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探讨生态环境人口容量的概述,理论的基础上,以浙江杭嘉湖地区为例,对其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长治"工程对三峡库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玉保  齐实  冯明汉  赵阳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29-231,236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以竣工的“长治”一期工程为例,在对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别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作为人口消费标准,比较了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可将三峡库区小流域分为六类,每个小流域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第四类小流域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投资规模应为5.5万元/km^2左右。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的地图表现——开县土地人口容量图编制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晓梅 《山地研究》1998,16(4):334-337
运用地图的表现手法,研究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复合关系,设计出新的人地关系图种-土地人口容量图,阐述了土地人口容量图编制原则,方法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资源是决定人口数量的关键,本文应用水土保持生态理论,分析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流域的临界、适度、极限人口容量,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提高人口容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生态环境,涪陵区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移民迁建、产业结构调整及基层水利单位和广大群众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新修梯田(土) 1. 46万hm2,形成了以柑橘、梨、蚕桑套种榨菜为主的特色产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人口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提高水土流失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以竣工的"长治"一期工程为例,在对研究区域的42个小流域进行了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为人口的消费标准,分析了三峡库区42个小流域在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规模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库区小流域可分为6类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42个小流域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其中的第4类小流域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合理的投资规模为5.50×104元/km2左右.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小流域系统环境人口容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人口密度大,粮食供应不足,燃料,肥料,饲料“三料”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不同类型区4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实践表明,经过4~7a的综合治理,上述矛盾可得到初步解决,小流域系统的环境人口容量一致可达到适度或者宽松状况,并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环境人口容量处于临界状态,提出了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措施,同时对本世纪的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由人类生态学、植被建设、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农业与农林复合经营等方面,讨论了生态环境的意义及其建设的内容、主要方式和过程,以期全面认识生态环境建设。表明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实质上指人类生态环境,已超越常规生态学所指。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包括植被建设,还涉及经济、人口、社会等多个方面。从整体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并逐步达到目标是适宜的。最后,还论述了有关学科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安城市郊区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俊莉  曹明明 《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97-100,109
大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城市郊区化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西安市人口与工业等郊区化的现状特点,揭示了郊区化对西安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所应采取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剖析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北京西部山区门头沟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根据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对比分析,得出1999年门头沟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经剖析造成生态赤字的原因,指出了该区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养护,增加生态容量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与政策。提出以生态足迹作为山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
傅缓宁 《山地研究》1996,14(2):78-82
30年来我所在山区开发研究方面承担过国家级、院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30余项,发表论200多种。研究领域有:山区合开发,山区农业发展布局,山区资源条件评价及开发潜力,山区城镇和工业发展布局,山区人口的就业、移民和人口容量等。前两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2.
治理水土流失,是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我国原本就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急剧增加,又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13.
小流域治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长治”一期工程42个小流域进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以粮食消费和价值消费为参照标准,分析了小流域治理前后的环境人口容量变化,以及水土保持投资强度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研究区42个小流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均有明显提高,按能反映三峡库区整体水平的第四类小流域推算,经过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后的整个三峡库区可增加人口承载量516.2万人;从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来看,整个三峡库区合理的投资强度(不包括劳力投入)在20世纪90年代以5.5万元/km2为宜,但目前的投资强度应随社会的发展而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4.
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历史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鲁西奇  蔡述明 《山地研究》1996,14(3):165-170
18-19世纪前期流民的大规模移入引发了泰巴山地的全面开发,而落后的,掠夺性的农业垦殖方式及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生面恶化,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水旱灾害频繁,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农耕面积显著减缩,单产下降,人口大量外流,经济普遍衰退,人民生活愈益走向贫困。  相似文献   

15.
《当代生态农业》2010,(1):79-90
1983年初,党中央明确指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雨养生态农业生产,并进行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的三大前提,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干预程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对湘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该区居民、工矿和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天然林破坏严重,生态功能减弱。相应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使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安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限指西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体条件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长期以来,因人口不断增长,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和恶化,使原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和恶劣,严重制约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文章强调只能强化水土保持,加快植被重建步伐,走开发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路子,才能预防新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的发生以及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只有确保西部生态安全,才能以生态安全保护并促进西部开发,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系统,建立了长武县土地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系统仿真模型,依据仿真结果,提出了长武县本世纪示到2020年土地生态设计方案及其相应的实施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分析了贵州省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大,发展速度快,区域性强,以坡耕地侵蚀为主的特点。提出人口增长,粮食不足造成坡地农业扩大是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使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已成为贵州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和农村贫困的根源。从持续发展战略角度提出了贵州省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西北经济开发要走城市化带动生态化的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国内外干旱区多年的考察研究,认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人们不合理行为与活动破坏的结果,因此要合理调整人口布局,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活动。提出用城市化带动生态化,从根本上保证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真正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结合澳大利亚的实践,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坡平原地区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可优先试验的特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