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对于鱼类免疫的研究很早就出现,鱼类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并存的脊椎动物。但与哺乳类相比,鱼类的特异免疫系统尚不够发达,特异性免疫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在鱼类对外界刺激及病原生物侵袭的防御反应中,非特异性免疫起着重要作用。现已知参与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因子主要包括巨噬细胞、粒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等一些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以及介导一系列免疫或应激反应的蛋白分子,如补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溶菌酶和抗菌肽等。 相似文献
3.
4.
5.
养殖环境的恶化与病害的频繁发生,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水产疾病防治方法主要以抗生素药物为主,滥用抗生素易造成环境残留并引发细菌抗药性。开发绿色安全的中草药备受水产业关注,相关研究也日趋增多。中草药中富含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水产动物机体的多道免疫防线,主要应用于作为饲料添加剂预防水产病害及作为药物治疗疾病等。随着相关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拓展,更着眼于多种有效成分的协同作用、药物靶点的深入发掘以及中草药使用的最佳剂量等,同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明中草药有效成分对水生动物机体的免疫调控机制与相关通路。本文综述了中草药对水生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的促进作用以及相关应用研究进展,以期拓宽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业的研究与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水生动物对重金属吸收,重金属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蓄积,分布规律,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毒害作用,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中毒剂量及其影响因素,重金属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解毒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重金属对水生动物的中毒剂量及影响因素重金属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取决于金属的化学本质(电负性、离子电位等);重金属的不同形态及存在形式;环境的理化因素;生物的生长条件以及它们对金属的适应过程。各种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的限量,在生理浓度范围内的金属离子可加速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其生殖、生长,但稍微过量时则会对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对汞、镉、锌、铅的最高允许浓度分别规定为:0.0005、0.005、0.1、0.05毫克/升。以重金属的总投放量为依据,根据其剂量大小和暴露时间长短,划分不同重金属对水…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DCs的类型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类DCs的细胞标记。总结了鱼类DCs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鱼类DCs具有吞噬细菌、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D4+T细胞的活化、表达DCs的标记基因、被Toll样受体的配体激活、迁移能力、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不同鱼类DCs的分子标记并不完全一样;鱼类的头肾、肾、鳃、皮肤、胸腺、脾、肠等均有DCs的分布。目前,对鱼类DCs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①鱼类DCs目前缺乏明确的细胞标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鱼类DCs的分离、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水平;②加强和完善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方法;③加强鱼类DCs在抗原递呈中的功能研究,对深入分析鱼类免疫机理,合理设计和应用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NO↑(-)↓(2)-N对鱼类毒性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刊>= <栏目>=综述 <图片>=N <表格>=N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 <基金项目>= <注释>=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 <备注1>= <备注2>= <备注3>= <正文>= 相似文献
10.
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一类分子量仅 8~10 kD 的小分子细胞因子,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等表达分泌。按生理功能的差异可将趋化因子分为组成型和诱导型,前者通常参与淋巴细胞的迁移、定位以及免疫监视, 而后者仅在感染或炎性刺激时分泌并诱导白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根据氨基酸序列中前两个半胱氨酸(Cys)的排列方式, 可以将趋化因子分为 4 类: CXC 亚族、CC 亚族、C 亚族和 CX3C 亚族。鱼类至今尚未发现有关 CX3C 亚族趋化因子的研究报道, 但拥有一类特有的 CX 亚族。除了基本的募集和激活白细胞功能外, 鱼类趋化因子在免疫应答、应激反应、胚胎发育及血管生成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鱼类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分类、鉴定、结构、表达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四川华鳊血细胞的组成类型及其血细胞发生过程,研究其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实验采用Wright-Giemsa染液对其外周血涂片以及血细胞发生相关的头肾、体肾、脾脏和肝脏的印片进行染色,观察并统计各类血细胞的形态、大小以及数量组成。结果显示,四川华鳊的外周血液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是主要类群。白细胞有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等类型,其中淋巴细胞占比最高,达65.79%±0.10%,为主要类群;其次是血栓细胞,占16.76%±0.07%;再次为嗜中性粒细胞,占13.92%±0.09%;单核细胞含量最少,仅有3.33%±0.01%。四川华鳊的血细胞发生可分为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发育历程均可分为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其中红细胞的幼稚阶段包括早、晚2个时期,而粒细胞的幼稚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不同时期。各造血器官中,头肾和体肾是主要的血细胞发生场所,脾脏也有一定的造血功能,但肝脏仅具有淋巴细胞的生成功能。幼稚阶段的各类血细胞会迁移至肝脏等器官进行发育和成熟。本研究为长江特有鱼类四川华鳊进一步开展在免疫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实现其科学化人工养殖和健康评估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12.
13.
14.
15.
原始生殖细胞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建立的一群生殖干细胞,是有性生殖动物生殖发育的基础。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特化遵循“先成论”的模式,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获得母源生殖质组分的细胞特化为原始生殖细胞,特化形成的原始生殖细胞需要维持其生殖干细胞命运,并经过长距离迁移最终到达性腺原基的位置。原始生殖细胞特化、迁移和命运维持过程受到多种基因和信号通路的综合调控。研究鱼类原始生殖细胞发育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脊椎动物细胞特化、迁移和命运维持等基本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机理,而且是开发新的养殖鱼类生殖控制和生殖干细胞移植技术的重要基础。本文概述了鱼类原始生殖细胞发育的基础理论以及生殖操作技术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开发重要养殖鱼类优良种质创制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系统包括分泌合成干扰素的细胞系以及受干扰素作用的细胞系,是机体对抗病毒感染的一道重要防御系统。干扰素系统也存在于鱼类,而且鱼类细胞的抗病毒机制与哺乳类动物相一致。干扰素通过结合到细胞膜上的干扰素特异受体,依赖酪氨酸激酶和STAT蛋白构成的Jak—STAT信号途径将细胞膜信号迅速传至细胞核,与存在于干扰素诱导基因的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结合,促进干扰素激活基因的表达,编码合成数种抗病毒蛋白,来控制病毒某些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病毒感染的目的。本文对当前鱼类报道中的鱼类干扰素系统及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 ENR)是一种吸收分布快、血药浓度高、药效持久和生物利用度高的抗菌素,在鱼类疾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鱼类与养殖环境ENR药残事件对人类与生态的安全影响,已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归纳鱼类ENR消除研究基础上,从ENR自身结构与性质,ENR与鱼类种类、发育阶段、组织差异、生理与病理状况、给药剂量与给药方式,以及温度、盐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对鱼类ENR药残成因进行追溯分析。首次分析发现并提出底栖鱼类较其他水层鱼类易于形成ENR药残蓄积的假说,其可能与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富,易于吸附ENR,底层黑暗环境无法光解ENR,底层鱼类从沉积环境吸收、富集ENR有关,建议对底层鱼类ENR休药期重新研究界定,对其ENR药残机制进行着重研究。首次提出基于选择突变窗理论的ENR大剂量给药模式,是引发当前鱼类与环境ENR药残主要根源。据此,提出基于ENR最小抑菌浓度的ENR减量给药方案,联合具有抗菌和促解毒功能的传统中草药,以达到ENR减量增效,降低ENR耐药性,促进ENR药残从养殖鱼体消除,缩短鱼类ENR休药期,降低养殖环境ENR药残的目的。同时,为减少鱼类ENR的环境来源,应结合进行环境ENR消除技术研究。本文可为养殖鱼类ENR科学用药与药残风险控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概况、鱼类游泳速度的分类和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鱼类游泳能力的评价指标、完善测试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