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现阶段,叶菜收获机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我国叶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叶菜生产的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叶菜作业中人们的能量耗费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当减轻作业人员的能耗,文章着重研究我国叶菜收获机械的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欧洲水培叶菜机械规模化生产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培叶菜规模化生产,介绍了欧洲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装备系统与技术。首先,说明水培技术高效循环生产、避免土壤环境污染的优势,论述了水培叶菜的主要作业流程。基于水培叶菜作业流程,通过实物图片介绍了欧洲水培叶菜生产中基质处理、精量播种、种苗移植、叶菜收获和生产资材自动输送等环节装备和技术。对比国内水培蔬菜的生产模式与具体国情,提出了研学欧洲先进的生产作业装备技术和物流化生产作业思想理念,结合我国水培蔬菜生产模式,优化完善叶菜丸粒化精量播种技术,开发研制叶菜种苗移植设备,针对不同水培叶菜生产企业及生产方式,量身定制开发设计物流化生产输送系统,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生产劳动力的目的,有效提高我国水培蔬菜生产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正针对目前没有适宜日光温室进行叶菜移栽生产的机械可以选用的实际问题,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叶菜团队在京郊首次开展了手持式叶菜移栽器的作业试验。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手持式移栽器不仅解决了人工移栽中的蹲式作业问题,生产效率也高于人工作业,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北京市叶菜移栽主要采用人工移栽方式,存在作业季节人工难觅、移栽作业需蹲行并  相似文献   

4.
针对夏季高温对日光温室叶菜生长的影响,分别对土壤+遮阳网、基质+遮阳网、基质+遮阳网+湿帘3种越夏种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分析其对温室温湿度、叶菜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室外白天(早8:00~15:30)平均温度为32.5 ℃时,土壤+遮阳网、基质+遮阳网种植模式室内白天平均温度分别比基质+遮阳网+湿帘种植模式温度高7.1 ℃、6.4 ℃。同时,室内白天平均相对湿度,基质+遮阳网比土壤+遮阳网种植模式低,基质+遮阳网+湿帘种植模式平均相对湿度最高。结合产量及效益可知,京研快菜、京水菜在基质+遮阳网+湿帘模式下产量最高,春油1号在基质+遮阳网模式下种植产量最高,3种叶菜在基质+遮阳网+湿帘种植方式下种植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提升叶菜产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保证土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叶菜供应产业链。该文在叶菜生产精量化装备智能物联监控技术的基础上,确定面向消费者与面向专业人员的溯源信息。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叶菜生产监测溯源系统,实现从种子处理、播种、收获、包装到销售的全程溯源追踪。   相似文献   

6.
郑珍 《福建农机》2021,(2):27-29
依据叶用甘薯叶菜几何形态、物理特点和农艺要求,探讨在收获装备中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技术:合拢扶立、夹持输送及切割等,设计一种叶用甘薯叶菜收获机械.该机能自动有序收获甘薯叶菜,且切割平整,符合农艺要求,适用性好,提高了叶菜收获效率.  相似文献   

7.
蔬菜加工机械包括茎、叶、根切除机、清洗机、洁净机、分选机、打捆机、打包机等,在此仅对清洗机和分选机进行叙述。 1.清洗机 清洗机是用水清洗根菜和叶菜根部的机械。有连续清洗的连续式和分次分批清洗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2月26日,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果蔬茶创新团队研制的轻简型叶菜无序收获机、自走式叶菜无序收获机和手扶式叶菜有序收获机在江苏省昆山市蔬菜基地集中亮相。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果蔬茶创新团队根据典型叶类蔬菜(鸡毛菜)的种植和生长情况,创新研究高效低损切割技术、柔性喂入技术、机电液耦合技术以及有序输送技术,分别研制基于机电液控  相似文献   

