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带精粉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工艺流程原料→挑选→清洗→脱腥→干燥→粉碎→过筛→杀菌→称量→包装→成品二、加工技术1.原料处理优质海带应为深褐色或深绿色。经挑选去除杂质,并将海带的黄白边梢除去。洗净后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克/米3的洁净水浸泡2~3小时,以除去盐分并使其软化。2.脱腥将海带浸入2%的柠檬酸水溶液中5~10小时,除去海带的腥味。然后用清水漂洗二次,去除残留溶液,然后将其沥干。3.干燥将沥干后的海带置于烘干机内,烘烤约4小时。采用分段干燥工艺,各段烘干温度和时间分别为:第一段为45~55℃,1小时;第二段55~65℃,45分钟;第三段65~75℃,45分钟;第…  相似文献   

2.
一、工艺流程: 原料验收→原料处理→盐渍→油炸→装罐→加调味液→真空封罐→检罐→杀菌→冷却→擦罐→保温试验→包装→成品 二、操作要点: 1.原料验收: (1)鱼体完整,气味正常,肌肉富有弹性,鲜度良好,不得使用二级鲜度以下的变质鱼。 (2)原料鱼条重250克以上。 2.原料处理: (1)鲜鱼以清水洗净,冻鱼以自来水解冻,解冻至鱼体分开或半冻状态即可。 (2)除去鱼头、尾、鳍和内脏,剪下腹肉。腹肉洗涤干净,分开堆放。  相似文献   

3.
<正> 河蟹是人们喜食的水产珍品,北方地区因生长期较短,养殖成蟹规格普遍偏小。将大规格的成蟹挑出在市场上出售,小规格的加工制成醉蟹,方法简便易行,市场前景广阔,是提高河蟹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原料处理:将规格2两半以下的河蟹  相似文献   

4.
4.其他养殖模式(1)蟹池套养:河蟹池中套养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方式是年底按照河蟹养殖的要求在池塘四周构建围栏,并对蟹池进行清塘和消毒。清塘后10天左右注水10~20厘米以利于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或苦草。2月份将扣蟹放养于水沟中,用围栏方式暂养。扣蟹的放养量为  相似文献   

5.
利用蟹种池进行大规格成蟹养殖,因池塘浅、存塘蟹种规格差异大、密度控制难、养殖生产迟和水草难以种植等原因,其结果往往是河蟹发病率高、出地规格小、经济效益低、经常亏本等。为搞好生产,经过实践总结,现将蟹种池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介绍如下:一、暂养池的准备蟹种捕捞出售时,选择1~2个边角塘作为暂养池,面积约为蟹种地的15%,在将蟹种出售后清除池底淤泥。外塘池埂如果过低则必须加高到1.2m以上。在暂养池四周围上塑料薄膜或钙塑板,防止蟹种池在进行幼蟹捕捞时发生河蟹逃逸。将池水加注到蟹种培育时的水位线以上,2天后待穴居的小蟹洞口掘…  相似文献   

6.
晚秋时节,菊香蟹肥,是河蟹捕捞季节和人们品蟹赏菊的好时光。立冬后,水温5℃以下时,河蟹就在水体底部或穴中冬眠,正如俗语所说:“蟹立冬,影无踪”。在河蟹大量收获且集中上市高峰期,用网箱就地将捕捞的河蟹集中暂养,既可以在河蟹越冬之前集中捕捞,又能够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均衡上市,延长销售时间,扩大销售空间,避开市场蟹多、价格低、销售不畅被动局面。通过网箱暂养商品蟹环节,将河蟹养殖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养殖效益目的。1暂养场地选择1.1 自然水域 湖泊、水库、河流等自然水域,水面开阔、水质洁净无污染、溶…  相似文献   

7.
湖泊网栏养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凯德 《水利渔业》2002,22(4):24-26
介绍了湖泊网栏养蟹场地的选择、网围的设计与制作,蟹种放养、饲养管理以及商品蟹的捕捞等技术措施。要选择放养纯正蟹种,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检查围网是否有破损,网围内要有一定面积的水草、底栖动物和虾等,投饵要科学合理,河蟹蜕壳前要在饲料中添加蜕壳素,向水体中适量投放生石灰。  相似文献   

