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以新株型(NPT)水稻为供试材料,特青和汕优63为对照,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腑芽原基发生,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判别。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都能成蘖。在试验中还观察到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相似文献   

2.
李杰勤  王丽华  詹秋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51-6352,6378
分蘖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又是单子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枝特性,具有重要的发育生物学特性。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水稻分蘖基因研究取得大的发展。在水稻分蘖QTL研究方面,目前已经定位了177个QTLs,水稻分蘖QTL的检测和材料、群体类型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水稻分蘖突变体研究方面,目前已经鉴定出17种类型,并已经成功克隆了一个水稻分蘖基因。  相似文献   

3.
在早、晚季水稻分蘖盛期,测定了华南稻区6个不同类型超高产水稻品种(组合)的干物重、功能叶叶绿素(a+b)含量、叶面积指数、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等主要生理性状,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品种(组合)间各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及对干物重的综合作用,以及早、晚季不同生态环境对上述生理性状的影响,提出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动态株型育种中分蘖盛期适宜的生理指标量值为:功能叶叶绿素(a+b)含量早季3.9~4.2 mg·g -1、晚季4.0 mg·g -1,根系活力早季270~348 μg·g -1·h -1、晚季318 μg -1·g -1·h -1,叶面积指数早季2.4~2.7、晚季3.8,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早季24.8 μmol·m -2·s -1、晚季23.3 μmol·m -2·s -1.  相似文献   

4.
分蘖是单子叶植物特殊的一种分枝,也是水稻植株生长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农艺特性,分蘖数量直接决定水稻有效穗数量,从而影响水稻产量。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对分蘖的研究有了较大进步。综述了国内外在水稻分蘖基因研究领域,包括其遗传分析、定位与克隆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利用分蘖特性提高水稻产量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秧田期单位面积秧苗数与秧龄对秧田分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扁蒲秧,带蘖秧,多蘖秧,超多蘖秧和特多蘖秧的带蘖内涵,并指出“稀播或稀寄喷多效唑,长秧龄,提高秧田整地质量,提高秧田期的管理水平”是育成“特多蘖”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新株型 (NPT)水稻为供试材料 ,特青和汕优 63为对照 ,从分蘖动态与形态解剖特征对 NPT水稻分蘖特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NPT水稻具有分蘖力弱、分蘖期和有效分蘖期相对较长、低节位分蘖极少、平均有效穗少、成穗率高等特点 .分蘖原基解剖观察表明 ,NPT水稻各分蘖节均有腋芽原基发生 ,但高节位与低节位的芽原基发育存在差别 .低节位的芽原基绝大多数成为败育腋芽 ,有些低节位分蘖腋芽发育正常 ,但因其根原基发育不良或幼叶生长锥萎缩变形造成腋芽难以成蘖 .高节位的腋芽则发育良好 ,都能成蘖 .在试验中还观察到 NPT水稻顶芽发育良好 ,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相似文献   

