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科学》2021,57(9)
【目的】为探明湖北、安徽两省20个典型采样地枫香根际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对枫香根际土壤中AMF种类、分布、菌根侵染等状况进行调查,初步了解该地区枫香林区AMF资源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当地枫香林地AMF群落结构及其生理生态功能提供参考。【方法】以10、20、50和100年生枫香为对象,采集枫香根际5~25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试验基于形态特征对分离的AMF孢子进行分类鉴定,利用KOH脱色锥虫蓝染色法观察20个采样地枫香根系的AMF侵染状况。冗余分析(RDA)探讨枫香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1) 20个样本中97.65%的枫香根样均检测到了AMF侵染,侵染率为49.43%~73.84%,平均侵染率为62.07%,安徽稽灵山枫香根样侵染率最高(73.84%),湖北九峰山森林公园枫香根样侵染率最低(49.43%)。根内真菌丛枝和泡囊较多,呈均匀分布,表明枫香容易被AMF侵染,但不同采样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取样地土壤中分离出AMF孢子数为[86~275个·(50 g)~(-1)]土,平均孢子密度为166个·(50 g)~(-1)土,表现为安徽稽灵山最高[275个·(50 g)~(-1)土],安徽黄山最低[86个·(50 g)~(-1)土]。3)通过形态学鉴定,共分离AM真菌11属46种,其中球囊霉属12种、无梗囊霉属13种、盾巨孢囊霉属5种,为取样地区枫香根际土壤AM真菌的优势属。4)土壤总球囊霉素和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分别在1.01~2.01 mg·g~(-1)和0.62~0.84 mg·g~(-1)之间。5)不同取样点枫香根际土壤AM真菌的属数、Shannon(香农)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现黄山林科院AMF的均匀度指数(1.04±0.03)和香农指数(3.55±0.04)最高。6) RDA分析可知枫香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AMF多样性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土壤pH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对AMF多样性影响最大,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总球囊霉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05,P0.05)。【结论】湖北、安徽两省的20个样地人工林和天然林枫香根际均可形成丛枝菌根,根际土壤中的AMF孢子多样性丰富,球囊霉属为优势菌群。本研究结合AMF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特点,为开发枫香专用AMF肥料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2.
蒙古栎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冰砬山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外生茵根(ECM)真菌群落组成,于2012年8月份采集蒙古栎根样20份,通过RFLP分析和ITS序列分析后得到16个外生菌根真菌分类单元.结果显示革菌属(Tomentella)是优势类群;16个外生茵根真菌中,土生空团茵Cenococcum geophilum是优势种,Tomentella sp.1、Sebacina sp.3和Russula sp.是常见种,其他12个种是稀有种;蒙古栎外生茵根真菌群落是由少数优势种和多数稀有种构成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弗栎引种到我国后在新的立地和气候条件下形成菌根的类型、不同采样时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8月开展4次跟踪取样调查,采用菌根形态学描述、扩增子焦磷酸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浙江上虞滩涂盐碱地弗栎母树林的外生菌根类型、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优势外生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弗栎主要形成黑色、白色和黄色及其中间色(乳白色和深红色) 5种颜色的外生菌根类型,根据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注释和相对丰度,前3种分别对应棉革菌、硬皮马勃和红菇,且均表现出较丰富的种间遗传多样性。基于加权的聚类分析表明乳白色和深红色菌根的群落组成分别与黄色菌根和黑色菌根最为相似,推测是同一菌根类型的不同发育阶段。此外还检测到少量鹅膏菌、粘滑菇、豆马勃、乳菇和蜡壳耳菌等类群。在不同采样时期,群落结构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棉革功在初始阶段丰度较高,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所有时期丰度仍最高;相反红菇在初始阶段比例极低,随后呈较快增长,但丰度仍未超过硬皮马勃;棉革功在第2个时期的丰度跃升,其余时期较稳定。该动态变化特征与硬皮马勃和红菇子实体发生时间基本吻合。非度量多维度等分析表明,4个时期群落结构组成存在较明显差异(stress=0. 157);第2个时期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并且与后2个时期的菌根样品存在显著差异;β-多样性热图表明第1个时期与第4个时期的相异系数最大。【结论】弗栎外生菌根真菌主要由棉革菌、硬皮马勃和红菇3大类群组成。不同时期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可能与土壤水分和气温变化有关。研究结果为今后挖掘优质菌根真菌资源应用于弗栎栽培提供重要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5.
以黔中地区龙里林场不同林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外生菌根真菌(EMF)的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不同林龄马尾松林的EMF中共鉴定出48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隶属于15科21属,其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别占81.11%和18.19%,担子菌门丰富度明显高于子囊菌门;不同林龄马尾松林的EMF群落组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马尾松林EMF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林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单峰型)的变化趋势,表现为特有OTUs高于共有OTUs。其中,马尾松人工林EMF优势属主要为棉革菌属(Tomentella)和红菇属(Russula),而对照(针阔混交林)主要以Piloderma、糙缘线革菌属(Amphinema)、棉革菌属和乳菇属(Lactarius)为主;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 H值和全磷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马尾松林EMF群落的重要环境因子。黔中地区林龄对马尾松EMF群落组成与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英国陆地生态研究所在苗圃中进行的利用外生菌根真菌促进针叶树生长的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这项技术尤其对苏格兰高原和西欧一些土壤比较贫瘠、幼苗较难成活的地区很有使用价值。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应用微生物学系通过工业发酵已培养出了 相似文献
9.