8.
<正>5.饵料投喂策略初孵仔鱼→3天仔鱼(投放益生菌1毫克/升、投喂小球藻30万个/毫升、S型轮虫2个/毫升)→8天仔鱼营养强化(投喂S型或L型轮虫3个/毫升)→18天仔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0.5个/毫升)→28天稚鱼(停喂藻类和轮虫、投喂小卤虫或桡足类1个/毫升)→38天稚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成体2个/毫升)→40天幼鱼(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鱼体重的5%~8%)。  相似文献   

9.
河蟹幼蟹培育指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培育成Ⅱ~Ⅲ期幼蟹的生产过程。幼蟹培育主要有水泥池、土池和网箱三种培育方式。为了推进幼蟹培育技术更进一步在生产中应用,现将三种培育方式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水泥池培育幼蟹 水泥池培育幼蟹具有密度大、成活率高、占地面积小、捕捞方便等优点,但造价高,管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摄食行为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个体生长发育以及群体生活的影响,选取12只附肢健全的雄蟹,使用高清摄像头连续6 d记录其在1 h内的摄食行为。结果显示:每天摄食的河蟹比例约50%,第2天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另外5 d,第1天摄食反应时间显著高于另外5 d;河蟹摄食连续天数以连续摄食2 d的河蟹数量最多,各连续天数间蟹的摄食量无明显差异,连续摄食6 d的河蟹对饵料反应时间显著高于连续摄食3、4和5 d。河蟹摄食期间使用右螯、左螯和双螯的频率分别为55%、41%和4%。右螯比左螯长的河蟹比例为91.67%。螯长与摄食量无明显相关性,但螯长与体长存在正相关性(R^2=0.968 3,P<0.01)。结论:每天摄食的河蟹比例约占一半,平均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6%;摄食反应时间第1天最高,连续摄食可造成蟹对饵料的反应时间升高。雄性河蟹右螯较长,是摄食期间最常使用的螯肢。  相似文献   

11.
徐承旭 《齐鲁渔业》2004,21(1):18-18
蟹种是河蟹养殖的物质基础,科学放养蟹种是养好河蟹的关键措施。现将蟹种放养技术介绍如下:1放养时间 生产实践证明,蟹种以冬放为宜,其优点有:1)此时气温低,蟹种活动能力弱,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不易损伤蟹体,放养后成活率高。2)蟹种越冬后,能很快适应水体新环境,开食早,生长快。3)有利  相似文献   

