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三明市甘薯安全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及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甘薯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确定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初日~秋季极端最低气温稳定通过9℃终日的日数(80%保证率)为甘薯安全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以此建立三维区划模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制作空间分布区划图,提出若干趋利避害措施。  相似文献   

2.
王春娟 《农学学报》2015,5(6):78-81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a/10 d 的幅度显著增加。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北省20个代表站点1961~2005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并分析历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及其变化趋势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45年来,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呈提前趋势但不显著,≥10℃界限温度终日变化不大;各站点≥10℃界限温度持续日数都表现出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除建始、郧西、英山、利川等边缘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从年代变化看,全省大部≥10℃界限温度初日为先提前后推迟至20世纪90年代后持续提前的趋势;≥10℃界限温度终日年代变化趋势与初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反;≥10℃界限温度初终日间隔日数,20世纪60~70年代都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80年代大部分减少,20世纪90年代缓慢变化,进入20世纪大幅增加;≥10℃界限温度活动积温随着年代呈波动性的上升趋势。可见湖北省近45年≥10℃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活动积温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可能对农业生产布局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地处东南沿海,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春多雨水,夏多台风,冬暖夏凉,霜雪少见,其气象条件决定甘薯可以在春、夏、秋三季种植,但最适宜种植季节为夏季。蕉城区甘薯常年种植面积3.3万亩,由于管理粗放,单产低、品质差,经济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为提高种薯效益,宁德市蕉城区从外地引进甘薯新品种普薯32,2018~2019年连续两年在虎贝镇黄家村建立了525亩的夏种甘薯示范片。通过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地区近50 a≥0 ℃积温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勒泰地区近50 a≥0℃界限温度内的积温及持续日数、初终日的时空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0℃界限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近50 a阿勒泰地区≥0℃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的倾向率分别以71.7℃·d/10a、2.8 d/10a、2.5 d/10a增加.吉木乃县和福海县≥0℃初日呈明显提前趋势外,其它县市均不明显.≥0℃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突变年份分别为1994年、1977年、1988年.各县市≥0℃积温和持续日数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增加120℃·d以上和6d以上,其中富蕴县积温增加最多为346℃·d,福海县持续日数延长最多为14 d.≥0℃积温及持续日数的周期震荡变化趋势表明,在未来≥0℃界限温度内积温和持续日数将呈持续升高和增加趋势.[结论]近50 a≥0℃界限温度内的积温及持续日数、终日均呈增加和延迟趋势,研究期内均发生突变,突变后较突变前增加幅度大,但≥0℃初日整体提前趋势不明显.≥0℃积温及持续日数存在周期震荡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2018年英吉沙县国家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依据应用气候学原理,分别对各站≥0、5、10、15、20℃的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及积温进行了统计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各界限温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英吉沙县≥0、5、10、15、2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144、127、151、208、116℃·d/10年,其中≥15℃的热量资源变幅最大;≥0℃初日平均提前1.5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0.3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4.0 d/10年;≥5℃初日平均提前3.0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2.3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8.8 d/10年;≥10℃初日平均提前3.1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2.6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5.7 d/10年;≥15℃初日平均提前6.8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1.9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5.2 d/10年;≥20℃初日平均提前3.5 d/10年,终日平均延后0.4 d/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1.8 d/10年;英吉沙县≥0、5、10、15、2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廷后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莉  何军  李莉  潘红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4-15146