9.
真空预冷是通过抽真空、降低冷却介质的压力和相对湿度,促使叶菜表面游离水分快速汽化而迅速降低蔬菜温度的一种预冷方法,菜心、芥兰等叶菜较适合采用这种预冷方式。在预冷过程中需要对预冷室内蔬菜各部分的温度和室内压力进行测定,找出在真空预冷状态下叶菜温度下降和压力、时间的关系,以及叶菜各部位的温度差异,为指导保鲜生产提供依据。 为进行深入的试验研究,测试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叶菜收获机智能化控制性能、降低劳动强度,设计了一套电动叶菜收获机自动对行控制系统.通过建立电动叶菜收获机转向机构数学模型和设计对行探测机构,采用PID和模糊控制技术建立了自动对行系统控制策略,并进行了仿真试验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叶菜行发生偏移时,系统能及时调整行走轨迹,实现自动对行功能,提高了电动叶菜收获...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叶蔬菜生产过程中,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耕整地、播种、移栽、灌溉及运输等环节的机械化。收获机械化已成为影响叶菜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是叶类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提高叶类蔬菜的收获机械化水平势在必行。首先,概述了我国叶菜收获机的研制现状,阐述了当前叶菜收获机的主要设计技术,包括动力设计、行走装置设计、切割装置设计、输送装置设计及收集装置设计等。同时,总结了我国叶菜类蔬菜收获机的组成类型、特点和应用,并提出了叶菜收获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型电动叶菜收获机工作部件速度固定导致的收获机适应性差、能耗大、收获损失率较高及割茬高度调整不便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叶菜收获机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核心,采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编码器进行高度、速度检测,利用直流电机驱动模块、电液缸等实现收获机工作部件的速度和高度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根据设定的叶菜留茬高度自动调节叶菜收获机的割刀高度,并能根据收获机行进速度自动调整割刀切割速度、拨苗速度及传送带输送速度,叶菜留茬高度平均误差≤3.33%,叶菜收获损失率≤5.10%,提高了叶菜收获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我国叶菜收获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及实现节能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球叶菜收获机械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日益短缺,我国的蔬菜生产逐渐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在分析结球类蔬菜生长特性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甘蓝、大白菜等结球叶菜收获的关键技术和典型设备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比较,剖析了结球叶菜收获机械化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解决当前结球类叶菜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问题和相关建议,为今后结球叶菜机械化收获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种植中的应用,棉花种植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也对生产过程中的化学调控、病虫害控制、脱落叶剂喷施等作业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先进适用的植保机械投入到棉花生产中。  相似文献   

15.
水培叶菜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周转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设施栽培中的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大。本文分析了水培叶菜生产的特点和自动化生产的需求,通过对国外自动化生产系统的研究,为我国水培叶菜自动化生产提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全世界甜菜种植面积约620万hm2。甜菜在我国的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使我国甜菜生产能够逐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加强对甜菜生产机械化的研究非常重要。1甜菜生产机械的研究进展1.1整地、播种机械发达国家甜菜整地一般是在翻后的地块上采用  相似文献   

17.
<正>西安市设施蔬菜面积27万亩,产量115万吨,其中设施绿叶菜面积达13.3万亩,产量50万吨,分别占设施蔬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9%和43%。在叶菜生产各环节中,收获环节作业量超过叶菜生产全部劳动作业量的40%。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收获质量不稳定,难以适应叶菜规模化生产。因此,西安市于2021年创建绿叶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绿叶菜生产新机具,开展绿叶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研究适合当地的绿叶菜机械化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由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果蔬茶创新团队最新研制的轻简型叶菜无序收获机、自走式叶菜无序收获机和手扶式叶菜有序收获机正式亮相。其中,叶菜有序收获技术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满足了市场需要,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赞许与关注。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关乎农民"钱袋子"和城镇居民"菜篮子"。据统  相似文献   

19.
<正>杭州满山红蔬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基地总面积33.6hm~2,其中水稻13.3 hm~2、蔬菜20hm~2。种植的蔬菜以青菜和毛毛菜为主,已建设GP832单体大棚18.67hm2,GLP-8430连栋大棚0.35 hm~2,年均生产叶菜3 800 t左右,2018年总产值572万元。受劳动力短缺影响,合作社自2013年以来积极购置农机设备,目前已拥有各类蔬菜生产机械11台/套,包括播种流水线1套、移栽机1台、拖拉机4台、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叶菜生产作业环节机械化程度低,国内外针对蔬菜苗由穴盘向栽培槽内移植的自动移植机尚未有研究。本文对叶菜种苗移植机器人进行开发,实现了将叶菜种苗由穴盘向栽培槽自动移植,在保证95%移植作业成功率条件下,移植生产率可达1 500株/h,约为人工移植作业的2倍以上,显著提高了叶菜种苗移栽作业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