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科研团队承担着国家(沈阳)大豆区域创新中心、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辽宁省大豆育种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科技平台。现有科技研发人员12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2人,硕士4人;团队带头人宋书宏研究员现任辽宁省大豆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科研工作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大豆遗传育种及栽培技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20,(5)
正沈阳农业大学花生研究所成立于2013年,是沈阳农业大学校属科研机构。学术方向带头人为于海秋教授、院长,现有固定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博导1人、硕导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4人。为国家花生产业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生产业辽宁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单位,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花生科研工作站所在地。  相似文献   

3.
金焱  于艳茹 《新农业》2013,(13):38-39
锦州农业科学院花生课题组从事花生育种几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农业部、辽宁省科技厅、锦州市科技局花生新品种选育课题7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目前承担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锦州综合试验站和辽宁省花生产业创新团队品种改良与良种繁育研究工作。先  相似文献   

4.
<正>"北方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农业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团队核心成员23人。首席专家孙占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作物学会理事长、辽宁省耕作栽培学会理事长等职务。团队先后主持"九五"至"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攻关)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生物育种及配套技术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团队首席专家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延波研究员。团队成员人员62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23人;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18人。团队专注于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优质专用、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辽宁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  相似文献   

6.
由成都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薯类创新团队人员组成双创教学团队,在实践中提炼出以"三链联动"双创人才培养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形成"双创理论课程——科研创新培训——企业双创实践——众创空间创业"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将此人才培养模式在马铃薯产业双创项目中进行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并成功培养了多支大学生双创团队和"万春智汇·创客空间",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9,(11)
<正>沈阳农业大学"精准农业航空"团队成立于2014年,团队依托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智能无人机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2018年获批辽宁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团队针对辽宁及东北地区的区域特点,重点围绕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预警与无人机精准施药关键技术、作物营养无人机低空遥感诊断与无人机精准追肥关键技术、植保无人机田间精准  相似文献   

8.
<正>韩晓日,男,1960年1月生,辽宁省营口市人,博士,沈阳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土壤学"学术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所所长,曾任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学术创新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负责人;国家现代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十一五"以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创新管理理念、优化运行机制,加强学科建设、构建人才梯队,改善科研条件、建设创新平台,强化项目管理、注重成果示范推广,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学术氛围等提高"十二五"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大葱育种创新团队成立于1994年,主要从事大葱等百合科蔬菜种质资源创新、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团队拥有辽宁省蔬菜良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葱品种改良岗位等创新平台。在沈阳、北镇、北票建有大葱研发及示范基地。下设资源研究、新品种选育、栽培生理三个研究方向。现有团队成员9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研5人,博士2人,硕士5人。  相似文献   

11.
<正>自2004年开始,金正大制定了实施缓控释肥科技创新战略,结合自主创新能力,整合创新资源,也搭建了很多创新平台:2008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公司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10月,金正大申报的"国家缓控释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得到科技部的批复,这是我国肥料领域唯一的国家缓控释肥研发平台。这一中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及其他省市创新团队引导下,天津于2017年初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过去2年来,创新团队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新品种引进培育、技术指导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各项工作。实践表明,创新团队运行增强了成员间科研协作意识,加快了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拓展了农业科技培训范围和方式,促进了产学研融合,这些均有助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与产业化水平提升。针对性提出了促进天津创新团队运行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路径: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养,提升科研团队创新实力;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做好科研保障工作;三是增加资金投入,全面开放科技创新平台;四是鼓励科研成果转化,增强服务农业产业发展能力;五是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平台考核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力。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花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产、加工和销售3个方面对辽宁省花生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入世后辽宁花生产业中存在着生产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不畅和专业市场不完善等主要问题。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选育优质专用型品种、开展加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发展策略,推进花生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研究多元化的发展,科研越来越趋向于团队合作的形式,以实现优势互补、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科研团队已经成为科技的主体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载体,科研团队的合理配置是保证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文章针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北省课题的顺利实施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果,分析了该课题中科研团队的构成,从人员所属单位、职称、所学专业以及年龄等方面阐述了团队中人员构成的合理性,揭示了合理的科研团队构成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是辽宁省"蓝莓、树莓育沖与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单位,承担辽宁省小浆果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重任。首席专家陶承光,农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辽亍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顶目30余顶,获辽T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顶,主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30余篇,培养研究生26名。  相似文献   

17.
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保山综合试验站大麦科研团队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提高团队自主创新能力,争创一流创新团队,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十二五"期间,共育成并通过省级登记品种7个;研究集成栽培技术5项;创造了千亩、万亩连片大麦单产全国最高纪录;获省、市(厅)级科技成果奖6项;3人次先后受国家、省、市(厅)级表彰;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文章22篇。  相似文献   

18.
<正>天津市淡水养殖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开始于2019年底,2020年组建了首席专家团队,团队有科研技术骨干11名,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6人。团队主要承担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天津市淡水养殖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任务和其他科技计划项目。2020年,首席专家团队主要开展了大口黑鲈池塘养殖模式优化技术研究、稻田扣蟹培育模式构建技术研究和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应用示范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作物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团队始终坚持"三个面向",围绕山东省农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花生等作物生长发育、抗病、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解析,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通过大规模突变体创建、野生近缘种杂交等方法,拓宽栽培花生遗传基础,创新花生优质、抗病种质;开发与重要农艺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建立花生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特色花生新品种。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973"前期研究专项、国际合作重大  相似文献   

20.
<正>马殿荣,男,1974年6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助理,"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北方超级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国家水稻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和"辽宁省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辽宁省教育厅学术创新团队成员。兼任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东北南部粳稻育种专家岗位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北方粳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和高产栽培生理生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