10.
外生菌根真菌应用技术研究现状栾庆书(辽宁省林科院森保研究室110032)1前言外生菌根能代替根毛扩大寄主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产生植物激素、酶、抗生素和挥发性物质,促进寄主的高、往生长,增加作物产量;对根部土传病害有屏障作用,增强寄主植物的抗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12.
《西部林业科学》2019,(5)
外生菌根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的微生物组分,在促进植物养分与生长、提高宿主抗逆性、驱动群落演替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我国南方地区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该区域中文期刊已报道外生菌根真菌有370种,隶属29科53属,优势科为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鹅膏菌科(Amanitaceae),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和鹅膏属(Amanita);分析了我国南方外生菌根真菌资源分布及其限制因素的研究进展,提出该区域未来外生菌根真菌研究方向: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外生菌根真菌与相关生物间互作机制;基于外生菌根真菌功能性状的大尺度生态机制研究外生菌根应用技术原理与研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究油茶品种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AM真菌对植物基因型的响应和菌肥的研发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江西省5种主栽品种油茶(长林3、长林4、长林53、赣无84-8和赣兴48)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结果 在5个品种油茶中共获得2 538个OTUs,隶属于1门、1纲、4目、10科、12属,球囊霉科Glomeraceae相对丰度最高,占AM真菌41.12%。辛普森指数、Chao 1指数、ACE指数和香农指数在5个品种油茶间无显著差异。菌根侵染率、Glomus丰度、Paraglomus丰度、Gigaspora丰度和Claroideoglomus丰度在5个品种油茶间存在显著差异。NMDS分析表明,油茶品种改变了根际AM真菌的群落结构;RDA分析表明,硝态氮是土壤因子中影响油茶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油茶品种对AM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对AM真菌多样性影响不大,硝态氮含量变化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丛枝菌根(AM)真菌和外生菌根(EM)真菌与约80%的维管植物可形成共生体,其共生体除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外,还具有调节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重要生态功能。在AM和EM真菌主导的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不同的基质类型(AM树种凋落物、EM树种凋落物)、不同的分解阶段(早期阶段、后期阶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等)下均存在显著差异。虽然部分菌根真菌缺乏腐生生物的直接作用于凋落物的能力,但它们通过其他方式影响分解。普遍认为,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分解速率的主要原因,二者互作机制主要表现为激发效应(向腐生微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竞争效应(与腐生微生物竞争养分)。文中阐述AM和EM真菌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剖析AM和EM真菌与腐生微生物分解凋落物的作用机制,旨在为全面分析AM和EM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种类的共生结合存在于生物营养型真菌与广泛的维管植物和非维管植物吸收器官之间。这些共生结合的天然特性和生理效应差异很大,对其很多方面尚远未充分了解(Meyer,1966;Harley,1969,1971;Meyer,1974)。根据形态和构造特征,菌根可分为三大类(Peyronel,Fassi,Fontana和Trappe,1969)。第一类为外生菌根,吸收器官完全被发育良好的菌丝缠绕,通常致密,形成菌丝罩,菌丝从这个罩穿入吸收器官,并在细胞间生 相似文献
17.
18.
松树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离出有效的菌根真菌的纯培养,通过无菌栽培试验,可证明菌根形成的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进行菌根类型、外部形态、树木幼苗生长强度与菌根发育温度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同时对菌根真菌在林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采用的幼苗无菌接种盆栽试验及室内人工固体培养基上接种的纯培养菌根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Boletus griseus Frost.(灰盖牛肝菌),Boletus sp.和Suillus grevillei (Klotz.) Sing. (厚环乳牛肝菌)3株菌根菌在纯培养条件下对温度、pH、盐浓度和水势等4个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同油松和湿地松纯培养合成菌根的能力。结果表明,pH和盐浓度对菌根菌生长的影响比较小,而温度和水势则对真菌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B.sp.与S.grevillei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而B.griseus则稍差。此外,结果还表明PEG4000可能会促进菌根菌在液体培养中的生长。在菌根纯培养合成研究中,共形成5种菌根,其中油松-B.griseus属新发现的外生菌根。5种菌根中,以油松-S.grevillei和湿地松-B.griseus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厚环乳牛肝菌,赭丝膜菌,灰环乳牛肝菌和彩色豆马勃4种外生菌根真菌固体纯培养接种物,对日本落叶松进行了圃地育苗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苗高,地径,侧根数分别比较对照提高了13.38%-23.54%、10.65%-24.71%、9.97%、-13.78%,苗木N、P、K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70%-19.96%、9.06%-47.81%和14.45%-21.12%,苗木菌根感染率为67.82%-8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