12.
黄鹤忠 《内陆水产》1998,(12):16-17
在河蟹人工养殖生产中,养殖成活率的高低,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调查,总结出如下一些关键技术,以供参考。1选择优质苗种选择抗病力强、种质好的河蟹苗种是提高河蟹养殖成活率的物质基础。目前市场上的河蟹品种虽然都叫中华绒鳌蟹,但由于其长期生长的水系、盐度、温度等条件不同,形成了一些地区种或亚种,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病力有所不同,因而其养殖成活率也有较大差异,最好选择长江水系河蟹(俗称长江蟹)作为养殖对象。其中又分3类:第1类是从长江中捕捞获得的各种规格蟹种,这种河蟹苗在上溯徊游…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进行了从河蟹育苗→仔、幼蟹培育→大湖增养殖→河蟹暂养的系列开发研究。改蟹苗直接放流为二级放养和三级放养,蟹苗利用率从1—3%提高到6.1—7.2%(二级放养)和8—10%(三级放养)。同时还进行了网围养殖成蟹试验,形成了河蟹全人工养殖的工艺路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将体质量(10±2)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饲养在φ=15 cm、h=24 cm盒中,内添加(510±1)g池塘底泥。按清塘的常规剂量,盒中分别添加清塘威(30%茶皂素+0.5%烟碱+增效剂,A组)、清塘净(氰戊菊酯20 g/mL,B组)和甲氰菊酯(20%甲氰菊酯,C组)各组分别1.5 mL,再加水稀释至1 500 mL。浸泡1周倒去残液,再在每个饲养盒中加入1 500 m L曝气自来水(模拟清塘消毒)。22℃~25℃时每个饲养盒中投放1只蟹种,每组12个饲养盒。每天根据河蟹实际残饵情况投喂饵料,每周换水一次,观察河蟹的生长,50 d后统计存活数(N)及增重(WT)。在野外用三种清塘剂清塘后,定期补水以使水位保持在1.0~1.5 m下饲养河蟹50 d后,在500 mL广口瓶中加水封闭,记录个体死亡所经历时间和河蟹的窒息临界点。将A、B、C组的三种清塘剂100 g底泥放置于水迷宫(长100 cm、宽10 cm)的两端选择区的一端,另一端为D组100 g底泥,清塘剂处理的底泥分为早期(试验初期新配)和后期(50 d饲养后)的底泥,每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们在河蟹(Eriocheirsinensis)养殖实践中,采用两步培育法培育河蟹幼蟹,取得成功,两步培育法即第一步将大眼幼体(蟹苗)育成Ⅱ期幼蟹,时间20天左右。第二步是将Ⅱ期幼蟹养成扣蟹出售或育成5~10克的蟹种,时间为4~5个月。现将主要技术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气象因子对七迹湖(3000亩)河蟹捕捞效果影响的分析。对于刺网捕蟹,在气温17.3~22℃、风向为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风速2级以下(含2级)的阴天或晴天捕获效果较好:而在寒潮降温引起的较大温差(绝对温差12℃、相对温差6.5~7.4℃)、风速3级以上、风向为北风的雨天严重影响着刺网捕蟹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进行了从河蟹育苗→仔、幼蟹培育→大湖增养殖→河蟹暂养的系列开发研究。改蟹苗直接放流为二级放养和三级放养,蟹苗利用率从1—3%提高到6.1—7.2%(二级放养)和8—10%(三级放养)。同时还进行了网围养殖成蟹试验,形成了河蟹全人工养殖的工艺路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朱清旭 《科学养鱼》2005,(12):84-84
流行情况:此病流行季节为4~9月份,当水温升到17℃以上的春季和初夏开始发病。该病主要对幼蟹、成蟹危害较大。主要是因捕捞运输时蟹体受到机械损伤或是放养与生长过程中的自相残杀或敌害生物侵袭造成伤害引起病原菌感染所致。防治方法:(1)运输放养时操作要细致,不要使河蟹受伤  相似文献   

19.
每年 1 0月中下旬至 1 1月中旬是我省河蟹捕捞上市的季节 ,随着养殖面积逐年扩大 ,河解产量也在迅速提高 ,而当节令过了“立冬”以后 ,水温下降至 5℃以下 ,河蟹就在水体底部或穴中冬眠 ,很难捕捉。在河蟹大量收获且集中上市高峰期 ,可用网箱、蟹笼或网兜 (室内干法 )就地将捕捞的河蟹集中暂养 ,既可以在河蟹越冬之前集中捕捞 ,又能够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均衡上市 ,延长销售时间 ,扩大销售空间 ,避开市场蟹多、价格低、销售不畅的被动局面。将河蟹养殖与市场销售紧密结合起来 ,是提高广大渔民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商品河蟹的暂养方法有很多…  相似文献   

20.
用 4 8个具有丰富多态性的 10碱基随机引物对辽河、黄河、长江、瓯江、珠江和南流江的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的 6个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发现 :(1)两个引物具有群体特异性带 ,其中Z2扩增的 880bp片段为珠江蟹和南流江蟹群体中所特有 ,而 70 0bp片段为长江蟹、辽河蟹、黄河蟹和瓯江蟹所特有 ,可作为区别日本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的分子遗传标记 ;(2 )Opp17扩增的 94 7bp片段的出现频率 ,在长江、黄河和辽河群体显著地从南到北递减 ,长江蟹 87.50 %、黄河蟹4 1.66%、辽河蟹 10 .83%。这一遗传渐变的度量可作为区别这三个水系的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判据 ;(3) 6水系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依次为 :辽河蟹 0 .90 8>南流江蟹 0 .897>瓯江蟹和珠江蟹 0 .895>黄河蟹 0 .890 >长江蟹 0 .850 ;6群体间遗传距离及其UPGMA、NJ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 ,南流江蟹、珠江蟹同长江蟹、辽河蟹及黄河蟹在基因组之间存在明显的歧化。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