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粮堆在横向和竖向地槽通风两种通风系统下的对比效果,以18 m跨度平房仓为试验仓,所储粮食为稻谷。在相同储藏条件下,对两栋试验仓分别进行全面测试,比较分析不同通风方式下粮堆的通风降温效果、风量均匀性、仓内粮温与温度均匀度等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横向通风系统截面间每米温度差约为0.25℃,小于竖向通风系统中粮堆间每米温度差约0.49℃,其风道设计有利于粮堆内外自然湿热交换,交换效率高;日常粮食储藏期间,温度变化平缓,稳定性较好;通风操作结束时,横向仓整仓平均粮温为5℃,竖向仓整仓平均粮温为8℃,横向和竖向仓的温度均匀度均在80%以上,满足储藏要求,横向通风系统具有降温速度较快、降温幅度较大、作用效率较高等特点。因此,针对实仓进行通风降温保管粮食,横向通风系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选择两栋相同仓型,配备横向通风系统,散装储存早籼稻的平房仓,对比其在相同气候条件、通风时间、通风风机、支风道距粮面同为30cm条件下,粮面覆膜密闭与不覆膜密闭状况时的通风降温效果、各垂直与水平截面的粮温变化、通风能耗和温度均匀性。进一步扩展了横向通风系统的应用范围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在条件相同的仓内分别安装横向和竖向通风系统,同时进行通风降温。通过试验发现,横向通风可以达到通风目的,从粮堆上层到粮堆下层降温的均匀性较好,但远端降温时间长,且能耗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智能通风技术初步实现了粮情监测系统功能从单一粮情监测向粮情智能控制的过度。通过将智能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储粮通风方式的降温效果、换气效果和设备能耗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①智能通风能够杜绝有害通风和无效通风,并能及时控制通风降温过程中粮温的回升;②在相同时间内,与人工通风相比,经过智能通风的仓房各层粮温和总平均粮温降幅较大,温差小,全仓粮温较为均匀;③智能通风可以减小冬季通风降温过程中粮温变化幅度,延缓春季粮温回升速度,提高储粮稳定性;④与人工通风相比,智能通风的单位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对比横向通风系统和竖向通风系统在高大平房仓中应用时的通风降温保水效能,在第五储粮生态区(中温高湿储粮区),以晚粳稻谷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仓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通风作业,研究对比两种通风模式下在相同单位通风量、相同降温范围内的通风降温效果、水分损失和能耗等.结果 表明,在通风前后相同的降温幅度下,横向通风...  相似文献   

6.
采用垂直径向通风系统对大型房式仓密闭散装粮通风27h.降温幅度15.9℃(平均粮温),同时水分下降了0.5%。通过测试与计算.该通风系统的单位能耗(0.03kW·h/℃·t),单位通风时间(0.0013h/℃·t)、单位降温速率(0.59C/h)均优于《通风规程》中规定的指标。该通风降温系统具有:能耗低、降温速度快、均匀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解决浅圆仓机械通风过程中存在的通风死角严重、通风时间长、水分损失严重、通风均匀性差、通风能耗高等问题,我库对通风工艺进行了改进。常规机械通风将平均粮温降至目标范围内后,再利用两台离心风机配合单管风机对浅圆仓进行内环流均温通风,充分利用四周粮堆冷源,均衡中心部位的高温粮。较好地解决了浅圆仓常规机械通风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新建高大平房仓散粮压仓期间麻包临时叠包风道的最优搭建方式,对压仓期间叠包搭建的一机一道、一机两道和"丰"字形等临时风道的通风数据进行了统计整理,从粮温降低速度、粮温分布均匀度、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从降温速率上来讲:一机两道"丰"字形一机一道;从降温均匀度上来讲:"丰"字形一机一道一机两道;从经济效益上来讲:"丰"字形一机两道一机一道。  相似文献   

9.
选用功率较小的储藏物冷却机与负压通风相结合,对福建漳州地区的粮面压盖稻谷仓进行降温冷却,通过改变粮面压盖方式实现冷却的均匀性和彻底性.累计运行时间112.7 h,降温3.3℃,水分变化为0.1%,达到了保水降温的效果.运行期间的降温单位能耗为0.47 kW·h/℃·t,符合《谷物冷却机低温储粮技术规程》的规定,结束降温后粮面压盖延缓了粮温复温.  相似文献   

10.
在广州地区,秋冬季节交替时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机械通风对百年老仓包打围散装玉米通风降温,降低整体粮温,有效抑制粮温升高,确保玉米的储粮安全,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1.
浅圆仓在冬季进行降温通风后,基础粮温较低(平均粮温5℃左右),入夏后"热皮冷心"现象比较明显,受外界高温影响,仓温、表层粮温升温明显,温度相对较高,仓温最高可达35℃以上,表层平均粮温在29℃左右,在此情况下,若储粮水分偏高,则上层粮面极易孳生虫霉,严重时可能引起表层储粮发热。因此,冬季对储粮仓房开展机械通风作业降低基础粮温进行蓄冷,夏季利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通过地槽通风口抽出,通过仓壁回风管送到仓内空间,气流在粮堆内以下行的方式形成闭合回路,从而实现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温,达到控温储粮的目的。通过采用内环流均温通风的方式,利用粮堆内部冷源降低仓温及表层粮温,从而抑制表层大豆虫霉的孳生,延缓大豆品质劣变速度。试验期间,为确保对照仓储粮安全度夏,采取了夜间轴流风机排积热、单管处理异常粮情。同时期单吨费用对比,试验仓比对照仓节约0.1元/t左右。  相似文献   

