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鲤鱼肠道寄生鲮单极虫病初报钱续,娄忠玉(甘肃省榆中县渔业工作站730100)(甘肃省水产科学研究所730030)鲮单极虫最常见的是寄生在鲤鱼鳞片下面。近年来发现,鲤鱼肠道患鲮单极虫病在北方较为流行,特别是网箱养殖的鲤鱼(15—750克/尾)易得此病。...  相似文献   

2.
鲤鱼粘孢子虫病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北京地区鲤鱼鳃,肠道和肌肉粘孢子寄生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寄生于鲤鱼肠道上的箭形单极虫和鳃上的鲫单极虫对鲤鱼危害最严重,肠道的虫体损坏肠的粘膜下层,鳃上的虫体坏鳃小片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正>吉陶单极虫隶属于后生动物亚界,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单极虫科,单极虫属。目前,已报道单极虫属种类约100余种,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海水鱼类当中。绝大部分种类不会导致鱼类疾病,仅少数几种单极虫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如寄生于异育银鲫皮肤的“肤孢子病”武汉单极虫、寄生于异育银鲫鳃上的“鳃孢子虫病”汪氏单极虫以及寄生于鲤或散鳞镜鲤肠道或皮肤的吉陶单极虫等。  相似文献   

4.
野鲤碘泡虫属于粘孢子虫类,由于其孢子具有几丁质壳片,杀死它具有一定难度,粘孢子虫病的治疗目前无理想的方法,有些种类(如眩晕病)还是口岸检疫对象,有些种类虽不引起大批鱼死亡,但使鱼完全丧失食用价值,对此,必须重视。2000年6月12日,我市清泉乡一网箱养殖户养的鱼患了野鲤碘泡虫病。 野鲤碘泡虫病的主要症状:它寄生于鲤鲫鱼皮肤及鳃等处,形成白色胞囊,随病情发展,胞囊增大,数目增多,严重时,皮肤、鳃充满胞囊。主要危害当年鱼种,可使鱼消瘦而死。 清泉乡网箱养殖户是今年开始放养的,患病时箱中鲤鱼规格为:50…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省网箱鲤鱼单极虫病比较严重,影响水库网箱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及时提出防治措施是当务之急。防治措施一是把住放养关,严禁病鱼入箱;二是采用各种药物内服、外用进行治疗。经查明,黄壁庄水库网箱鲤鱼单极虫流行病与水库水温有密切关系,与水库水质无关。  相似文献   

6.
鲤鱼吉陶单极虫病的治疗方法近几年,我场在精养鲤成鱼阶段,普遍发生吉陶单极虫病,尤以1994年最为严重。7月中旬,各成鱼池鲤鱼摄食明显减少,每天都发现死鱼,多者每天死鱼数十尾,病鱼完全失去商品价值,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我们通过对个别病情严重池塘实验...  相似文献   

7.
近日,笔者接连诊断了几家发病渔场,发现造成几家养鱼户鲤鱼大量死亡的原因是由一种单极虫大量寄生引起的。经过笔者的诊断和治疗,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看了本刊1996年第2期“彭泽鲫体表寄生鲫单极虫初报”,我们所就进行了彭泽鲫体表寄生鲫单极虫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得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l流行情况及症状鲫单极虫寄生在15cm至5cm的鲫鱼鱼苗体表,主要流行时间为5——8月,盛行期为6—7月,病灶达几处至几十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虽不高,但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游动摄食。肉眼观察可见鳞片下出现胞囊,肿大,鳞片竖起,病灶处呈深灰色至黑色,鳞片下可见白色胞状物,轻挤会有脓液流出。2预防和治疗方法①用90%晶体敌百虫1g/m3浸泡鱼苗3—5分钟再入池,然后…  相似文献   

9.
宿州市塘桥区前付精养鱼塘的几口鲫鱼垂钓地中,今年6月初发现鲫鱼体表的鳞片竖起,有的体表形成白色胞囊。经诊断为鲫鱼单极虫病。单极虫病不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但对人们的消费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垂钓渔业。如不及时治疗,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单极虫病病原为单极虫,分类上属单极虫届、碘泡科。它的生活史分为营养期和抱子期,营养期在寄主体内生长、发育长大,进人抱子期后,开始繁殖,从而传染或侵入鱼类。鱼类被抱子传染或侵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抱子从病鱼体上落至池底或悬浮在水中被鱼吃人;二是抱子与鱼体接触而粘附在体…  相似文献   