分析热量资源趋势变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服务。结果表明,阜新地区热量资源增加趋势明显。≥0℃初日趋势提前12d,间隔日数趋势增加17d,积温趋势增加396℃;≥10℃初日趋势提前7d,终日趋势后推9d,间隔日数趋势增加15d,积温趋势增加350℃;终霜日期趋势提前10d,初霜日期趋势后推12d,无霜期趋势延长23d。热量资源的增加,一方面对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改变农业措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业经济收入十分有利;另一方面,使农业病虫越冬界限北移,虫源基数增加;热量增加也将导致土壤潜在蒸散增大,降水利用率减小,使农业生产环境恶化,旱地农业、灌溉农业受到威胁。可以说气候变暖热量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弊共存。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11个县的1991—2021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和2011—2021逐时气温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皮尔逊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大枣进入休眠期7.2℃的界限温度以及休眠期间需冷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行山山区中段气温稳定降至7.2℃终日平均日期为11月10日,最早为11月9日,最晚为11月11日,变化不明显。气温稳定升至7.2℃初日平均日期为3月18日,最早3月15日,最晚3月20日,趋势变化为每10年4.2 d,变化明显;气温稳定降至7.2℃持续日数多年平均日数是128.8 d,最少日数为125.1 d,最多日数为132.3 d,趋势变化为5.1 d/10 a,变化明显。气温稳定降至7.2℃终日中,曲阳、阜平一带开始时间最早;气温稳定升至7.2℃初日中,鹿泉、赞皇一带的开始时间最早。气温稳定降至7.2℃期间的持续日数中,鹿泉、元氏西部、赞皇一带的持续日数最少。曲阳持续日数变化趋势为每10 a减少4.0 d,全区域持续天数每10 a减少前后相差1.9 d;气温稳定低于7.2℃期间的需冷量在鹿泉、赞皇、临城一带存在低值区,需冷量由南向北依次递增;气温在0~7.2℃之间的需冷量在曲阳以及阜平北部存在低值区,需冷量由北向南依次递增。该研究可以对河北省太行山山区中段大枣自然休眠的起止日期、持续时长以及需冷量小时数有更清晰的掌握,为该区域不同品种枣树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农业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北京市山区和平原两大农业种植生态区的9个代表气象观测站,基于196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逐年山区和平原的≥0℃活动积温、≥10℃活动积温、≥10℃有效积温、稳定通过0、5、10、15和20℃的初、终日期及持续日数、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季节日较差平均值和年较差、初、终霜日期、无霜期日数和冬季负积温等热量资源指标的历史变化趋势特征,同时以突变理论中的Mann-Kendall方法检测分析热量资源指标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和平原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在1961~2008年呈上升趋势,平原上升趋势比山区明显,平原在1996年存在突变点;山区和平原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5、10℃的初日突变后比突变前提前了4~10d,终日山区和平原没有突变点,但也分别推迟了0~3d和1~10d,初终日持续日数也呈增加趋势,但平原多于山区,高温区域低于低温区域;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比山区增温速度快;年极端最高气温呈现不明显的上升趋势;除山区的夏季和秋季外,年较差和季平均气温日较差都呈现减小的趋势;初霜日期推迟,终霜日期提前,无霜期日数增加,山区比平原表现更为显著;平原区和山区冬季负积温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原高于山区。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背景下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辽阳市气象局1956—2010年≥10℃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活动积温资料,分析近55年辽阳市≥1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10℃初日呈弱提前趋势,≥10℃终日以1.75 d/10年的速率显著延后,≥10℃持续日数平均以2.57 d/10年的速率显著增多,≥10℃活动积温以58.4℃/10年的速率在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确定浮梁县双季稻种植的热量指标,利用浮梁县10-22℃积温,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回归方程求算出浮梁县10-22℃的积温变化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浮梁县双季稻分为适宜区、基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中浮梁北部山区热量条件不足,不宜种植双季稻。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通过对气候特点、气候优势、气象灾害以及农业生产结构关系的分析,以"尊重自然、趋利避害、持续发展、提高效益"为原则,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方案:粮食作物扩大优质水稻、玉米、甘薯的种植面积,压缩小麦、马铃薯的种植面积;经济作物扩大烤烟、蔬菜、榨菜的种植面积,压缩大豆、花生、油菜的种植面积;水果干果扩大龙眼、甜橙、红心柚、猕猴桃、核桃、板栗的种植规模,压缩葡萄、桃子、李子的种植规模;林业药材扩大速生丰产林、经济林、黄连、杜仲、红豆杉的种植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对提升农林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化县红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化县是湖南省红薯的主产区之一,目前安化县的红薯生产仍存在着种植规模小、缺乏优质专用品种、生产技术落后,深精加工薄弱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红薯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安化县红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要全面提升安化红薯