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水稻幼苗根系NH_4~+、K~+吸收的交互作用,深化水稻养分吸收理论,【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低钾及高钾浓度下水稻在有铵和无铵时的K~+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钾浓度下水稻根系NH_4~+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1)当K~+0.2 mmol/L时,水稻根系通过高亲和转运系统吸收K~+服从Michaelich-Menten动力学方程;NH_4~+的存在显著降低K~+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且降幅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NH_4~+对水稻根表载体与K~+的亲和力(Km)影响较小,在1.62 mmol/L NH_4~+浓度下,水稻品种齐粒丝苗和沪科3号的Km分别下降了12.33%和16.46%,远低于Vmax 47.30%和39.21%的降幅。2)当K~+0.5 mmol/L时,水稻根系K~+低亲和转运系统发挥作用,K~+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呈不饱和特征;但在相同K~+浓度下,水稻根系的K~+吸收速率随NH_4~+浓度的增加而下降。3)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NH_4~+浓度下,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受K~+浓度的影响很小。【结论】NH_4~+抑制水稻苗期根系K~+的高亲和转运和低亲和转运,NH_4~+对K~+高亲和吸收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铵竞争细胞膜上的钾载体所致;外界K~+浓度的变化对水稻幼苗的NH_4~+吸收速率影响很小。水稻铵钾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NH_4~+对K~+吸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明晰不同氮素形态对叶用莴苣生长情况与总有机酸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对叶用莴苣总有机酸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获得了最优的提取条件,以研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叶用莴苣生长情况及总有机酸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用莴苣总有机酸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5 min,提取温度75℃,乙醇浓度75%,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提取得率最大,为0.18%。各因素对叶用莴苣总有机酸提取得率的影响程度为: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叶用莴苣生长情况表明一定的铵硝配施更有利于叶用莴苣的生长,其中以NO_3~--N∶NH_4~+-N=7∶3长势最好,全铵态氮生长最差。不同氮素形态对总有机酸的影响结果为当NO_3~--N∶NH_4~+-N=0∶10时,叶片和根系中分泌的总有机酸含量最高,NO_3~--N∶NH_4~+-N=0∶10时最低。本研究表明,一定浓度铵硝配施较全硝态氮或全铵态氮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铵态氮利于总有机酸的积累,但不利于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3.
氮素形态对冬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硝态氮(NO3-)和铵态氮(NH4+)不同搭配比例对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NO3-:NH4+分别为100:0(N1)、75:25(N2)、50:50(N3)、25:75(N4)和0:100(N5)。结果发现,与N1处理相比,油菜幼苗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氮(N)含量及N积累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等指标均以N2处理最高,之后随着营养液中NH4+比例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而光合色素含量、铁(Fe)和锰(Mn)浓度却随营养液中NH4+的添加而显著升高,锌(Zn)浓度随NH4+的添加而显著降低。说明中双9号属于喜硝态氮的作物,在供应NO3-时搭配适量的NH4+更有利于其生长,但是当NH4+比例超过50%时,则会显著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4.
茶树硝酸还原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可以利用的两种结合态氮NO_3~-和NH_4~+对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不同的效应。硝酸还原酶是植物体内硝酸盐同化过程中的限速酶,在植物氮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硝酸还原酶活性作为作物栽培、育种指标已有许多研究,由于茶树体内多酚类物质对硝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给离体测定其活性带来困难,作者对常规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进行修改,用成功的改进方法试着对茶树硝酸还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培技术,以两叶一心的油麦菜幼苗为材料,研究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配比对油麦菜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处理对油麦菜幼苗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素的含量均产生显著影响,当NO_3~-∶NH_4~+=7∶3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各处理下油麦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处理时间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胞间CO_2浓度则呈下降趋势,当NO_3~-∶NH_4~+=7∶3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胞间CO_2浓度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3)油麦菜幼苗叶片荧光特性呈现出较大差异,当硝态氮与铵态氮的配比为7∶3时,油麦菜幼苗叶片PSⅡ的Fv/Fm和Fv/F0最高;由相关性分析可知,Fv/Fm、Fv/F0与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高于叶绿素b;Fv/Fm和Fv/F0三元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准确反映出油麦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光合色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芝麻苗期生长对氮素形态和配比的要求,明确芝麻氮肥施用适宜的铵硝比,以长江流域主栽芝麻品种中芝13和黄淮流域主栽芝麻品种漯12为材料,采用室外营养液培养方式,根据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摩尔浓度比例的不同设置7个处理(10∶0、9∶1、3∶1、1∶1、1∶3、1∶9、0∶10),定期测定和分析营养液p H值、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地上部和根部养分(N、P、K、Ca、Mg)浓度、游离NH_4~+-N和NO_3~--N浓度等。结果表明:高比例NH_4~+-N处理(10∶0、9∶1和3∶1)显著抑制了芝麻苗期生长,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枯焦、根系粗短,甚至死亡,随着NH_4~+-N比例的增加,抑制程度越明显。两个芝麻品种对NH_4~+毒害的耐受能力不同,中芝13更耐受NH_4~+毒害。铵硝配比1∶9时,两个芝麻品种植株生物量达到最大值,根系最为发达,根际p H值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其中,中芝13整株干重、总根长和根系总表面积较完全NO_3~--N处理(0∶10)分别显著增加了47%、29%和15%,植株地上部和根系N、P、K浓度较完全NO_3~--N处理分别增加了5%、17%、9%和10%、32%、13%;铵硝配比1∶9对漯12的生物量及养分吸收利用与完全NO_3~--N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因此,适当加入铵态氮可以提高芝麻苗期生物量,促进根系的生长,铵硝比为1∶9较适合芝麻幼苗的生长及养分的吸收。在芝麻田间氮素施肥中,建议以NO_3~--N为主,同时根据芝麻品种特性及土壤供氮等条件合理配施NH_4~+-N。  相似文献   