7.
细胞分裂素对水稻分蘖芽生长及分蘖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细胞分裂素(CTK)和分蘖相关基因表达在调控水稻分蘖芽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探讨水稻分蘖芽生长的分子机理。【方法】以南粳44为材料,利用氮(N)和生长素(IAA)调控水稻分蘖芽萌发,分析OsTB1、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和CTK含量的变化。【结果】外源40 mg•L-1N增加了分蘖节和分蘖芽中CTK含量,抑制了分蘖芽中OsTB1、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促进了分蘖芽的萌发生长,外源喷施IAA则逆转了氮的作用。分蘖芽中OsTB1的表达受CTK调控,而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可能不受CTK调控。【结论】外界因素对分蘖芽生长的调控至少存在2条途径,一条是通过调控节和芽中CTK含量,进而调控芽中OsTB1等基因表达;另一条通过调控OsD3、OsD10和OsD27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条件下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数型品种分蘖力强,高肥栽培时单茎增多、叶面积增大、茎秆细弱、倒伏、结实率降低,不适于高产再高产的要求;2)高肥栽培时,分蘖力偏弱但有效分蘖期长,在较长分蘖期内逐渐产生分蘖的品种类型,可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矛盾,从而获得高产;3)具有矮秆、中等分蘖能力、有效分蘖期长、有效分蘖率高、叶长而直立的穗重型品种,可协调高肥栽培时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有望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9.
控蘖剂调控水稻分蘖发生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5种水稻控蘖剂为供试材料 ,研究结果表明 :5种控蘖剂均能有效抑制水稻分蘖发生 ,其中控蘖剂B抑蘖能力最强 ;施药时期影响控蘖剂的抑蘖效果 ,施药越早抑蘖效果越强 ;控蘖剂靶标蘖位与施药时叶龄关系密切 ,主茎 5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Ⅳ和V ,主茎 9叶期施药 ,受抑制蘖位主要为Ⅶ和Ⅷ ;无效分蘖期喷施控蘖剂能减少大田无效分蘖的发生 ,降低群体的高峰苗数 ,增加氮素吸收量 ,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茎蘖成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省近年来育成水稻新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分蘖特性与物质生产和分配及产量结构关系的结果,分蘖特性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与物质生产及分配的相关性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最高分蘖数和分蘖增长率与穗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最高分蘖数、分蘖增长率和分蘖减少率与产量均表现负相关,成穗率与穗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表现正相关。选育分蘖变化平稳,成穗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磷化氢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拟试验研究环境中高浓度磷化氢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水稻土中磷循环过程中磷化氢对水稻生长的初期环境生态效应。[结果]环境中磷化氢的存在导致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分别下降11.11%、19.71%;同时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减少94.35%,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少92.61%,丙二醛(MDA)含量最大增长29.11%。说明水稻种子在高浓度磷化氢影响下,发芽力及生长状况都受到了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为自然界中磷化氢对水稻种子萌发过程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开花期一些生理生化特性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探索水稻开花期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筛选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方法】利用抗旱性不同的10个水、旱稻品种,在干旱棚内通过开花期水分胁迫,研究了叶片抗坏血酸(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MDA)等物质的含量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开花期水分胁迫增加了叶片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关分析表明, 在水分胁迫与对照条件下Vc、游离氨基酸、MDA含量和SOD活性的相对值与品种的抗旱系数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结论】水、旱条件下Vc、游离氨基酸总量、MDA含量和SOD活性相对值可作为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利用此4项相对值与抗旱系数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预测品种开花期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两系超级杂交水稻(Oryza sativa L.)桂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通过田间研究比较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条件下水稻生长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方式有利于水稻植株分蘖中后期的分蘖生长,全生育期白根多、活力强,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极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叶片净光合速率高,并且持绿时间长,利于光合同化物的生产积累;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常规耕作,有效穗较常规耕作多27.6万/hm2,因而产量增加显著,增产约20.36%.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辽星1号和辽优5218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星1号以处理2(4∶3∶2∶1)的产量为最高,达到771.5 kg/667m2,比处理3(3∶5∶2)增产16.7%,辽优5218以处理3(3∶5∶2)的产量为最高,达到851.3 kg/667m2。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同时,粒肥的施用能够促进水稻的灌浆,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是采用苗床育秧和大田移栽的方式对陆稻"604"不同类型的带蘖秧和对照无蘖秧进行水栽比较试验和若干生理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陆稻"604"带蘖秧根系发达、吸肥力强、群体受光势态好,光合作用效率高,碳水化合物积累多,因此水栽后比对照无蘖秧增产,陆稻"604"带蘖秧水栽,有助于发挥-部分陆稻品种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抗稻瘿蚊水稻的形态结构、受害前后生理生化变化等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目前水稻抗稻瘿蚊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应加强茎秆、叶鞘等结构,内源激素含量和分布等方面研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粒重是水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粒重的增加对水稻产量的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揭示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变化和遗传规律,可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综述了灌浆生理特性与粒重的关系、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生化特性、激素对粒重的影响以及粒重的遗传特点,并且对粒重育种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特别是水稻生产的发展。水稻旱种是水稻生产中的一项重要节水技术,对于发展节水农业和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综述了旱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特点,从光合特性、物质生产与运转、根系活性、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激素和酶学机制以及土壤养分等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讨论了旱种水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婷  杨建昌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593-13595
综述了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激素、多胺、酶活性、光合特性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阐明其生理机制,并对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免耕强化栽培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以免耕抛秧栽培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免耕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和对照在分蘖高峰期的平均分蘖数分别为36.5和26.7个/株,相差36.7%;在成熟期的有效穗数分别为14.6和11.4个/株,相差28.07%.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免耕SRI的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高17.43%、13.63%和22.41%,叶片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21.37%、32.44%和9.92%,叶片丙二醛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0.42%、13.62%和9.47%。与免耕抛秧栽培相比,免耕SRI的有效穗数减少了8.93%,穗粒数增加了11.32%。[结论]免耕强化栽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