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59年夏季一个上午,庐山京剧团的几位姑娘嘻嘻哈哈地经庐山剧院门口,发现排队买票的一中年男子挺面熟,哦,原来是总理的秘书。姑娘们问:不是给总理、邓大姐和你们发了票吗?秘书笑笑说,总理和邓大姐把票都送给了服务员,他们看戏看电影从来就是自己掏钱。姑娘们又说:那我们帮你到里面去买。秘书连忙摆手说:这不好,不好!大家都在排队嘛。姑娘们边议论:总理这人真是没话说,连秘书都这么老实,守规矩。庐山人民是幸运的,周总理1937年两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解放后又三上庐山参加中央会议.庐山人民能从切身体会中感知总理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1993年12月的一天,桂林地委领导找李开生同志谈话,说组织上打算调他到地区林业局任局长,叫他考虑一下。谈话结束,当时任杜林地委组织部副部长的李开生思绪万千:自己是学哲学的,多年来从事党务组织工作,对林学从没研究过,要去林业局当第一把手,自己能挑得起吗?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党和人民培养教育自己多年,应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回了家,他把这事告诉爱人秦春英,春英笑着对他说:“在组织部工作不是很好吗?为什么突然想去林业局?”一些好友也劝他说:林业局有什么搞法,离开办公室就去爬山。李开生认真回答说:“我虽在农村长…  相似文献   

3.
庐山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庐山的印象,最初来自于中学课本中“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来自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神秘;再后来,上世纪风靡大江南北的电影《庐山恋》中若隐若现的云山雾霭、曲径通幽的林阴小道、久负盛名的东林古寺、曼妙婀娜的如琴西湖,更是让我向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数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孕育了庐山无比丰厚的内涵,使它不仅风光秀丽,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也使得我对“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庐山充满了美好的懂憬,期待有一天能和庐山有个“亲密接触”,切身感受一下那向往已久、美轮美奂、令人陶醉的立体天然山水画。  相似文献   

4.
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游南岸、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大山、大河、大湖浑然一体,使庐山富有独特的风貌。庐山风景区面积 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 500平方千米。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还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白鹿洞书院创建于公元 940年,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庐山的东林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庐山也是我国南方的…  相似文献   

5.
正曾有朋友送过一张很大的旅行地图给我,上面已被我标记了很多地方,都是我旅行的足迹。可是这些年,在心里念过千遍万遍的大草原却一直没去过。我想去呼伦湖畔,在夕阳下看湖水边安宁的草原;想去坝上,看看漫山遍野开着金莲花的"京北第一草原",采一束金莲花伴我归途;也想去贡戈尔草原,看骏马奔腾,听牧歌悠扬。碧绿的草原美得让人心疼,去草原的念想  相似文献   

6.
正初见2015年1月18日,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靴隼雕。近到什么程度呢?最近时它在我怀里,相顾无言,一个呆滞,一个无奈。一开始,我完全没有认出它到底是个什么物种。我以前并非没见过靴隼雕。彼时我在山上,仰躺在草丛间,拿着望远镜,啃着干粮。并不是什么严谨的种群调查,只是我想它们了,想去看看它们。而它们在天上——各种鵟、蜂鹰、苍鹰在盘旋。靴隼  相似文献   

7.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赞语,是甲天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例。桂森至阳朔,山环水绕,千姿百态,犹如人间仙境。她,集天下山水精华之大成,囊全球鬼斧神工之绝艺;她,“情一样深,梦一样美”,令所有投入其怀抱的人倾倒、迷醉。如果你乘一叶小舟,漫游于漓江之上,你能不佩服古人创造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赞美诗吗?庐山奇秀甲天下:庐山,是我国10大名山之一,古人素有“匡庐奇秀四天下”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其他名山就一定在她之下。祖国名山各有千秋。庐山临江濒湖,交通便利,历来游人最多,对她的了解也最…  相似文献   

8.
闲说家风     
潘春华 《河北林业》2014,(11):36-37
不久前,看了央视推出的一档"家风是什么?"的社会调查栏目,听到:"家风"就是"叫我们不惹事、不打人","要孝顺父母、扶贫济困、厚道做人","教我们做人诚实守信、弘扬传递正能量"等观众的回答,不由得让人感动,也让我对"家风"问题作一番认真思考。什么叫"家风"?我翻阅了《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查到相关词条,再到网上去百度,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从字面来理解,我想"家风"与"家规"、"家教"、  相似文献   

9.
1989年9月13日晚上,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的杰弗里先生邀请我们夫妇去参加一个电影晚会,电影内容是他们自己拍摄的中国动物。我想外国人当时在中国的野外活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请中国人看外国人拍的中国动物,这不是有点“斑门弄斧”吗?当然我也想去看看。  相似文献   