7.
将马铃薯品种‘冀张薯12’种植在填充了蛭石与珍珠岩(v:v=5:1)的套盆中,采用不同比例的NH_4~+-N:NO_3~--N(3:7、4:6、5:5、6:4和7:3)进行浇灌,通过研究不同时间马铃薯生长及糖类含量的变化,筛选合适比例用于马铃薯生产,明确氮素形态的作用,为今后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同一时期随NH_4~+-N:NO_3~--N比例增加,马铃薯株高、株幅和叶片数增加,叶片中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积累增多,7:3时均最大;同一时期随NH_4~+-N:NO_3~--N比例降低,匍匐茎数量增加,块茎膨大提前,内部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含量提高,3:7时均最高;随植株生长,所有处理下叶片中糖类含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块茎中糖类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H_4~+-N和NO_3~--N分别促进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比值为3:7时对块茎形成及其内部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积累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籼稻广陆矮4号为母本与粳稻黄金光、笹锦为父本的杂交后代作试验材料,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后代幼苗的生长大于它的亲本。杂交后代和它的亲本在NH_4~ 吸收速率上的差异为:母本(籼)>杂交后代>父本(粳)。杂交后代和母本在NH_4~ 吸收速率上的差异小于和父本的差异,可能母本对杂交后代在NH_4~ 吸收速率上的影响大于父本。NH_4~ 吸收的K_m,杂交后代<父本<母本。I_m是母本>杂交后代>父本,但母本与杂交后代之间的差异较小。杂交后代NH_4~ 的吸收具有偏低的K_m,偏高的I_m,有较高的NH_4~ 吸收效率。NH_4~ 同化效率,杂交后代有杂种优势,比亲本高10%上下。  相似文献   

9.
氮源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不同氮素来源对马铃薯微型薯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O_3~-—N 浓度与成薯指数呈直线负相关关系;NH_4~+—N 浓度与成薯指数呈二次抛物线形式;NO_3~-—N/NH_4~+—N 比值对微型薯形成的影响呈双曲线形式;当总氮浓度在30~40m 时,成薯指数有较大值;降低 NO_3~-—N/NH_4~+—N 比值或总氮含量有利于微型薯的形成。NO_3~-—N 与 NH_4~+—N 的最佳组合为[NO_3—N]=17.325mM,[NH_4~+—N]=16.612mM。  相似文献   

10.
硒对荸荠组培苗生长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芸  张弛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8):1368-1371
以荸荠试管苗为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研究硒对荸荠组培苗的生长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用于培养幼苗的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6%琼脂+30%蔗糖,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后,测定荸荠幼苗的长势及SOD和POD等酶活性及MDA含量。结果显示,硒浓度为45mg/L时,荸荠组培苗的生长势较好,SOD和POD等酶的活性相对较高,MDA含量最低;硒浓度低于45mg/L时,对SOD和POD起激活作用,可促进生长;硒浓度高于45mg/L时,对SOD和POD活性及组培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只有适当的硒浓度,才能增强SOD和POD活性,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1.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比较Ca_3(PO_4)_2模拟磷胁迫条件时3种氮处理(NO_3~--N、NH_4~+-N、NO_3~--N+NH_4~+-N)对玉米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KH_2PO_4处理相比,磷胁迫处理时,硝态氮、铵态氮及铵硝混合营养处理的玉米整株生物量分别降低38.1%、17.4%和20.8%;与此同时,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植株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及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而硝态氮处理时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显著降低,硝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与硝态氮及铵硝混合处理相比,铵态氮处理的玉米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含量下降幅度最小。因此,本试验中,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更耐磷胁迫,表现为增加了氮的吸收和积累以及增强可溶性蛋白降解为氨基酸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过多的NH_4~+-N的毒害作用在一系列栽培作物中已有所报道.许多酸性土壤在生物或化学条件下,N的还原形式,特别是NH_4~+-N的还原形式可占主要地位.由于还原态N被植物所利用以及植物生长介质的酸化都加重了营养的不平衡以及铝和锰的毒害.  相似文献   

