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产品——废物——再资源"的封闭循环式农业系统的经济模式,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力求在对农业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宁夏蔬菜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对于银川市西夏区这类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大力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生态蔬菜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蔬菜生产体系。西夏区具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天然资源和地缘优势,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是实现当地农业、旅游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健康食品市场需求与生态旅游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形成种植、养殖、生态、环保、旅游和能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安全、高效、优质的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产业体系,形成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丰富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机遇优势及科学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循环农业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程学方法,以节约能源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为目的,以生产全程清洁、废弃物资源利用、产品安全供给为方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产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采取多种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种植、养殖等循环经济,从而使农、林、牧各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高君辉  杨焱  唐利华 《食用菌》2010,32(2):40-41
<正>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子,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1]。  相似文献   

6.
项目组以晴隆县长田埂六组为试点,构建了"烟——草——畜——沼——烟"乡村循环经济新模式。该模式将种植与养殖连为一体,达到了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再生增值化的目的。本文就项目试验区循环经济链的构建实践,阐述了试验实施的技术路线及其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花卉》2017,(22)
正林下经济属于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它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转变,在促进生态和谐、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培育保护林木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真正的将保护生态的政策制约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成为了将林业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动力。1林下经济的内涵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它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8.
钟莉  黄莹  阙欣欣 《北方园艺》2015,(17):197-200
新时期循环经济理论为城市公园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公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园林行业的必然趋势。现以桂林园林植物园作为研究个案,基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视角,对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由此总结出桂林园林植物园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和以政府-植物园-企业-社会"四位一体"运行机制,试图探求城市公园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方法,促进自然与人、人与人和谐发展,以期对循环经济型的城市公园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青海互助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其林业资源却非常丰富。生态林业循环经济是一种从生态理念出发的经济模式,该模式能够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林业资源创造经济价值,推动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青海互助地区生态林业循环经济模式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保证。近年来,我国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无法规避地问题。例如,农业资源的过度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循环经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更有利于社会总体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产业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冀宏  赵黎明  汪虹 《食用菌》2007,29(2):1-3
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出发,解析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特征和内涵,指出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必然选择;通过对食用菌产业形成和食用菌生产特点的阐述,指出食用菌对农作物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功能决定了食用菌产业在大农业生态体系中资源循环利用的“枢纽”地位,明确了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独特作用。从提高认识和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两方面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世界上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世界上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生态果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果业未来的主要方向。针对果树生产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中国实情开展了果树生态栽培与循环体系的建立与链接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可行性,提出了以果树产业为龙头,以牧草(市场)为纽带,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将加工工程技术、废弃物资源利用纳入果树产业的循环系统的模式构建,分析了应用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循环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模式揉合了多数生态果树生产的经验,从符合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是追求果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和生态栽培技术集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南省灵宝市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循环果业”主题,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保护环境资源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走持续高效、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发展之路,形成了“果品生产—食用菌生产—有机肥加工—果品生产”和“果品生产—果品加工—畜牧养殖—果品生产”两大特色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河南省灵宝市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生态循环果业"主题,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保护环境资源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走持续高效、低碳节能、生态环保的发展之路,形成了"果品生产—食用菌生产—有机肥加工—果品生产"和"果品生产—果品加工—畜牧养殖—果品生产"两大特色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资源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然后论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最后分别从林业生产阶段、加快森林以及林产品的使用阶段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下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发展林下经济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挖掘了林下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发挥了林荫空间和水热条件等自然优势,是资源环境代价小、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生态产业,既符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客观要求,又顺应当前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时代潮流。近年来,光明食品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循环经济发展对中国建设瓜菜特色小镇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军 《中国瓜菜》2018,(4):39-42
美丽中国愿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各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瓜菜特色小镇的循环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尤其在顶层设计、硬件设施、软件技术、宣传教育、理念意识等方面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以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为例,参考新加坡成熟的循环经济发展经验,学习新加坡利用法律保障、部门管理、市场调节与教育巩固等四大手段打造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从细节着手巩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以期对中国建设瓜菜特色小镇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建刚 《食用菌》2014,(1):62-62
<正>福建三明市为实现食用菌产业繁荣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环境良好的现代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助推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践和引导食用菌生产向高科技、高效率方向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