10.
二月庐山     
癸未年二月初一日,我们到庐山。庐山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它的云雾、它的山色、它的泉石、它的幽林、它的花草,千姿百态,动人情愫,再加上它沾染了陶潜、李白、白居易、朱熹……一大串文化名人的韵致,汇聚了国共两党政治舞台上壮观风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使它位列人类自然、文化两大遗产仙班,吸引了无数游人。特别是它以夏季的凉爽来包容人们无尽的向往和热情,那时岭前坡后摩肩接踵,人满为患,别呈一道风景。冬末春初上庐山,算不得奇想,也可说是别出心裁。同行的江西吴君这样评价我们此次庐山之行。他说,连我也是多年的第一次。我们到庐山上…  相似文献   

11.
茶余饭后     
捷径摔跤手摔遍了整个城市,没有遇到什么对手。后来这个城市里来了一个远方客人,点名要和他较量。此人是另一个城市里的高手,有过十分辉煌的战绩。两个人摔了整整一天,结果还是没有分出胜负。到了第二天,两人约定,半年之后再一决雌雄。摔跤手回去以后问自己的师父:“我和他决斗时为什么总找不到对方的破绽?如果找不到他的破绽是不是就证明我肯定要输掉以后的比赛?”师父想了想,没有说话,用手在地上画一道线,说:“在不擦掉它的前提下,你如何让这条线变短?”摔跤手寻思了半天,也没想出答案。只见师父在这条线旁又画了一条更长…  相似文献   

12.
牧野苍茫,我凝神远望,一座山峰直入云霄,山脚呈现出动人的绿色,越向上,绿色越淡,直至消失,到了顶峰,完全都变成了白色。薇依祖母望着那山峰说道:“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山,野生动物最美的故乡。”“山上有一具已经风干了不知多少年月的豹子,那头豹子去那样高寒的地方去做什么或者说去寻找什么,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我想起了那个久远动人的传说。“是啊,它去那高寒处做什么呢?”薇依祖母也轻轻地叹喟着。“也许,它是去寻找一个什么问题的答案,但答案还没有找到,它就已经冻僵了。”“从生物学上说,它是3400万年前的始祖猫…  相似文献   

13.
正寄给我一朵流云吧,我想去寻找一份诗意;寄给我一缕浅风吧,我想去寻找一份心静;寄给我一丝细雨吧,我想去寻找一股凉爽;寄给我几株芭蕉吧,种于庭院,植于窗前,闲时泡一杯淡茶,便是只听雨打芭蕉声亦是十分美好的一件事。你听,那声音时急时缓,时高时低,如玉珠落在瓷盘,如鼓槌落在花  相似文献   

14.
笑林     
《林业与生态》2013,(12):45-45
填空题 语文考试有道填空题,问李清照是什么派的词人,我不知道,就写了个武当派,卷子发下来后老师说有个同学的答案必须得请他家长来看看!我想我完蛋了,结果是同桌被请家长了,因为他的答案是"蛋黄派"。奔四这天妈妈抱着三岁半的儿子上街玩,碰到了一个以前的同事。  相似文献   

15.
“你在什么地方见松萝?” 当知道松箩是一种人然的空气质量监测器后,遇到常跑野外的驯友,我会问这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得到的答案,集中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北部的横断山脉。据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陕阳、甘肃、新疆、浙江、福建、台湾、海南等地生境比较好、人为干扰少的森林中,也有松萝的分布,但可能因为分布比较分散而且规模不大,我得到的反馈还小多。  相似文献   

16.
庐山雾凇     
冬季来庐山旅游,倘若能遇上有云雾的天气,就能亲眼目睹庐山雾凇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了.云雾是庐山的一大特色,这与它独特地理环境有关.庐山巍峨耸立于鄱阳湖平原上,北面是长江.庐山接受着四面八方来的湿润空气,空气湿度大,云雾也就成为庐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秋到长白山     
徐治平 《广西林业》2014,(11):47-48
探访长白山那天,恰好是2014年秋分时节。长白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我是在游历了五岳、黄山、庐山、峨眉山、岷山、天山等中国名山之后才登临长白山的,因而有了“终极朝圣”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一年前看了杨义龙先生的《不能告别的城邦——巍山》一文后,一直就很想去巍山。从此,巍山成了我心目中一片神圣的净土,寄托着我记忆中美丽的天空,隐藏着一个迷,憧憬着一个梦,给予我的是诱惑,是陶醉,是向往。  相似文献   

19.
“记者同志,请你到新楼村走一走吧。”来到田阳县的当晚,县委黄书记就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新楼到底有什么新奇的东西?我倒是想去看一看了。 第二天中午,我和县人大袁副主任、县有线电视台小罗一道,向新楼进发了。小车载着我们沿着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6日夜.我与同事正在值班.110电话骤然响起,我接起电话.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急促传来:“110吗?你们快来呀.有人要杀我!”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准要系你?”电话中没有回答.却能听到吵闹喊叫的声音和物品摔落的声音。我再问,仍是没有回答……突然.电话中传来那个女人的声音:“我是原林的,我丈夫要杀我……”我追问:你叫什么名字?住在什么地方?”电话中又没有了回答.但仍能清晰地听到喊叫吵闹的声音。“杀人?难道又是一起杀人案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