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卓 《内陆水产》2014,(12):66-66
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回顾一年来山东市场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发病情况。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头茬苗普遍没放住,进行了补苗;养殖到7-10cm的南美白对虾发病率较高。疑似白斑病毒病在海阳、潍坊、东营各发现1例,疑似红体病毒病在平度发现1例,文登、乳山、海阳、青岛、潍坊、博兴、曹县等地发病的南美白对虾多数为细菌性疾病,尤其以弧菌病居多。主要表现症状为:红腿,肝胰脏肿大、萎缩、糜烂,空肠空胃,肌肉白浊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南美白对虾桃拉综合症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及其趋势(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拉综合症(TauraSyndrome,TS)是由Taura病毒(TSV)引起的,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病毒病。TSV除了主要感染南美白对虾之外,还可危害红额角对虾(P.stylirostris)和白对虾(P.sc鄄tiferus)等对虾品种,是对虾养殖中危害特别严重的三大病毒病之一。由于我国对虾产量的50%以上都来自于南美白对虾,该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及流行趋势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一、南美白对虾桃拉综合症起源、流行状况及其危害南美白对虾Taura病因1992年在厄瓜多尔的Guayquil湾的Taura河河口附近首先发现而得名,中文名称为桃拉病(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病害频繁发生,原虫病、红体病、白斑病、肌肉白浊病、“偷死病”等到处可见,亏损的养殖户不断增多,减产排塘情况比较普遍,出现养虾户“谈虾色变”的现象,甚至有的贱价弃塘,另谋高就。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南美白对虾难养?在这严峻时期能否找出成功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老头虾"情况年年发生,白斑病、偷死病等疫病也时有发生,导致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严重阻碍了海盐县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是海盐县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其养殖技术、养殖条件、苗种、销售等都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养殖户开始探索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根据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南美白对虾传染性肌肉坏死病的病原体、症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简介了检测方法,归纳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近年来普遍发生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给养殖者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疾病,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的毁灭性虾病。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头号大敌。为此,我们在近几年较大范围的虾病跟踪防治的基础上,对有效防治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技术作了较系统的探讨,供养殖者以及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7.
钱冬 《渔业现代化》2003,(2):25-25,16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疾病 ,有的地方又称白体病、白尾病等。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 ,发生于虾苗淡化后至放养到池塘 3~ 5周内。病虾表现为肌肉出现白斑或呈白浊状 ,可在较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特别是高密度育苗池内 ,死亡率高达 40 %~ 90 %。该病最早于 1 996年前后出现在广东、广西一带 ,以后迅速传播到江苏、浙江等地。 2 0 0 1年起 ,该病在各主要罗氏沼虾苗种场广泛流行 ,2 0 0 2年更是呈蔓延趋势 ,成为罗氏沼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1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诊断由于该病近几年刚刚在我国流行 ,病原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 ,…  相似文献   

8.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又称白尾病(WTD),是由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罗氏沼虾苗种,以急性死亡、病虾肌肉呈白斑或白浊状为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疾病。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种并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养殖,到目前为止已成为我国虾蟹养殖业的重要品种.伴随着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业的发展,出现了工厂化养殖、大棚养殖、循环水设备养殖等高效养殖.但是病害的发生成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中以病毒病最为严重,主要是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和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病.本文将对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中几种常见病害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防治对策,希望为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冀渔广角     
<正> 南美白对虾在河北越冬成功 一种新的海水养殖品种——南美白对虾,最近在河北省唐海县八里滩养殖场首次越冬成功。 南美白对虾,原产南美洲厄瓜多尔一带,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周期短、肉质鲜美、离水存活时间长等特点,是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品种之一。1988年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引进,于1994年攻克繁育关。  相似文献   

