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12个晚粳稻新品种进行机械化插秧单晚栽培筛选试验,并用灰色评判法对11项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丙08-503、秀水114灰色综评值G〉0.85,为1级品种;丙08-519、丙08-077、丙07-075的灰色综评值0.8≤G≤0.85,为2级品种;嘉乐优2号等7个品种的灰色综评值G〈0.8,为3级品种。中熟晚粳秀水114、短生育期晚粳丙08-503为适宜应用机械化插秧技术栽培的当地晚稻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2.
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机插秧培育技术、单季晚稻机插技术和大田栽培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关键环节,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插秧机设置的种植密度规格,通过株距和取秧量的调节,寻求既能降低用种量,又能促进稻苗群体合理发展、提高水稻单产的机械化插秧密植方式,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特设置本试验。  相似文献   

4.
浙北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从育秧技术、大田耕整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对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进行了总结,旨在加快推进浙北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学林  平永林 《农技服务》2010,27(6):691-691
从机插秧培育要点、单季晚稻机插要点和大田栽培技术要点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中的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适宜前作为四季豆的单季晚稻品种,笔者于2008年对几个单季晚稻当家品种进行了适应性高产攻关,结果表明,适宜该种植模式的单季晚稻品种为“Ⅱ优0293”、“Ⅱ优明86”等迟熟品种。  相似文献   

7.
单季晚稻不同品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甬优17的产量最高,为109 944.09 kg/hm2,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甬优12、浙优18的产量也较高,分别为10 971.72、10 511.54 kg/hm2,适合在原粳稻的种植区域推广;甬优1512成熟期早,为10月10日,对后作油菜的播种十分有利,因此,也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5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南平市延平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晚稻新品种。结果初步筛选出Ⅱ优516、川香优2号、闽丰优3301、Y两优1号、Ⅱ优131可作为高产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推广种植晚稻优质新品种,2018年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开展了单季晚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水稻品种中,"秀水14"产量最高,稻米煮熟后较软糯,适合在柯桥区作常规单季晚稻的优质高产品种进行推广种植;在杂交水稻品种中,"甬优1540"产量最高,且易种好管,米质优,适合在柯桥区作优质高产当家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适宜机插秧栽培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水稻品种冈优725、新优3号、金优431、金优207和Ⅱ优838为试材,考察了机插秧栽培的水稻生育期、秧苗素质、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指标,筛选出适宜贵州省都匀市种植的机插秧水稻品种。结果表明:都匀市稻油二熟区较适宜的机插秧水稻品种为Ⅱ优838、金优431和冈优725。  相似文献   

11.
选取常规早籼稻、早熟籼型杂交稻和中熟籼型杂交稻代表品种4个,通过对参试品种实际产量、生育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水平等指标分析,筛选出沿江地区适宜机插再生稻品种,探究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水平,为该生态区再生稻规模化示范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组143、株两优120、陵两优7713和丰两优香1号均适宜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其中丰两优香1号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和积温生产效率最高,丰两优香1号两季产量分别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显著增产12.82%、19.90%和31.56%,但不同品种再生稻库源关系及稻米品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刘伟明  徐坚 《现代农业科学》2008,15(2):10-11,18
选择了移栽密度、追肥尿素用量及其在各处理用量下,追肥尿素在分蘖肥和保花肥上的分配比例等3个试验因子,采用单形格子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建立了3个供试因子对于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经对模型的解析,并结合生产实际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协优5968的移栽密度为0.9万丛/667m^2左右,追肥尿素用量26kg/667m^2左右,其中移栽后10d以60%左右的用量作分蘖肥,在主茎倒2叶露尖时,以40%左右的用量作保花肥施用。  相似文献   

13.
亚华优451是用三系不育系华297A与华恢451配组育成的一季杂交晚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亚华优45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发展双季稻种植,能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稻谷增产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然而,受农业劳动力、劳动成本、种植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湖北省双季稻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因此,通过多年的生产试验与示范,总结了适合湖北省双季稻的机械插秧技术,以期为湖北省双季稻发展提供建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晚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及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秧龄以17 d为最适宜,产量分别为577.3和541.7 kg/667m2。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机插栽培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适宜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筛选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适宜贵州稻区机插的优质籼稻品种,建立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品种的评价关键指标体系,以近年选育的34个优质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进行机插试验,对各品种的秧苗素质以及机插条件下水稻分蘖生长、干物质积累、抗倒伏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条件下34个优质籼稻的产量变幅为6.1~10.5 t·hm-2,结合两步聚类算法,以产量为依据将参试品种划分为适宜机插和不适宜机插两类。适宜机插优质籼稻类型主要表现为产量均高于8.25 t·hm-2,其成苗率高、秧苗均匀性好、幼苗健壮;分蘖早生快发,易形成充足的有效穗数;植株能获得较高的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并重新分配到籽粒;茎秆粗壮,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强,倒伏指数小。综合来看,F优498、晶两优534和蓉18优2348等15个优质籼稻品种适宜贵州地区机插,且适宜机插优质籼稻关键评价指标为:成苗率>85%,秧苗均匀性>1.5苗·cm-2;倒伏指数<150%,基部3个节间平均抗折力>1 500 g;产量>8.25 t·hm-2,有效穗数225×104~300×104 hm-2,每穗粒数>140粒,结实率>7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15 t·hm-2,收获指数>0.45。研究为机插专用优质籼稻品种选育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三江2号是2008年黑龙江省新审定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本试验目的在于找出适宜该品种的合理密度,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使其在生产应用中获得效益最大化.水稻的栽培密度一直是栽培学家用于调节群体结构、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单位面积上的稻谷产量,协调水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2008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农业科学科研所开展了三江2号适宜插秧群体的试验研究,为本地区寻求适宜的插秧群体密度,以期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江西省修水县一季晚稻的免耕抛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推广水稻机插秧要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选好机型规范操作,育好秧苗加强管理等方面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