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秸秆饲料加工效益和前景 秸秆饲料是以稻草、麦秆、玉米秆、花生藤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混入秸秆活干菌经发酵而成的一种饲料.农作物秸秆粗纤维含量很高,约占30%~50%;而粗蛋白质含量又很低,特别是禾本科秸秆约占3.2%~6.2%;豆科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稍高,约为6.8%~11.1%,将经加工调制的秸秆饲料直接饲喂家畜,其消化率和营养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2.
为遵义市播州区及类似地区高粱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高粱宽窄行套作绿肥、间作黄豆、秸秆还田和常规种植对高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株高分别为2.81~2.92m和2.84~2.99m,均为间作黄豆套作绿肥常规种植秸秆还田;各处理有效穗为8 098.3~8 966.1穗/667m~2,依次为套作绿肥秸秆还田常规种植间作黄豆;穗长为32.6~34.8cm,依次为常规种植间作黄豆秸秆还田套作绿肥;穗粒数为1 019.8~2 251.9粒,依次为套作绿肥常规种植秸秆还田间作黄豆;千粒重为11.6~18.1g,依次为间作黄豆秸秆还田套作绿肥常规种植;产量为145.8~281.5kg/667m~2,依次为套作绿肥秸秆还田常规种植间作黄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棉秸秆的力学性能,为梳齿式采棉机、棉秸秆切割、残膜回收等机具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参数数据.[方法]采集不同时节的棉秸秆,利用真空干燥箱测定棉秸秆含水率,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棉秸秆的剪切、弯曲、拉伸、压缩的力学性能.[结果]当含水率在20;~40;时,棉秸秆的抗剪强度、抗压强度变化不大,平均抗剪强度和平均抗压强度分别集中在19.3~21.2、11.65~13.07 MP;抗拉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其值集中在26.5 ~45 MP;破坏时所需的平均最大弯曲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其值集中在125~268.11N.[结论]棉秸秆的力学性能与其直径和含水率密切相关;棉秸秆随着含水率或直径的增大,抗拉强度随之增大,破坏时所需的最大弯曲力随之降低;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变化的影响不大,但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随着秸秆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棉秸秆的采集时间秋季、初冬比翌年3月的平均含水率要高,且棉秸秆表皮的含水率对整个棉秸秆的含水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正> 秸秆饲料快速发酵剂是通过综合运用微生物法、生化法、物理法发酵转化秸秆,提高秸秆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可使秸秆的粗纤维降低4%~6%,粗蛋白提高4%~6%,消化吸收率提高20%~30%,同时提高了适口性和采食量。 1 发酵材料加工 干秸秆类喂牛、鹿、马等大牲畜,应先加工成2~3厘米长段状或丝状;喂羊、驼鸟,加工成1~2厘米的段或丝状;喂猪、鹅、鸭、兔等中小畜禽,应加工成粉状。青绿饲料喂大牲畜切成段状,喂中小畜禽切成丝状,然后发酵。 2 使用方法 1公斤发酵剂可发酵秸秆200公斤,可根据需要按比例使用。先将发酵剂倒入30℃~40℃温水中(夏季可用凉  相似文献   

5.
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试验表明: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增产率在3.9%~6.0%;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2.1~3.1 g/kg;秸秆还田还能增加土壤中磷、钾养分含量,尤其是钾素含量,速效钾含量增加2.3~3.9 mg/kg。同时提出了秸秆还田的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秸秆切碎机对秸秆长度、抛撒不均匀度的影响,比较了4种机械组合处理还田秸秆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秸秆切碎机处理秸秆水平分布较均匀;采用液压调幅翻转犁配合秸秆切碎机进行翻埋,秸秆集中分布在10~30 cm土层,以20~30 cm土层最多,混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不同堆沤方式和秸秆还田密度结合下较为有效的径流泥沙与磷素减排农艺措施。【方法】在自然降水条件下,研究不同秸秆还田密度(0.75、1.5 kg·m-2)、不同秸秆粉碎粒度(1、5 cm)、加水或尿素堆沤对滇中二龙潭小流域烟草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及磷素流失量的影响。【结果】1.5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均可有效降低烟草坡耕地产流产沙量,降低幅度分别为18.59%~38.60%、12.50%~38.60%、10.06%~38.60%;0.75 kg·m-2秸秆密度、5 cm秸秆粒度、加水堆沤较1.5 kg·m-2秸秆密度、1 cm秸秆粒度、加水与尿素堆沤的处理,径流泥沙总磷与径流PO4--P浓度分别降低2.82%~66.67%、0.38%~57.53%和1.97%~64.73%;径流中PO4--P占总磷浓度的35.30%~77.59%;0.75 kg·m-2秸秆密...  相似文献   

8.
