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利用超声波辅助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备玉米胚芽油。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设计,确定超声波辅助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声功率400 W,超声温度55℃,超声时间30 min时,辅助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玉米胚芽油出油率为63.4%,较未经超声波辅助处理提高27%。说明超声波辅助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能够较好地制备玉米胚芽油。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胚芽油的出油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技术参数;【结果】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小麦胚芽油的主要影响因素: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并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温度为38℃,CO2流量为10kg/h;【结论】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小麦胚芽油具有工艺简便易分离,无溶剂残留等特点,工业化生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干燥粉碎后核桃仁为原料,研究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核桃油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得出,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为30 MPa,萃取温度50℃,分Ⅰ压力8 MPa,分Ⅰ温度55℃,萃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萃取率为85%以上。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溶剂种类、超声频率、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及料液比对玉米胚芽油油脂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醚为最佳提取溶剂,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频率高频(70 kHz),提取时间20 min,料液比1∶7,超声功率600 W。在此条件下,玉米胚芽油的出油率达44.34%。  相似文献   

5.
运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韭菜籽中萃取出韭菜籽油,研究韭菜籽粉碎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CO2流量对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籽粉碎粒度为50~60目,萃取压力为22~25 MPa,萃取温度为45℃,萃取时间为2.5 h,CO2流量为3.0 L/h,该条件下萃取率达17%以上。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山葡萄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因素与中心水平,根据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原理,采用四因素五水平的响应面法,以山葡萄籽油萃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回归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山葡萄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山葡萄籽粉碎粒径过40目筛,萃取压力39.2 MPa,萃取温度41℃,静态萃取时间137 min,动态萃取时间251 min,CO2流速为3 L/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山葡萄籽油的萃取率为18.22%,与预测值18.28%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万寿菊中的黄色素为研究对象,对影响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万寿菊黄色素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分别进行了单因素研究。通过响应面最终确定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为60℃,萃取压力为48.6MPa,萃取时间为180min。在此条件下,万寿菊黄色素的最高得率为8.44mg/g,验证试验值为8.41mg/g,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0.36%。因此响应面法可以优化超临界萃取万寿菊黄色素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超声强化对蜂胶超临界CO_2萃取物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鉴定了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蜂胶萃取物中的成分,并与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产物的成分进行了比较。实验共鉴定出40种组分,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物与超临界CO2萃取物样品的化学组成相似,但超声强化超临界萃取物中,苯甲酸、肉桂酸肉桂酯、Z-14-二十四碳烯酸和柯因等物质含量较高。结果表明,超声强化对超临界CO2萃取蜂胶中有效成分(如柯因等化合物)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鱿鱼内脏油,以提油率为评价指标,研究萃取鱿鱼内脏油夹带剂、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提油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无夹带剂,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鱿鱼内脏的提油率为64.79%。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鱿鱼内脏油脂肪酸组成为:辛酸(2.97%)、十三酸(14.11%)、豆蔻酸(1.90%)、硬脂酸(5.30%)、油酸(14.64%)、反亚油酸(2.17%)、γ-亚麻酸(18.02%)、花生酸(9.49%)、花生油酸(4.35%)、山嵛酸(3.84%)、EPA(8.10%)、DHA(15.10%)。  相似文献   

10.
以大蒜汁为原料,研究影响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大蒜素的因素,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_2流量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CO_2萃取大蒜素的工艺参数:萃取压力为15 MPa,萃取温度为30℃,CO_2流量为30 m~3/h,大蒜素萃取率达0.35%,其中大蒜素含量为46%。  相似文献   

11.
以大蒜汁为原料,研究影响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大蒜素的因素,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CO2萃取大蒜素的工艺参数:萃取压力为15 MPa,萃取温度为30℃,CO2流量为30 m3/h,大蒜素萃取率达0.35%,其中大蒜素含量为46%.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亚麻籽油的优化工艺,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CO2流量4因素对亚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并对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时间3 h及CO2流量30 kg/h时,亚麻籽油提取率高达73.81%;亚麻籽油中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8.53%,19.17%和51.18%,三者总质量占总甘油脂肪酸质量高达88.88%。  相似文献   

14.
生物碱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生物活性。燕麦麸皮中含有较丰富的生物碱。本研究以燕麦麸皮为研究材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选取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作为考察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和中心点设计响应面试验,对燕麦麸皮生物碱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压力、温度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较大;燕麦生物碱的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1.2 MPa,萃取温度40.4℃,萃取时间1.46 h,萃取量达655.8μg/g。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分离高纯栀子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分离技术,对栀子黄提取废液中的栀子甙进行分离精制。分别考察了分离温度和分离压力对栀子甙和栀子黄分离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分离工艺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表明,降低分离压力有利于对栀子甙和栀子黄的分离,分离温度低于40℃时,升高温度有利于栀子甙分离而不利于栀子黄分离;分离温度在高于40℃时,对二者分离均不利。改进后的"一萃两分"工艺最佳分离工艺参数为:分离压力均为8MPa,第1次分离温度为40℃,第2次分离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6.
红茶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出红茶萃取物,加入到原奶中,利用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制成红茶酸奶,口感细腻、香甜味醇,并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_2萃取箬竹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箬竹叶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了5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37种,占箬竹叶挥发油总峰面积的88.0%.  相似文献   

18.
菜籽皮是油菜籽脱皮制油过程中的副产物。为了提升菜籽皮的综合利用价值,探讨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菜籽皮原花色素的工艺。确定适宜的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30MPa,夹带剂采用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萃取时间为150min,此条件下,菜籽皮中的原花色素提取率为23.35%。  相似文献   

19.
辣椒红色素的超临界萃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制备高质量的辣椒红色素,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有机溶剂浸提辣椒油树脂及超临界CO2流体技术提纯辣椒红色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表明,制备辣椒油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酮作有机溶剂,辣椒粉末细度为40目,固液比为1∶6,浸提时间40min;辣椒油树脂提纯辣椒红色素的超临界萃取条件为:萃取釜温度35℃,萃取压力30MPa,时间2.0h。有机溶剂浸提和超临界萃取结合使用可有效地提高辣椒红色素的色价与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柞蚕资源,以生产运行的1.6 t/a(吨/年)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USCE)柞蚕油生产线作为案例,分析了USCE柞蚕油生产线的技术、经济及环境指标成本所占生产过程单元的比例。分析结果表明,USCE柞蚕油技术相比传统的压榨法、溶剂提取法可有效地解决功能性物质的变性问题,柞蚕油萃取得率达13.88%,生产过程中的单位能耗为1.77×105 kJ/t;CO2排放0.28 t/t;生产成本15 100元/t。比超临界CO2萃取(SCE)制备柞蚕油提高萃取得率17%,节约生产成本24%左右,降低生产能耗34%,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