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文冠果腋芽茎段为外植体,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激素组合对其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6-BA1.0·mg·L-1+NAA0.5·mg·L-1的激素组合适宜诱导腋芽和分化苗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IBA,经30天生根培养,分化苗基部未见生根,生根培养试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文冠果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MS+6-BA 0.5mg·L-1+IBA 1.0mg·L-1最适宜不定芽诱导;MS+KT 1.0mg·L-1+IBA 0.5mg·L-1最适宜芽分化培养;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IBA 0.5mg·L-1+NAA 0.1mg·L-1。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文冠果茎段离体培养的最佳无菌体系,以文冠果优系4号当年萌发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消毒试剂、不同取材时间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75%酒精20 s消毒2次,0. 1%HgCl2消毒9 min,处植体污染率降低至54. 4%; 6-7月份取材污染率低,萌发率高且腋芽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4.
以文冠果新品系森淼休眠枝水培嫩枝为外植体,研究了消毒时间对启动培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增殖培养与生根培养的影响,以建立一种启动培养污染率低、增殖系数与生根率相对较高的森淼新品系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以休眠枝水培嫩枝为外植体可从源头控制启动培养的污染率,0.1%升汞消毒8min可将污染率控制在10%以内;在MS附加1.0mg·L~(-1)6-BA以及0.5mg·L~(-1) IBA的培养基中外植体腋芽萌发快,萌发率高;MS附加2.0mg·L~(-1) 6-BA以及0.5mg·L~(-1) IBA的培养基适合森淼品系无菌芽增殖,平均每个外植体增殖芽数为3.7;1/2MS附加0.5mg·L~(-1) IBA的培养基适合森淼品系无菌芽生根,生根率可达91.4%,NAA较IBA的生根效果差。  相似文献   