<正>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粗纤维,适口性差,经氨化处理后,不但可改善其适口性,还可使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提高1~2倍,消化率提高20%~30%。一、氨化秸秆饲料的优点1.改善秸秆的营养成分组成秸秆经氨化处理后,粗蛋白质含量可提高4%~6%。如麦秸的粗蛋白质含量仅为3%~5%,经氨化处理后可提高到8%~10%,达到中等干草的水平,喂羊日增重可提高40%~100%。  相似文献   

9.
油菜秸秆还田及肥料运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油菜秸秆的不同用量与NPK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于2007和2008年在肥东和居巢进行试验。[结果]在肥东试验中,与未施秸秆相比,秸秆还田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0.3%、0.3%、1.9%和0.7%;秸秆还田并减少磷、钾肥施用量25%水稻的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下降2.8%、1.4%、0.7%和3.8%;秸秆还田并增加氮肥施用量使水稻增产3.7%。在居巢试验中,与未施秸秆相比,秸秆还田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下降0.9%~2.4%和1.1%~1.2%,实粒数和千粒重增加0.6%~2.9%和1.0%~1.7%;秸秆还田并减少磷、钾肥施用量25%的水稻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增加2.1%~2.8%和2.5%~2.8%,千粒重减少0.7%~1.0%。[结论]适当减少磷、钾肥用量不会使油菜秸秆还田水稻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0.
风沙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耕作方式滞后,平均年降水量少且变率大。秸秆覆盖微集水技术是解决风沙半干旱区粮食产量不稳和土壤易干易旱的有效途径。试验结果表明,7.50t/hm2秸秆覆盖量的玉米穗粗和百粒重最高;覆盖玉米秸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不覆盖玉米秸秆,7.50t/hm2秸秆覆盖量的玉米产量最高。0~40cm土层含水量呈递减趋势,10~20cm中层不覆盖玉米秸秆蓄水能力较好;30~40cm深层土层含水量覆盖玉米秸秆高于不覆盖玉米秸秆0.3~1.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茭白秸秆生物炭作为生物炭基肥的潜力,以及为茭白秸秆生物炭在农业土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现以茭白秸秆为原料,探索了不同热解温度对茭白秸秆生物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从300℃升至700℃,茭白秸秆生物炭的生产效率从39.8%降至24.1%;茭白秸秆生物炭的炭化程度和极性增加,其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为308.5~1 204.2年;茭白秸秆生物炭的总碳和总养分(N+P2O5+K2O)含量(wt)分别为61.6%~71.4%和9.7%~10.9%,pH为9.4~10.3,总砷、总铅、总铬的含量分别为9.0~12.7、0~1.5、7.9~74.8 mg/kg,总汞和总镉未检出。参照NY/T 3618-2020的行业标准,热解温度300~500℃条件下的茭白秸秆生物炭性质满足其行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氮素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秸秆移除、秸秆覆盖、秸秆深还3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0年(2020年)秋玉米收获后,统计分析近5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氮组分。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增产4.76%、5.36%;玉米增产6.33%、5.84%)。(2)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10 cm NH+4-N含量,0~20 cm TN、NO-3-N、AN含量,0~40 cm PON和MON含量;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0~40 cm TN、MON、NO-3-N、AN含量,10~40 cm PON、NH+4-N含量。(3)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40 cm MON/TN,10~20 cm NO-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7—2018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无秸秆还田(S0)、秸秆40%还田(S1)、秸秆60%还田(S2)、秸秆80%还田(S3)和秸秆全量还田(S4)共5个秸秆还田水平,测定苏打盐碱地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水稻氮素积累量;与其他秸秆还田处理相比,S3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在2年平均分别增加22.05%~32.55%和27.55%~45.13%;秸秆还田显著提升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两年间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S0提高14.23%~35.41%和20.04%~53.80%,产量分别增加1.20~3.25 t/hm~2和1.78~2.89 t/hm~2。因此这说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进水稻干物质积累,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秸秆还田对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长白9号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CK(无秸秆还田)、S1(40%秸秆还田)、S2(60%秸秆还田)、S3(80%秸秆还田)、S4(100%秸秆还田).于水稻成熟期,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测定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并测定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在S4处理增加最显著,但S4与S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17年增幅分别为11.54%~26.92%、11.84%~40.00%、17.1%~19.9%、6.0%~35.0%、18.3%~42.3%;2018年增幅分别为7.4%~33.3%、6.25%~40.63%、4.3%~25.4%、18.0%~36.0%、22.8%~35.2%.2年秸秆还田处理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增加20.24%,增幅为11.26%~32.24%;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15.32%,增幅为10.80%~20.15%.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2017年增幅为37.2%~100.6%,2018年增幅为43.0%~69.8%,2年均为S3增产效果最显著.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增加是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其中80%秸秆还田(5.6 t/hm2)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秸秆覆盖对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7,自引:1,他引:97  
