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选取加热温度分别为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分钟,用三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其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不饱和脂肪酸总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时,不仅影响产量,同时收获的病麦粒含有赤霉病菌产生的多种毒素,一类是致呕作用的致呕毒素,另一类是对动物生殖器官有明显副作用的赤霉素烯酮毒素,人或动物食用后轻者出现恶心、胸闷、呕吐、头晕等症状,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要抓住麦田赤霉病发生防治的关键时期,科学除治,确保防效。  相似文献   

3.
高玉尧 《农家顾问》2014,(11):31-31
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选取加热温度分别为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分钟,用三氟化硼一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 蕈是医学上的称谓,蕈在人们的俗称中是蘑菇。蘑菇分布甚广,种类很多,不论鲜蘑菇还是干蘑菇,都很受人们喜爱。它营养丰富,肉质细嫩,美味可口,除具有食用价值外,有些还有药用价值,对防止衰老、抵抗疾病有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有可以食用的蘑菇360多种,毒蘑菇100余种,而经常引起中毒的有毒野生蘑菇有20多种,如毒红菇、浦蝇蕈、马鞍蕈、虎斑菇、毒粉褶蕈、斑褶菇、毒蕈、瓢蕈、鹿花蕈、绿帽蕈、白毒伞菇等。不同的有毒野生蘑菇所含的毒素各不相同,有的含一种毒素,有的含多种毒素。主要有毒肽、毒伞肽、红蕈溶  相似文献   

5.
食品毒素广泛存在,食用不当就会导致人体中毒。总结了10余类植物性食品毒素的种类、分布和去毒的方法,以期向读者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为植物性食品的食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业》2009,(9):39-39
近年来,凡对健康不利的东西,似乎都能跟“毒”沾上点边。在中医中。确实有关于“毒”的说法。不仅这些毒素来自于外源性的有害物质,身体本身代谢产生的废弃物,也是“毒”的一种。人体毒素如果积聚过度,就会得病。  相似文献   

7.
伍新龄  王凤玲  关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22-9524,9656
[目的]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不同加热温度(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 min,用三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其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加热到300 ℃后,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38.04%、27.07%、23.87%、67.49%减少到33.76%、24.26%、19.16%、55.50%,变化率分别为11.26%、10.40%、19.70%、17.78%.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大豆油比较不稳定.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41.65%、60.67%、63.28%、9.27%减少到23.92%、37.17%、37.13%、0(未检出),变化率分别为42.57%、38.73%、41.33%、100%.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4种食用植物油的变化率均较大,其中橄榄油最不稳定.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分别降低22.14%、24.72%、30.63%、18.67%.[结论]研究可为指导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以及烹饪过程,避免或减少不良脂肪酸的生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一种毒素,食入该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动物中毒,重者可致死。20世纪30年代国外从引起人中毒的椰子发酵食品样品中提取出该毒素,并对其理化性质和致毒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来BA又作为研究抗肿瘤疾病和细胞凋亡的一种工具试剂来使用。我国20世纪70年代从酵米面的毒样品中分离出一种称为"酵米面黄杆菌"食物中毒菌,其产生的外毒素-酵米面黄杆菌毒素A(简称黄杆菌毒素A)现在已经证明就是米酵菌酸。本文总结了当前米酵菌酸的研究新进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利用我国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数据,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长期及短期影响因素,探讨各影响因素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981-2012年城镇和农村居民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分别由4.8 kg和1.9 kg增长到9.1 kg和6.9 kg,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与人均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中,人均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量的短期影响程度最大,且农村居民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城镇居民;食用植物油价格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健康信息还未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产生负向影响;消费习惯对城乡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均产生正向影响,但城镇居民的消费惯性大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对食用植物油人均消费短期变动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节力度较强;从长期来看,促进农村食用植物油消费市场发展必须依靠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周婕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4):1132-1138
【目的】研究国际与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非对称性传导关系,为合理应对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风险,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07—2020年度食用植物油月度价格数据,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考察国际与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非对称性传导关系。【结果】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国际与国内价格具有非对称协整关系,在长期国际花生油价格变动的9.7%、大豆油价格变动的33.0%会传导至国内,而短期内菜籽油和大豆油的国际价格会迅速传导至国内;当国际花生油和菜籽油价格下跌时,国内花生油和菜籽油价格每月分别纠正17.8%、22.4%的偏差,而当菜籽油和大豆油价格上涨时,国内菜籽油和大豆油价格每月分别纠正12.0%、10.6%的偏差;食用植物油价格传导具有非对称性,国际市场价格下降或上升时,国内不同食用植物油价格调整偏差的时间差异很大。【建议】为应对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的风险,政府应降低食用植物油进口集中度,适当分散和开拓进口来源;建立完善的食用植物油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培育食用植物油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玉米弯孢菌产毒能力与培养条件、环境因子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以CL-1、CL-2、CL-7、CL-13菌株培养液对叶片的破坏能力最强;该病原菌在Fries培养基中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培养基中以蔗糖为碳源、以KNO3为氮源较适合毒素的产生;在25 ℃条件下培养20~25 d产毒能力较强;光照对毒素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培养方式对毒素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振荡培养有利于毒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基于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产品介电特性的测试原理和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机制,以食用植物油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流体类农产品介电特性测试方法,自制了平行平板三电极结构的谐振替代测试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在一定的频率和温度范围内,探讨了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频率和温度与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参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产生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化学结构相似,致毒基团大致相同。黄曲霉毒素中,尤以黄曲霉毒素B1为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一类。基于此,对黄曲霉毒素B1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黄曲霉毒素B1的研究新进展,希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除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是最容易遭受黄曲霉菌感染的农作物之一,因此影响花生油品质的主要因素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产生毒杆菌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一类致肝癌毒素,毒性很强,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强的致癌作用。目前已经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  相似文献   