12.
围包散存小麦和玉米因在高温季节入库,整体粮温偏高,来粮害虫较多并引起局部粮食发热。对试验仓粮食先采用短期熏蒸杀虫处理,然后采用全仓通风与局部"点穴"通风(或二台局部处理机并联使用)相结合的措施分段降温,通风后局部最高粮温和全仓平均粮温均大幅下降,取得了较好的通风降温效果,储粮安全过冬后,来年再择机密闭熏蒸,做好隔热控温措施,粮食水分减量较小,品质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3.
在CFD数值模拟技术的基础上,对浅圆仓不同中心集风管形式下的径向通风降温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并进行对比以评判优劣。研究的粮食种类为大豆,数值模拟了四种变径形式的中心集风管顶部,或开孔或不流通,共八种情况的通风条件下,粮堆内部温度分布和气流组织情况,将八种情况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其通风均匀性和通风降温速率。研究发现,集风管高度与粮面平齐且上粗下细时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通风均匀性较好。研究结果对浅圆仓仓储大豆通风降温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明远  黄昕  邹伟  陈基彬 《粮食储藏》2011,40(2):27-30,40
利用高大平房仓原有的通风系统、熏蒸环流系统和新装备的PSA变压吸附制氮系统,对本库1号仓、4号仓、8号仓、13号仓储藏的玉米分别采取通风口充气粮面排气的充—排—充—排—充工艺、粮面充气通风口排气的边充边排工艺、粮面充气通风口排气的充—排—充工艺、利用径向通风系统横向压入并横向吸出的边充边排工艺进行充氮储粮试验,通过试验比对,粮面充气通风口排气边充边排工艺和利用径向通风系统横向压入并横向吸出的边充边排工艺比其它二种充氮降氧方法速度快,粮堆氮气浓度分布均匀,杀虫效果好,能耗低,费用省,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基建房式仓应用“垂直热皮”控温技术,采取“散热降温”和“散热均温”两种控温模式,均可有效控制“垂直热皮”粮温,但均存在控温死角点,“散热降温”模式较“散热均温”模式运行时间长、能耗高。利用“垂直热皮”控温系统,“热皮”平均粮温每天降低1℃左右,度夏期间,试验仓四周最高粮温28.4℃,平均粮温20.6℃,对照仓四周最高粮温31.3℃,平均粮温23.4℃。  相似文献   

16.
珠海地区初夏,通过在楼房仓储粮中实施微电脑自动定时通风,实现夏季夜间自动通风排除仓内积热。试验表明:通过夜间通风降温、排除积热,试验仓的仓温低于对照仓0.5℃~1.O℃,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仓温的升高;试验仓的仓温均低于对照仓1.0℃以上,对粮温上升的控制是有效的;在湿度较高的通风排积热后,不会引起试验仓粮食含水量的明显增加,进行通风排积热是可行的。实施微电脑定时开关通风节省了人力、减缓了粮食品质变化、减少了粮食减量、减少了害虫的发生,节能有效,符合绿色储粮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仓房维修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冬季通风降温、夏季空调控温,能将稻谷表层粮温控制在20℃以下,全仓平均粮温控制在15℃以下,基本实现了稻谷的准低温储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通风系统中粮堆内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利用多功能试验仓对稻谷堆进行降温试验,采用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监测粮堆温度变化,同时通过实仓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利用CFD仿真模拟重现三种通风系统通风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且利用MATLAP软件对模拟所得云图进行颜色覆盖面积统计,以此讨论三种通风系统的通风均匀性。结果表明,仓储稻谷堆机械通风过程CFD模型可以准确地反应通风过程中粮堆内部温度的分布情况;横向通风和夹底通风均匀性优于地上笼通风。  相似文献   

19.
根据本地区生态区域特点和储粮实际情况,中央储备粮安陆直属库在试验仓内开展节能保水降温通风、仓房隔热、粮面压盖、自控排热换气、仓顶喷淋降温等多项绿色储粮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粮温,减少了储粮水分丢失,延缓了储粮品质陈化,抑制了虫霉的生长繁殖、达到绿色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入库的籼稻谷,在冬季以通风降温为主;气温回升时节,采用粮面散稻壳压盖,单面薄膜密闭粮面与门窗;夏季用窗式空调机膜下制冷,控制粮堆表层温度对整仓粮温的影响,延缓粮温的上升,使稻谷安全储藏顺利度夏,粮食储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