 根据多年田间定位试验资料,研究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覆盖下土壤蓄水比对照多45.2~69.3mm,土壤蒸发量比对照减少21.5%~63.2%。而且秸秆覆盖所增加的蓄水量的60%~83%集中在0~50cm土层内;秸秆覆盖有调控土壤供水的作用,使作物苗期耗水减少,需水关键期耗水增加,农田水分供需状况趋于协调。在秸秆覆盖下作物耗水系数比对照减少15.5%~16.7%,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0.11~0.31kg·mm#--1·亩#--1。秸秆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后,可能会大量节约农业用水,使北方旱区有限的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冀西北寒旱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素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采用秸秆还田翻耕、秸秆还田旋耕、大垄轮播秸秆还田3种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利用连续烧失法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各种碳组分,计算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土壤总碳(TC)含量为60.89~111.27 g/kg,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33.04~56.16 g/kg,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碳素含量,其中秸秆还田旋耕下SOC含量增幅最大;土壤活性有机碳(ASOC)含量为1.60~10.09 g/kg,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0~40 cm土层ASOC含量,其中大垄轮播秸秆还田方式下ASOC含量的增幅最大.土壤CPMI为44.35~610.92,土壤碳库活性指数(LI)为0.55~4.71,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0~40 cm土层的CPMI和LI,秸秆还田翻耕处理的20~40 cm土层增幅最大,秸秆还田旋耕对0~20 cm土层土壤的CPMI和LI提高幅度最大.可见,秸秆还田主要影响0~40 cm土层土壤碳素含量及CPMI,对深层的影响相对较小,秸秆还田后旋耕、翻耕和大垄轮播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对于冀西北寒旱区采用大垄轮播秸秆还田方式更能够发挥春玉米秸秆还田的固碳能力,促进春玉米农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有机物料在黄壤旱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猪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填埋法,结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等碳量还田条件下翻埋入黄壤旱地后的腐解特性和养分释放特征。以期为贵州省黄壤旱地条件下有机物料还田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180 d腐解后,不同有机物料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三种有机物料累计腐解率为60.98%~62.69%,表现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猪粪;动力学方程拟合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处理腐解率最低,达到腐解平衡的时间较短;水稻秸秆和猪粪养分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磷氮碳,玉米秸秆养分释放率表现为钾磷氮碳;有机物料中碳、氮、磷和钾的释放率分别为58.50%~78.75%、54.96%~69.26%、75.29%~91.66%和93.49%~98.07%。总体表现为秸秆类累积腐解率大于粪肥,各有机物料中钾素释放速率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维持并提高旱作黄壤肥力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拔节期前,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层贮水量,处理间差异较大,拔节后差异变小;而返青至成熟期,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和免耕秸秆立茬处理30~150 cm土层贮水量均大于传统耕作处理。免耕秸秆立茬处理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增产6.98%~24.32%、15.65%~30.59%,较秸秆翻压处理分别增产2.94%~4.25%、8.01%~11.29%。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和免耕秸秆立茬这2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适宜在西北内陆河绿洲灌区冬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作物秸秆培肥地力的作用,进而提高旱地地力水平,对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对玉米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土后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其中,玉米秸秆和烤烟秸秆还土的增产效果最显著,比CK增产24.82%~25.69%,其次是油菜秸秆和马铃薯秸秆的还土处理,比CK增产18.40%~19.44%,小麦秸秆比CK增产8.33%.不同秸秆还土能不同程度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保持速效磷、速效钾的平衡,其中,烤烟秸秆增加速效钾量能力强;玉米秸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氮素作用较强;油菜秸秆由于腐熟快,增加氮素能力最强;马铃薯秸秆和小麦秸秆相对其他秸秆培肥地力能力稍差.秸秆还土可以改善玉米的生育性状,从而促进玉米增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秸秆覆盖量。【方法】在小麦收割前1~2 d采用人工播撒苏秀867稻种12.5 kg,用Kubota G688机器在小麦秸秆高留茬(16~20 cm)条件下,将小麦秸秆粉粹成长度8~10 cm,采用人工分别将秸秆按照1.00、0.75、0.50、0.25、0 kg/m~2覆盖稻田,3 d后上水。【结果】不同时间调查发现,秸秆覆盖量≤0.25 kg/m~2的处理水稻7~45 d成苗率均无变化;当秸秆覆盖量≥0.50 kg/m~2,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15 d内水稻成苗率下降,15~45 d水稻成苗率不再变化;对杂草控制情况看,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田间杂草防控效果明显增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75 kg/m~2的2个处理30 d对杂草的防效均为100%,45 d对稗草的株防效≥89.25%,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均为100%;秸秆覆盖量为0.50 kg/m~2的处理45 d对稗草防效为84.95%,对阔叶草的防效为100%。对产量的影响来看,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25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增加,产量明显增加;秸秆覆盖量为0.25 kg/m~2,≤1.00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结论】综合水稻出苗率、杂草防控效果以及水稻产量3个因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在0.25~0.50 kg/m~2最佳,结合本地区秸秆可收集综合利用率,小麦理论产量在221~443 kg/667m~2最佳,适合在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