5.
文冠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被广泛地栽植和研究.本文从文冠果的繁殖技术、引种与选育、生殖生理学、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观赏、药用和油用植物,高效的组织培养技术是加速其育种和繁殖的重要基础。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历经约半个世纪的研究,主要进展包括以下3个方面:1)器官组织培养再生:牡丹器官组织培养再生主要包括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发生和无菌短枝扦插这3条途径。(1)牡丹器官发生途径包括愈伤组织和分生结节培养,牡丹的各种繁殖器官和营养器官皆可作为外植体诱导得到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进一步分化器官难度较大,且尚未得到完整再生植株;牡丹分生结节培养以黄化嫩茎和叶柄薄层为外植体,前人已初步建立了紫斑牡丹和牡丹芍药组间杂种——伊藤的分生结节发生体系,并实现了不定芽和叶状体的分化,但分化率极低,且未能获得再生植株,还发现牡丹分生结节中含有丰富的芍药苷和丹皮酚,这证实了其在药用成分生产中的应用潜力。(2)牡丹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包括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前人通过筛选基因型、培养基和发育时期等实现了多个牡丹品种的体细胞胚直接发生,但体细胞胚萌发率低,且再生成苗困难;间接发生途径以叶柄为外植体,已诱导得到愈伤组织并获得体细胞胚,但体细胞胚发生率极低。(3)牡丹无菌短枝扦插技术历经约30年的研究,完善的启动、增殖、生根和驯化移栽技术体系已经建立,但该技术仍无法实现产业化应用,主要原因在于试管苗的顶芽休眠、两步生根成本高以及移栽成活率低。2)胚珠和胚离体培养成苗:分别以完成器官分化的胚珠(花后60天)和成熟胚(花后90天)为外植体,前人通过筛选植物生长调节剂建立了紫斑牡丹和杨山牡丹的胚珠和胚离体培养体系,并获得了组培苗,但组培苗在驯化移栽阶段死亡。3)花药(花粉)离体培养成苗:以处于第1次分裂期的花粉为外植体可诱导得到花粉胚,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状态的花粉胚表现出不同的器官分化能力,其中聚集成簇的花粉胚无法分化出芽和根,而独立生长的花粉胚可分化出根系,但无法分化出芽。综上,牡丹组织培养研究目前仍处于应用基础研究的初级阶段,后期研究一方面需要针对褐化、器官间接发生困难以及试管苗的生根和移栽问题进行技术优化,另一方面亟需从生理甚至是分子的层面对组织培养中的褐化、器官发生和顶芽休眠机理等展开研究,从而为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竹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以论文和技术专利为表现载体,主要内容涉及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培养基配方、试管植株移植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针对竹子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褐化、玻璃化、生长衰退等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对未来竹子组织培养研究与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的蓝莓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外植体的准备、培养基的选择、增殖及继代培养、生根培养和试管苗的移栽驯化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杉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具有生长快、产量高、材质好和用途广的特点,在南方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熟悉和掌握杉木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促进杉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叶、茎尖、茎段和离体胚等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消毒,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分化,继代增殖培养以及壮苗与生根等方面简述近几年我国杉木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杉木组培快繁中的灭菌技术、培养基筛选和生长调节物质使用水平等技术环节进行评述,同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天女木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培养基、外植体及培养条件等方面介绍了天女木兰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天女木兰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褐变、生根难等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对天女木兰胚状体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针叶树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叶树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的建立 ,对快速繁殖针叶树种苗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文论述了针叶树组织培养的现状 ;重点介绍了影响外植体分化的因子———外植体、培养基、激素等 ,以及外植体芽的诱导和增殖及其植株再生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非洲菊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几年来非洲菊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包括外植体的选择、培养基的筛选、移栽管理等方面,并提出了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铁皮石斛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铁皮石斛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当前石斛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出组培技术需要深入解决的问题,为石斛产业的有序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属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小乔木或大灌木,株形优美,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句,花色分红黄白三色。喜光,抗寒、耐旱、耐瘠薄,抗干旱、耐盐碱,能耐零下40℃低温,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摞荒地、沙荒地、黄土高原、丘陵、山地、悬崖石隙处均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5.
文冠果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冠果是中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作为生物柴油原料发展潜力极大。文冠果,又名文冠树、文官果、木瓜等,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乔木。它分布区域较广,适应性强。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的陈家洼子林场和双井林场零星分布着上世纪60年代营造的文冠果林。  相似文献   

16.
文冠果育苗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红 《山西林业》2004,(4):26-27
冠果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8m,胸径达90cm。种子球形,黑褐色,椭圆形,直径约1.0cm~1.50cm,种脐白色。花期4月~5月,果期7月~8月。  相似文献   

17.
文冠果是新型的生物质能源树种,发展前景广阔。从文冠果种子处理、播种技术、插根技术、容器制作及播种等方面介绍了文冠果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18.
1 播种育苗 1.1 种子的采集与调制 选生长健壮、抗逆性强的壮龄树做采种母树,当果皮由光滑、亮绿转为粗糙、黄褐色,全株有1/3果实开裂时即可采集,全株果实分2~3次采集。采下的果实及时摊放在通风处晾干,待果皮开裂后,用木棒敲击使种子脱出,风选后将种子阴干装袋备用。  相似文献   

19.
文冠果栽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Bunge)为无患子科(Sapindaceae)文冠果属,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分布广泛,生命力极强。文冠果种子含油率为30%-36%,种仁含油率为55%-6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占52.8%-53.3%,亚油酸占37.8%-39.4%,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进入盛果期后,每亩文冠果果籽产量可达到2500kg以上,文冠果油在常温下为淡黄色、透明,无杂质,气味芳香,芥酸含量低(2.7%-7.9%),能长时间贮藏,可制多种维生素,  相似文献   

20.
文冠果可采用播种育苗、容器育苗、插根育苗等方法进行繁殖。一般不采用嫁接育苗、分株育苗。一、采种选择生长健壮、丰产性强的植株作为采种母树。7月下旬至8月上旬,当果皮由绿色变为黄褐色,种子由红褐色变为黑色,蒴果刚裂时及时采摘。采果时要防止损伤花芽和枝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