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必须扩大红薯种植规模、促进红薯加工业的发展、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研究推广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和建市健全种苗繁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针对脱毒甘薯原原种特殊的生长环境,研究了氮肥、栽培密度2因素与脱毒甘薯原原种产量及生长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栽插鲁薯7号快繁试管苗6.75万株,施纯氮15kg,产量可达8692kg/hm2,最大叶面积到达时间较同品种未脱毒甘薯提前5~10d;针对脱毒甘薯营养生长期长,块根膨大期短的特点,提出了控制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栽插密度以提高甘薯单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通辽市红薯种植的气候资源,为推广红薯种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对通辽市11个国家气象站30年气候气候资料中的红薯种植关键因子光、温、水因子进行了统计,用Surfer软件分析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辽市光照资源丰富,能满足红薯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雨热同季,除特别干旱年景外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红薯生长需求水分;热量资源缺乏,无霜期短,北部地区不能满足红薯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6.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主栽品种耐霜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对霜冻的抗性。[方法]采用露地自然霜冻法,对宁夏西吉县14个马铃薯主栽品种进行耐霜冻性评价研究,霜冻损伤程度调查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晋薯7号、新大平、内薯7号表现为耐霜冻,其他品种均表现为中耐霜冻和霜冻敏感,未发现强耐霜冻性的品种;历年西吉县、固原市的最低气温日数资料表明,西吉县出现低温日数多于固原市。[结论]西吉县遭受霜冻的次数要远多于固原市,相应西吉县气温对马铃薯品种的耐霜冻性压力更大,生产中对品种耐霜冻性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7.
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静  曹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532-4535
[目的]对设施条件下微型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在保护地微型马铃薯幼苗上人工接种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结合逐日天气变化和保护地内逐小时温湿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保护地微型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高峰日的日温度变化在11.5~24.0℃之间,日最低相对湿度高于95%,日降雨累积时间至少8 h以上。[结论]设施条件下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呈跳跃式发展,气象条件合适时,病原菌会在1 d之内大量产孢和严重侵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广西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甘薯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甘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明确其区域分布、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及产量、加工规模、产品品牌、主要销售市场及渠道,阐述广西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结果】广西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甘薯主产区,2019年甘薯种植面积20.4万ha,总产量242.3万t;甘薯种植遍布全区,种植品种多且杂。种植季节以夏秋种为主,6—8月扦插种植,10—12月采收;桂东南地区全年均可种植甘薯,满足周年鲜薯供应。广西甘薯大约35%用于加工,加工产品以甘薯粉丝和薯干为主,还有少量的薯片和馅饼等休闲食品,60%以上用于鲜食。甘薯销售方式以客商收购为主,电商销售和自行销售为辅。广西在发展甘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生态和气候环境、产业基础及种植效益优势。甘薯是广西第三大粮食作物,2010—2019年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统计数据显示甘薯产业总体发展较平稳;但存在种植品种退化、缺乏健康种苗、种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深加工及品牌产品、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建议】加强功能型甘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规范无毒健康种苗生产,建立标准化的种植技术体系,建立甘薯产业联盟,打造品牌效应,完善甘薯优势区域布局,延长甘薯产业链,以促进广西甘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2CM-2型马铃薯播种机关键部件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栽植发展现状,设计了2CM-2型马铃薯播种机。重点阐述了2CM-2型马铃薯播种机的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确定了主要结构。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各方面性能指标符合马铃薯播种的农艺要求,为研究马铃薯播种机和同类机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灌阳县红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灌阳县种植的红薯品种,2008年引进6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白皮槟榔、结芋花、藕薯3个品种表现产量适中、商品薯率高、经济效益好、品质优良;红皮槟榔虽然产量偏低,但品质好,商品薯率在参试品种中最高,价格也比其他品种高0.1~0.5元/kg,这4个品种均适宜在灌阳县推广种植。鸡骨香具产量高、结薯集中、大薯比率高的特点,适宜加工果脯、粉丝等,可作为红薯产业深加工的储备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