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通过调查科尔沁沙地南缘阿尔乡沙地围封前后植被特征因子和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得出:围封对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沙丘顶部影响最大;围封后流动沙地和半流动沙地的指示植物逐渐衰退,而固定沙地的指示植物逐渐增多;围封可显著提高0~10 cm土壤养分含量,但对11~30 cm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池向军 《国土绿化》2005,(11):37-37
内蒙古多伦县不断加强生态建设,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投入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2000年以来,已完成沙原围封180多万亩,新增林草面积168.68万亩,有林面积由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84.5万亩,210万亩沙地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30%,增加到目前的70%以上,生态建设的成果令人欣慰。  相似文献   

3.
阿尔乡沙地围封治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阿尔乡是辽宁省彰武县沙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003年对453 hm2沙丘进行了围封治理。结果表明,通过实施围封禁牧、植树造林等措施,经过4 a,流动沙丘面积由40 hm2减少为7 hm2,植物覆盖度由61.7%增加到72.7%;半固定沙丘有机质含量提高0.033%,固定沙丘提高0.234%~0.536%;2004—2006年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34.4万元,间接经济效益为408.6万元,产出与投入的比值达6.8。  相似文献   

4.
在陈巴尔虎旗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选择自由放牧和围封样地,采用壕沟法进行野外取样,研究放牧和围封下的根系以及土壤的碳密度及碳贮量。结果表明:围封后羊草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显著;针茅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不显著。其中围封草甸草原根系固碳量和土壤碳储量最大,分别为79.74 g/m2和21 150.49 g/m2;其次为围封羊草草原,分别为53.12 g/m2和14 643.65 g/m2;针茅草原最小,分别为47.90 g/m2和11 273.52 g/m2。与放牧样地地下碳储量相比分别增长了35.89%、50.17%、3.74%。虽然根系固碳量只占土壤碳储量的极少部分,但根系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对增强碳源汇集和贮存、积累碳素具有重要的影响。自由放牧样地的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61)。围封样地根系生物量也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但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储量显著相关(R=0.98)。根系生物量、根系固碳量、土壤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取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阿尔乡围封后的沙化土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对阿尔乡沙化区域的生态恢复效果显著,通过采取围封措施,阿尔乡沙化土壤区域的生态恢复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生态恢复能力随围封年限的增加而表现出显著提高的趋势,从而抑制沙化土地面积的扩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区域内不同围封年限(3 a、5 a、7 a、10 a)的草原作为研究对象,以未封育的草原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分析草原不同围封年限的植物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1)随围封年限的增长,植物种总数持续增加,由未封育的17种增至26种;(2)植被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都有所增加,围封10 a较未围封样地分别增加了110.63%、141.33%、743.81%;(3)随围封年限的增长,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优势地位显著提高,1 a生草本和半灌木的优势地位下降,围封5 a后禾本科植物占据优势地位。围栏封育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群落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对科尔沁沙地南缘章古台地区,已围封的樟子松人工林表层土壤形态特征、物理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凋落物的厚度、重量显著增加,但组成成分和分解速度变化不明显;土壤的红化作用、黑化作用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强而增强;表层土壤的硬度减小;土壤容重降低,最大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加。而围封+间伐的混合措施与其它围封区相比,凋落物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分解速度加快,红化作用、黑化作用、硬度和土壤物理性状指标略高于同期围封区,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哈腾套海苏木地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部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总土地面积197.76万亩,其中山地占53.2%,沙地占24.2%,平原占22.6%。近两年完成退耕1.6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飞播造林8.4万亩,围封4万亩。到目前为止,森林覆盖率达16.04%,林业生态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乌拉山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的山地典型植被的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乌拉山山地放牧时间频度及地上植被现状,分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等级,另设未放牧(围封)样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对草地群落生长量及多样性特征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总盖度、高生长、个体密度、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中度和重度放牧后各项指标较围封样地差异极显著(P0.01)。在中度放牧样地,草地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样地。中度和重度放牧后扁桃属灌丛密度和生物量下降极显著(P0.01),重度放牧后其冠幅和高度较未放牧样地显著下降(P0.05)。在天然油松林内重度放牧后,林下无灌木生存,油松天然更新均为当年种子萌发长出的1年生苗,密度为平均10 360株/hm~2;与此相反,围封区内油松林下灌木保存2 400丛/hm~2,1年生更新苗2 984株/hm~2,2~5年生苗木570株/hm~2,6~8年生255株/hm~2,分别占总数的78.4%、14.9%和6.7%;家畜采食是油松林更新受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RUSLE模型为基础,采用GIS与CA-Markov模型对十大孔兑砒砂岩区土地利用格局及其侵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砒砂岩区土地利用以砒砂岩、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89. 39%~90. 98%,人为活动干扰程度较小。2000-2015年,耕地、沙地、砒砂岩面积显著降低,城镇建设用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显著增加;砒砂岩区约36. 41%土地利用发生转变,其中砒砂岩转换为草地,沙地转换为草地。2015-2030年,砒砂岩、沙地面积继续降低,并转变为草地及灌木林地,但区域耕地面积及建设用地面积也同步在增长。2000-2015年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减小,但剧烈侵蚀面积显著增加; 2015-2030年土壤侵蚀强度继续下降,但轻度、中度侵蚀面积增加。砒砂岩区未来的治理重点既要针对砒砂岩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又要对城市化地区加强生态管控,保护河岸滩地。  相似文献   