10.
鲤指环虫病的暴发与诊治鲤鱼指环虫病的病原为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鲤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引起鳃组织的损害,造成鱼体呼吸困难而死亡。1995年9月下旬,四川三台和盐亭县两个湖的渔场网箱鲤鱼同时暴发指环虫病,该病来势猛、发病急,几天之内就引起鲤鱼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内陆山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随着鳗鱼养殖迅速发展,尤其是寄生性小瓜虫病对鳗鱼危害较大,寄生于淡水鱼类有一种为多子小瓜虫,对寄生无选择性,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和胞囊期,为鱼类寄生纤毛虫膜口目、凹口科的小瓜虫属,体为卵圆形,有伸缩泡。根据小瓜虫的生物学特性,笔者从1995年开设鱼病门诊和到福建、江西多家鳗场任病害防治技术员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治疗小瓜虫病的几种新的防治方法,现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3.尾孢虫病【症状及诊断特征】乌鳢鳍条间出现连片淡黄色胞囊,鱼体瘦弱发黑,大批死亡;鳜鱼鳃上为瘤状或圆形胞囊,引起鳃充血、溃烂,严重时引起死亡;胡子鲶苗种皮肤、鳃、鳍条上长出椭圆形胞囊,影响胡子鲶的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病原体】中华尾孢虫。【流行与危害】尾孢虫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更为流行,四季均有出现,多在乌鳢、鳜鱼、胡子鲶的鱼苗、鱼种中寄生,严重时引起大批死亡。流行季节为5~7月。【预防方法】生石灰彻底清塘,可杀灭虫体。【治疗方法】体表、鳃和鳍条上寄生的尾孢虫,可用0…  相似文献   

13.
鲤鱼指环虫病的暴发与诊治报道汪开毓(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雅安625014)鲤鱼指环虫病的病原为坏鳃指环虫,该虫主要寄生在鲤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会引起鳃组织的损害,造成鱼体呼吸困难而死亡。1995年9月下旬,四川三台和盐亭县两个湖渔场网箱内养殖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指环虫病及其引起的继发性疾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面积发生。危害的品种很多,包括草鱼、鲤鱼、鲫鱼、鳊鱼等。流行的季节较长,肉眼不易诊断,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本文简要描述了指环虫的寄生特点,总结了指环虫病的诊治现状并提出了新的防治思路。一、寄生特点1.宿主特异性指环虫的大多数种类寄生的鱼类品种有明显的特异性,对宿主有强烈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硫酸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瓜虫(Khthyophthiriasismultifliis)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其胞囊呈白色,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小瓜虫病对饲养鱼类的危害主要在鱼种阶段,长江流域一带的流行季节在4~6月(水温15~25℃),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鱼种死亡率可达60%~70%,严重时达80%~90%。用硫酸铜杀灭小瓜虫,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结论大致上都持肯定意见。然而,国内有些权威性水产专业书刊突出强调防治小瓜虫病不能使用硫酸铜,否则不但无效,而且会刺激小瓜虫胞囊形成,促使虫体繁殖,加快病情恶化。这一说法流传甚广,影响不小。事实究竟如何?笔者通过多年调查,实地试验,感到…  相似文献   

16.
青蒿素对小瓜虫病治疗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曼红 《齐鲁渔业》2005,22(8):10-10
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感染各种淡水鱼类引起的疾病,此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生产上又称“白点”病。以前国内治疗小瓜虫病常采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药物,但由于这些药物有致癌、致突变性、毒性大的缺点,而且低毒药物对小瓜虫胞囊和寄生在鱼身上的虫体的杀灭作用不明显,冈此,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物迫在眉睫。本文就青蒿素对小瓜虫病的治疗效果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网箱养鲤鱼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1998-1999年在绥中县龙屯水库进行网箱养鲤鱼病防治技术研究结果,介绍了网箱养鲤鱼种入箱前后的处理方法及在养殖期间的鱼病防治措施。同时,对网箱养鲤的主要疾病(鲤春病毒病、细菌性烂鳃病、鲤白云病、水霉病、单极虫病、三代虫病等)的原因、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叶志辉 《水利渔业》2002,22(3):54-54
鲫单极虫属于孢子虫纲、粘孢子目、碘泡虫科、单极虫属。孢子虫种类繁多 ,对渔业生产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球虫病、鲢碘泡虫病、饼形碘泡虫病、鲮单极虫病等。而关于鲫单极虫病对鲫苗种危害的研究不多 ,报道较少 ,笔者对鲫单极虫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力求为诊断、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资料。1 材料与方法病鱼于 1998~ 2 0 0 0年取自四川省水产学校实习渔场、水产试验站及周围养鱼专业户池塘。病鱼检查是按《鱼病调查手册》(第二版 )的标准方法进行。对病鱼活动情况、出现的症状、危害、预防措施作了观察和记录。2 结果2 1 病原体鲫单极…  相似文献   

19.
青蒿素对小瓜虫病治疗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曼红 《内陆水产》2005,30(8):33-33
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感染各种淡水鱼类引起的疾病,此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生产上又称“白点”病。目前国内治疗小瓜虫病常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有致癌、致突变性、毒性大等缺点:而且对小瓜虫胞囊和寄生在鱼身上的虫体杀灭作用不明显。因此,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物迫在眉睫。本文就青蒿素对小瓜虫病的治疗效果做一初步研究.为生产上杀小瓜虫的药物选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引起斑点叉尾鮰出现"白点病"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小瓜虫寄生和蠕虫幼虫寄生。一、小瓜虫寄生小瓜虫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和观赏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的,严重时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色的胞囊,故有"白点病"之称(图见彩中插2)。由于小瓜虫没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绝大多数淡水鱼类受其危害。目前,小瓜虫病不仅给鲤、斑点叉尾鮰、鳗鲡和罗非鱼等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