13.
孙庆元  蒙敏  张雪崧  赵略  刘娜 《大豆科学》2007,26(6):897-901
尿素作为底肥在土壤尿素酶的作用下快速水解,对大豆幼苗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尿素酶抑制剂NBPT可抑制土壤尿素酶的活性,但是如何施用NBPT既抑制了土壤尿素酶的活性,又不影响大豆幼苗的生长还少有报道.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NBPT对尿素水解速度、大豆出苗、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BPT对土壤脲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效浓度在0.1%~2%之间.与尿素配合施用NBPT有效地减缓了只施用尿素对幼苗的毒害作用,NBPT与尿素配比为1:100时对大豆出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可提高20.7%.配施NBPT对大豆幼苗的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将NBPT比尿素先施2d显示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Hg2+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小麦品种807为材料,分析了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6-BA对Hg2+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mg·L-1 HgCl2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降低。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6-BA能够提高Hg2+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小麦幼苗叶片的POD、SOD活性和AsA、GSH含量,降低脱氢抗坏血酸(DHA)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提高小麦幼苗叶片的AsA/DHA和GSH/GSSG比值,从而缓解Hg2+胁迫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叶面喷施10mg·L-1 6-BA对缓解小麦幼苗Hg2+胁迫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多裂骆驼蓬提取物对燕麦生长的影响,以不同浓度多裂骆驼蓬提取物将燕麦种子浸泡15h后,进行室内常规培养,在不同时间测定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根系活力、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幼苗培养14d时根系和茎叶的干重。结果表明,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发芽率越低;浸种可促进幼苗根系活力,增强叶片过氧化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高幼苗生长量,增大根冠比。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对玉米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玉军  陶波 《玉米科学》2012,20(3):73-76
采用浸种实验,研究不同分子量壳聚糖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壳聚糖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的根长、芽长和株鲜重,提高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幼苗的根系活力,有效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表达,显著提高酶活性。平均分子量5 000的壳聚糖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促进效果较好,分子量为3 000的壳聚糖对幼苗生理活性及酶活力提高最大。  相似文献   

17.
周兵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7):1229-123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满江红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就提取物浓度与水稻生长相关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50~4 000μg/mL的提取物对水稻种子萌发不产生显著影响;1 000μg/mL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分别对水稻幼苗根长和苗高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相对应的促进率为27.32%和9.15%;25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苗高,1 000~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根长,2 000~4 000μg/mL的醇提物和4 000μg/mL的水提物对水稻幼苗单株鲜重产生显著抑制作用,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1.85%、14.28%、23.41%、16.49%和10.94%。拟合满江红醇提物浓度与水稻幼苗根长、苗高和单株鲜重的关系(根长y=-0.215x2+1.541x+5.133,p=0.001;苗高y=-0.035x2-0.062x+5.574,P<0.001;鲜重y=-0.685x2+1.484x+100.0,P<0.005)以及水提物浓度与水稻幼苗根长、苗高和单株鲜重的关系(根长y=-0.005x2-0.276x+7.012,P<0.001;苗高y=-0.123x2+0.760x+4.490,P<0.001;鲜重y=-1.742x2+10.49x+89.27,P<0.005)均以二次曲线函数较佳。  相似文献   

18.
Cr6+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培养箱中用含有不同浓度K2Cr2O7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有4片叶子的大豆幼苗,8 d后测量其生理指标以揭示Cr6+对大豆幼苗毒害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K2Cr2O7(5 mg·L-1)对大豆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其株高、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4.97%、18.2%,MDA含量降低了15.95%,POD活性差异不显著;而高浓度K2Cr2O7(10~100 mg·L-1)对大豆幼苗有显著毒害作用,随K2Cr2O7浓度的增加,其株高、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脯氨酸含量升高、细胞膜透性增大,POD活性显著降低,幼苗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  王婷  余李 《大豆科学》2019,38(4):548-553
为探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通过对大豆种子进行不同质量浓度(0,20,40,80,100 g·L^-1)大蒜鳞茎浸提液的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长、下胚轴长、植株鲜重、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并计算化感觉效应指数以及综合化感效应,探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大蒜鳞茎浸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双重化感效应。浸提液质量浓度为20~40 g·L^-1时,对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OD和CAT活性显著上升,MDA含量变化不大;浸提液质量浓度为80~100 g·L^-1时,对大豆种子和幼苗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SOD和POD活性开始下降,MDA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大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对大蒜化感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以对根长的化感作用较为敏感,可作为衡量大蒜对大豆化感作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γ射线辐照对剑麻的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用6个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剑麻H.11648的干种子,测定处理后种子的萌芽率,以及种子萌芽后幼苗叶片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观测辐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0 Gy的辐照对剑麻H.11648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较高剂量的辐照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幼苗叶片SOD酶的活性和MDA含量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辐照对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