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定县野生巴戟天资源短缺原因与林下种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永定县巴戟天种植现状调查,分析了野生巴戟天资源短缺的原因,提出了林下种植巴戟天的技术思路。示范基地建设投入产出分析表明:投资回收期为5.6年(建设期);年投资的利润率为26.8%,说明林下种植巴戟天项目辐射带动和抗风险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土壤养分、种植年限、种植方式(林下和非林下)等3个重要因子对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品质核心指标寡糖含量的影响,为我国“四大南药”之一的巴戟天种植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方法 在广东省德庆县巴戟天道地产区选择18个非林下种植点,采用随机多点采样法采集土样和不同生长年限巴戟天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和巴戟天肉质根寡糖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不同生长年限与巴戟天寡糖含量的关系;分别采集林下和非林下种植的巴戟天样品,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究林下和非林下种植方式巴戟天的品质差异。结果 土壤pH与巴戟天蔗糖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与寡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钾与1-蔗果三糖、耐斯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年生巴戟天的蔗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生长年限的巴戟天,4年生巴戟天的1-蔗果三糖含量显著高于2年生巴戟天。林下种植巴戟天的品质优于非林下种植。结论 提高土壤中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可以提高巴戟天品质,4年生巴戟天的药材品质最佳,林下种植有利于提高巴戟天品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郁闭度阔叶林下种植草珊瑚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不同郁闭度(0.5~0.8)的阔叶树林下种植草珊瑚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不同郁闭度的阔叶树林下,草珊瑚的高度与地径生长、地上部分产量差异显著,以郁闭度为0.5的阔叶树林下种植草珊瑚的保存率最高,分枝数、高度、地径、枝叶鲜质量最大,分别为11.5枝/丛、78.30 cm、0.65 cm、5 055 kg/hm~2。不同郁闭度的阔叶树林下种植草珊瑚的投资是相同的,而收益却不同。阔叶树林的郁闭度为0.5和0.6时,林下种植草珊瑚5 a可基本收回成本,种植7 a开始收益;阔叶树林的郁闭度为0.7时,林下种植草珊瑚7 a可收回成本;阔叶树林的郁闭度为0.8时,林下种植草珊瑚7 a还无法收回成本。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白沙县青松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不断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已取得初步成效。介绍了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相关对策。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种植,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2007年2月17日  相似文献   

5.
林下种植是林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普洱市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为实现林下种植提供了保障,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利因素。本文就其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为普洱市林下种植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林下种植中药材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普洱市掀起了林下养植和种植的高潮,滇重楼林下种植也逐步兴起。本文主要就普洱市近年来滇重楼林下种植示范基地进行深入考察,对其人工林下种植技术作了详细调查研究,系统整理出适合普洱推广使用的滇重楼林下种植技术,旨在为普洱市滇重楼林下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林下种植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林农及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增收的有效途径。分析了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确定林下种植模式、选择林下种植品种、扩大林下种植规模以及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林下种植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林农及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增收的有效途径。分析了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从确定林下种植模式、选择林下种植品种、扩大林下种植规模以及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青海省林下种植中药材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措施,以期为青海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滇黄精林下种植技术及效益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林下种植中药材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在对普洱市滇黄精林下种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滇黄精的植物学特征和生长习性,详细阐述滇黄精的林下种植管理技术和效益,以期为普洱市滇黄精林下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加快对滇黄精药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阐述了林下种植的特点与意义,介绍了林下种植的模式和适宜种类,提出了林下种植的发展思路,应加强宣传,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服务,培树典型。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总结林下白及种植模式,分析白及林下种植技术要点,为白及林下种植推广应用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白及的生长发育条件进行总结,将白及经济林木下种植和天然林木下种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了适合白及生长的土壤条件、遮荫度、水分、温度,分析了白及经济林木下和天然林木下种植的优缺点,提炼出了白及林下种植的技术要点。白及林下种植实现了白及和林木同时获得收益,创建了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21,(3)
林下种植中草药是北方提升林下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对北方干旱地区林下种植刺五加技术进行了概括,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草药是我国古人留给我国重要的药学宝藏,是将大自然的植物转化为人类治病神器。尽管西药不断引进和发展,但中草药因其药效好、激素少和副作用少仍被市场所需要,所以中草药的种植一直没有停止。林下种植中草药是一种新型的种植方式,采用林下种植中草药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土地资源,增加中草药的产量。本文通过研究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技术优势和原则,着重分析了黄芩、黄芪、甘草、杜仲、桔梗等部分中草药的林下种植,希望能够推动我国中草药林下种植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本文介绍了重楼的外观、功能和生活习性,尤其突出了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结合大水井乡丰富的天然林资源,以天然林种植和人工林种植为对比,简要分析了两种模式下重楼种植的优缺点。通过总结重楼林下种植现有模式,分析重楼林下种植的技术原理,以期固化林下种植技术,为重楼的生态种植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和充足的林地资源,是发展中药材林下种植的理想场所。建议政府部门加大中药材林下种植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特色珍贵药材种植的研发投入,以科技为支撑,种植大户、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为技术推广示范的主体,引导攀枝花地区中药材林下种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近10余年来的产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近2~3年内。巴戟天的全国社会需求量估计在2800t以上。年生产量为2800~3000t,供需已基本平衡。巴戟天的主产区广东省,特别是肇庆地区的高要、德庆两地产量最多。但近年来,当地政府为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已限制药农在坡地上种植。目前,坡地上种植的已只挖不种了,估计5~6年后.这一地区巴戟天的产量会有所减少,如无新的发展地区补上,全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海南有发展巴戟天的良好自然环境条件,可考虑作为一新的发展区。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长年份巴戟天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生长年份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其组分及含量。[结果]15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46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89.98% 10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9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70.01% 6~8年生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4种,已鉴定化学成分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63.23%。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酸类、醛类、醇类和烯烃类等。其中,有机酸类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5.28%,十六酸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5.75%。[结论]从巴戟天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的物质随生长年份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十六酸、油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与巴戟天的生长年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巴戟天为中草药,是双子叶植物茜草科,别名鸡肠风,鸡眼藤,兔仔肠,三鱼藤,糖藤。属于藤状灌木,味辛,甘,性微温。有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等功效。巴戟天分布在我国南方,有养殖的也有野生的。目前,巴戟天的人工种植技术发展还不健全。基于此,总结国内巴戟天种植技术,根据各地实际种植情况,逐步提高巴戟天产量和质量,为巴戟天种植提供科学合理的种植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宁夏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宁夏林下种植中药材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林下种植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