11.
放牧与围封对阿拉善荒漠草地土壤有机碳和植被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阿拉善荒漠草地过度放牧和围封恢复对地上植被特征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为围封6年>围封2年>自由放牧;0~10cm土层中有机碳含量也显示相同趋势,为围封6年(2 17gkg)>围封2年(1 79gkg)>自由放牧(1 72gkg),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恢复时间略有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 05)。在风蚀较严重的阿拉善荒漠草地,过度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养分及其周围环境有极严重的负面影响,采取封育措施后,草地植被恢复、输入土壤的凋落物增加,植被盖度提高使土壤免遭风蚀,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东胜矿区的流动沙地设置沙障 ,在沙障内营造乔灌防风固沙林和围封管护的技术措施 ,治理井田沙漠化面积 65 .94km2 ,初步遏制了目前 1 0 0 km2 开发建设区域的沙漠化危害 ,取得了理想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川西北流动沙地不同恢复时间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过程,从而探究该区域生态修复后植被群落结构稳定性,为川西北沙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以若尔盖县未经治理和治理后5年、10年、20年的流动沙地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流动沙地物种数增加,治理后20年,植物种类由未经治理的3种左右增加到约21种,植被盖度由5%以下上升到75%。(2)优势种群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治理时间延长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治理后20年,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上升了172.51%、49.45%、123.79%、54.03%。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上升降幅度最大,均匀度指数也上升显著。(3)不同治理时间优势种群均形成了聚集分布格局,同一优势种群随治理时间延长聚集强度呈显著上升趋势。治理后10年,赖草、青藏薹草等优势种群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聚集强度均较高,且与露沙地嵩草类优势种群的聚集强度指数差异较小。由此可得出,流动沙地治理10年后,植物群落基本达到了相对暂稳状态。因此,在川西北高寒区流动沙地...  相似文献   

14.
对近自然林生态治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沙地面积4086万亩,山地和黄土丘陵面积2679万亩,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5.4%和29.8%。近年来,通辽市按照“造、封、飞结合,以封为主”的生态建设思路,以保护植被为核心,根据本市坨沼区和浅山丘陵区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总结出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也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严重的三大地区之一,西藏地区荒漠化沙化一直以来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西藏地区定结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防沙治沙新途径研究,以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结果表明,封禁3年后,封禁区植被盖度提升7.25%,主要由原生植被西藏锦鸡儿和人工植被藏沙蒿贡献,两者分别占总重要值和总优势度的86.1%、83.0%,对固沙作用贡献最大;流动沙地和露沙地减少16.6%,半固定和固定沙地面积增加5.9%,平缓区沙丘移动速度更快,平均速度15.5 m/a。以期为探索高原地区沙化土地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常年受到放牧影响的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的围栏封育后,测定了林下草本层多样性、生物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含水率等指标,以探究围栏封育对森林林下植被、土壤及凋落物的短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围封样地较对照样地草本多样性指标略有下降,而群落中植物的优势度发生了较大改变;2)与对照样地相比,围封样地草本层的总生物量提高了约4.5倍,地上生物量提高约4.9倍,地下生物量提高约3.9倍;3)围栏封育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0~20 cm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量增加;4)围封样地凋落物厚度增加,自然含水率显著增加。结果表明,短期封育对林下植被和土壤产生了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左后旗巴胡塔嘎查的半固定和流动沙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5%以上,严重的风沙灾害威胁着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该嘎查从1978年起,把1万亩屡遭严重破坏的沙坨子围封起来,育林育草。经过十一年努力,  相似文献   

18.
全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约有70%分布在我盟范围内,面积达469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2.5%。其中固定沙地面积为2420万亩占沙地面积的51.6%;半固定沙地面积为1561万亩占沙地面积的33.3%;流沙面积为709万亩占沙地面积的15.1%,在干旱的年份流沙面积还有增加的趋势。这些沙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放牧、旅游、围封等3种人为干扰方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归纳其主要研究结果,认为放牧会导致草原斑块化现象发生,不同的放牧方式使草原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得复杂化,较大尺度斑块被割裂,植物群落株丛趋向于小丛化,进而导致草原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与复杂化;旅游破坏了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其中旅游道路表现出强烈的分割作用,被分割后的草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呈现出具有多种要素分布的格局状态;围封促使围栏内植被状况逐渐好转,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得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形成由于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所引起的辐射状景观格局,但长时间围封会使景观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20.
李亚辉 《防护林科技》2014,(2):101-101,113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更新改造,宜在以围封为主的植被自然恢复体系基础上,再人工更新改造成稳定的针阔、乔灌、异龄、复层混交林等多种模式或集成.多年实践认为:在樟子松衰退病块状间伐林地上,构建以樟子松为主的疏林灌草混交林;在生长健康的樟子松人工林内,要增加阔叶、经济树种,构建以樟子松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混交林,提高林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在樟子松大面积皆伐迹地上,恢复与构建沙地第二代樟子松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