11.
当前南美白对虾的海淡水产养殖逐渐在国内普及,然而随着养殖面积及密度增大,由病毒及致病茵引起的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南美白对虾成功养殖的主要因素。为了能研制成功一种可强力抑制及杀灭病原,同时对于白对虾无刺激性的新型消毒剂,我们与有关药学研究人员合作,采用新兴的合成工艺,成功研制了一种包含超高碘含量的含氮化合物,目前已通过阶段性的试验。实验证明可大幅度降低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有望成为广大虾农控制对虾疾病的有效工具。介绍一种控制南美白对虾传染性疾病的新型虾药──超碘季氨盐@邢华$上海…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及时预防南美白对虾疫病发生,提高疫病风险防控能力,降低疫病发生机率,科学处置潜在风险,提高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产值,开展南美白对虾疫病监测及分析。文章旨在从南美白对虾苗种疫病管理的角度出发,系统探讨专项疫病监测结果分析与病害防控措施,逐步构建起完备、高效的南美白对虾本土化养殖体系。  相似文献   

13.
章秋虎 《内陆水产》2004,29(10):19-19
近年来.对南美白对虾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由桃拉病毒和杆状病毒引起的红体病和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病毒病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死底症”,又称“偷死病”。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目前正值持续高温天气.白对虾生长快.池内载虾密度不断增大.排泄物多.水质极易恶化。广大养殖者在着重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要谨防“死底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红体病的发生及流行红体病是南美白对虾特有的病毒性疾病。80年代末,我国台湾省在对虾病害打击下养虾业一蹶不振,无奈之中企望引进抗病能力较强的南美白对虾来振兴养虾业,但好景不长,1998年风云四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热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溃不成军,病害流行。而目前大陆所需的南美白对虾苗有的引自台湾省,又把虾的红体病病原带进大陆,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上海等省(区)沿海海水、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大面积暴发。该病发生后,发病迅速,病程极短,死亡率极高,一般虾池发病后10天左右大部分对虾死亡…  相似文献   

15.
南美白对虾“偷死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据FAO统计,2013年世界南美白对虾产量为3314447吨,但病害尤其是"偷死病"给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巨大。"偷死病"在2009年之前就在中国出现,但其病因一直未能被解释。我们总结了南美白对虾"偷死病"的病因,并提供详细的防治措施,希冀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从业者提供参考。"偷死病"即在养殖过程中未被养殖人员发现的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与渔业》2009,(12):45-45
病名: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 又叫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白体病、白尾病。钱冬等(2003)报道,罗氏沼虾苗种肌肉白浊病的病原是诺达病毒;姜兰等(2002)报道,病原是木糖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7.
一、桃拉病毒病的发生及流行 桃拉病毒病(TSV)是南美白对虾特有 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系随着我国从国外引进南美白对虾亲虾而传播到我国的大陆及台湾地区,该病始于1999年在我国台湾大规模爆发,导致台湾地区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刚刚起步发展就遭到严重的挫折,至今仍无法恢复。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大陆南方各省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自去年下半年起,该病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海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密集区中均有发现。2001年南方各省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南美白对虾养殖热潮,该病目前已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沿海海水养殖…  相似文献   

18.
<正>杭州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自2000年的1000多亩发展到2013年的10.3万亩,2013年全市南美白对虾总产量达到3.4万吨,和中华鳖养殖并列成为杭州市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与此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各类病害也纷至沓来。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原生生物等)能够使南美白对虾产生疾病,其中病毒性疾病是导致南美白对虾死亡的主要病害。白斑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和桃拉综合征病毒(TSV)是南美白对虾的三种主要的病毒病原,给南美白对虾养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南美白对虾种质的急剧下降,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不但常见的病毒病如白斑综合征、桃拉病毒病和传染性及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造成了严重影响,就连被我国列为二类传染性水生动物疾病的对虾杆状病毒病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0.
吐鲁番水产良种场于2003年开始试养南美白对虾,平均单产为每亩300kg。由于养殖池塘生物结构单一,饲料利用率较低,大量代谢产物在池塘中积累,南美白对虾养殖水环境恶化、传染性疾病大规模爆发,养殖效益较低。为此,我们在2006~2010年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套养罗非鱼的试验。套养罗非鱼后,平均每亩池塘增加收入约1000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