15.
一、花生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在田间管理、收获、晾晒、贮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常遭受黄曲霉菌的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质,其致毒能力比砒霜强60倍,对人畜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6.
瓜类枯萎病菌粗毒素的致萎作用及其钝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对瓜类枯萎病菌进行了产毒培养基的筛选,测定不同枯萎病菌菌株产毒能力,以及12种化合物对甜瓜枯萎病菌毒素的钝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改良的理查培养液最适于枯萎病菌的生长,其粗毒素对幼苗的致萎作用最强,并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规律性变化;不同枯萎病菌菌株粗毒素对甜瓜幼苗的致萎作用差异显著;KMnO4、ZnSO4、VB6、VB1、CuSO4、CaSO4和MnSO4等均可不同程度地钝化甜瓜枯萎病菌毒素使其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从发霉的玉米中分离鉴定产生伏马毒素B1(Fumonisin B1,FB1)和伏马毒素B2(Fumonisin B2,FB2)的真菌菌株并对其产毒条件(培养基、温度、时间、水分含量)进行考察,揭示伏马毒素的发生规律将发霉玉米的提取液接种至PDA培养基,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获得产毒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分别进行真菌形态学和种属鉴定;将产毒菌株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并选择不同条件(温度、时间、水分含量)培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不同培养条件下各种培养基中FB1、FB2进行定量检测。BLAST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DNA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登录号为KC709665.1、KR020684.1和KR052812.1的拟轮生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序列同源性均为100%,证明分离得到的产毒菌株为F.verticillioides。接种试验表明,F.verticillioides的最佳产毒条件为玉米培养基,40%水分含量,28℃黑暗条件下培养28 d,FB1、FB2产量分别达到821.08 mg/kg、339.50 mg/kg。本研究玉米中伏马毒素产毒菌株主要为F.verticillioides,且伏马毒素的产生与培养基、温度、时间和水分含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羊肉毒梭菌是一种因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导致机体中毒的病症。临床表现以咽喉、唇部、舌头及运动神经麻痹症状为主。该致病菌能感染牛、羊、猪、马、鸡、鸭等,也会感染人类。该病不常发,但高死亡率对养羊业的危害巨大。本文主要论述羊肉毒梭菌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并提出几点诊治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1肉毒梭菌毒素中毒(食入腐败的鱼肉或鱼粉)猪吃了腐败的鱼肉或鱼粉会引起猪的一种中毒病,这实质上是由喂食的腐败鱼肉或鱼粉中的肉毒梭菌毒素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病因:肉毒梭菌在腐败肉类和变质鱼粉中繁殖生长,可产生大量的、强力的肉毒梭菌毒素,能抑制家畜呼吸导致死亡。如果猪吃了这些腐败鱼肉、变质的鱼粉即可引起中毒反应。临床上以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迅速麻痹和延脑麻  相似文献   

20.
禾谷镰刀菌液体培养产毒条件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禾谷镰刀菌在PS液体培养基中可以产生对小麦具有毒性作用的毒素。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有明显的差异,经测试的11个菌株中以29号菌株产毒能力最强。禾谷镰刀菌产毒的最适温度为20℃,初始pH值为5~6,光照可抑制毒素的产生,一般培养21~28天达到产毒高峰。试验还表明,培养滤液pH值的变化与毒性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