营范围。  相似文献   

7.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民增收和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为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所受到的制度性因素(户籍、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金融等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制度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是对传统的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推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对现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完善.陆川县地处广西东南部,毗邻广东,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过渡地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陆川县农村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或到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加上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不断增多.近年来,陆川县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政策,并从实际出发,采用"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方法,切实引导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至目前,全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面积11969亩,占耕地总面积3.1%,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和适度规模经营与我国农业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日两国的气候、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比较和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集中、农业机械、农业资金、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的解决的阐述,论证了我国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行性、必然性,并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广中所受制约因素之一——农产品价格合理化问题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锡常地区农村经济和农业改革实践为依据,论述了小土地规模兼业化经营的特点,认为不对其经营机制进行新构造,实行土地相对集中,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相背离。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来取代土地规模经营的思潮,指出社会化服务与土地规模经营同样是建设现代农业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各,是推进规模经营的条件和手段。提出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近期和远期目标设想,把握当前有利时机,推动土地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现实问题切入,围绕为什么与怎么样开发利用"三农"信息资源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了"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这一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中的“狼群理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应堂  韩美贵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72-2573,2575
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中国传统农业是在人多地少的特殊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三农”问题必然将长期存在。提出了“狼群理论”,认为让农民从“狼群中的羊”成为“狼群中的狼”,核心是农业企业化。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发展进程中,设施农业已经使彭阳县的农业经济发展从"十年久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一跃而为"人定胜天"天无我有"的繁荣景象。红、茹河流域的设施农业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其优势发展之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凸显出了制约当地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14.
蒙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921-2923
运用线形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工业反哺农业中的两个主要的资金注入渠道——财政支农和“以工建农”对我国农业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财政支农各组成部分的产出效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注入应以财政支农作为主要通道,并适当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减少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支出,减少农业事业费开支,增加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三农”问题与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信息化,即“五化”的关系。认为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生命,而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标准化的基础;产业化的农业企业在规模和量上的积累构成城镇化的雏形,城镇化则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知识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三农"问题与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可知,水平低、发展慢、地区分布不合理、城市功能不足,是我国城市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产生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本文认为加快城市化步伐、走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的基本思路。指出“二元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实现方式,强调“城市化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应有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推拉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指出要实现片面工业化向工农业协调转变。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的方法,测算中国农业与工业的适应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发展对工业增长的“推动效应”大于工业增长对农业发展的“拉动效应”,认为中国工业应该反哺农业,促进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沛侠 《北京农业》2012,(12):233-234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江苏省沛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提出农民增收的根本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设施农业现状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地调研,开展座谈会和查阅相关数据文献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揭示海南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设施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和农业设施主要类型,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探讨海南设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结果显示,海南设施农业规模扩展迅速,2008年已经达到1.19万hm2;海南设施农业组织模式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标准化"模式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模式;农业设施结构形式多样,材料也不尽相同,主要有6种类型,并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背景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大量工人下岗,已经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也纷纷失业,但是我国还有上亿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已经成为其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通过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实施"创业工程"、"户籍与土地的联动机制"等配套工作可以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