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河北省的最北端,有一片绿色的海洋,那就是塞罕坝,在塞罕坝的最北端,有一抹美丽的绿色,那就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北曼甸分场。从1994年至2020年,寒来暑往,27个春秋,他始终坚守在塞罕坝这片土地,他是勤劳的植树人,也是负责的护林员。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北曼甸分场场长张利民。张利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祖国是一片森林,我就是其中一棵树。"。森林和树相互依存、不离不弃。作为场长,张利民带  相似文献   

2.
塞罕坝以百万亩人工林傲然挺立享誉国内外。 塞罕坝人以艰苦创业的务林人精神名扬天下。 这是一片英雄的林子,一片美丽的林子,一片铭刻时代印痕的林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塞罕坝几代创业者近五十年的艰苦奋斗,把一千平方公里的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端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在塞北雪域高原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变沙漠成绿洲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正"看见亲手栽下的林子起来了,就如同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76岁的陈彦娴是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第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退休后,她的一大乐趣就是回林场到处转转,"今年七八月份还得上去一次"。1962年建场以来,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播绿坝上。久久为功,塞罕坝人营造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112万亩的人工林,护卫着京津等地。这道绿色生态屏障如果按1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塞罕坝,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之一。在神州大地上,还有许多这样创造奇迹的生态卫士、治沙英雄。2017年12月,满头银发的陈彦娴,"60后"的时任  相似文献   

4.
三代塞罕坝人用55年的时光将一座青山捧到了世人面前,所以今天的塞罕坝,视觉上是绿色的,精神上是红色的。作为守护塞罕坝这片绿色奇迹的一支特殊队伍——森林卫士,他们没有感人肺腑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只是一群平凡人,常年默默坚守在自己所热爱的森警岗位上,努力践行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因为工作需要,20多年来,我曾94次采访过塞罕坝,作为一个国有林场绿色成就的见证者和宣传使者,我对我钟爱的塞罕坝这样说:塞罕坝这五十年,健康成长,充满希望。塞罕坝的山川大地是有情怀的,它记载了塞罕坝人50多年来奋斗的历史;塞罕坝的空气和沙尘是有记忆的,不毛之地上生长的丛丛野花和万顷森林让他们改变了容颜;塞罕坝人是有奉献的,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的百万亩森林,成为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生态环境最优、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国有林场建设标兵"授牌暨《塞罕坝赋》揭幕仪式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举行。为了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进一步激发全国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大胆改革、不断创新的工作热情,国家林业局决定,授予塞罕坝机械林场"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称号。1962年,当塞罕坝务林人在此拉开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大幕时,这里还是一片"鸟兽无栖处,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48年来,塞罕坝务林人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和艰苦的生  相似文献   

7.
<正>6月的塞罕坝机械林场,青山碧水,草木繁茂。随处可见落叶松迎风挺立,尽显生机。如今在塞罕坝,落叶松面积达68万亩,是第一大树种。在塞罕坝人心中,最早让落叶松在塞罕坝大面积扎根的"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挺拔的青松。虽然他已经离世近28年了,但作为塞罕坝上一面不倒的旗帜,王尚海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美丽高岭。  相似文献   

8.
正一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森林覆盖率80%,风景资源丰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塞罕坝上摄影家老刘告诉我:随着塞罕坝知名度的提高,摄影群体也越来越庞大,自九月份以来,就有两万多人专程前来摄影创作。华北地区的摄影家最多,他们大多组团包车  相似文献   

9.
<正>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造林时,会先栽上一些适应性强的树,为其他树种落地生根创造条件,这些树被叫作"先锋树"。在塞罕坝人心里,老书记王尚海就是一棵永远挺立的"先锋树"。1962年,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专署农业局长,一家人住在承德市一栋舒适的小楼里。塞罕坝林场组建,组织上派他担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在抗战时期担任过游击队长的王尚海,二话没说,像是要奔赴新战场的战士,举家上坝。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同龄,小时候,父亲和乡亲们每年总要到一个叫"塞罕坝"的地方参加造林会战。父亲每次回来,总对我们说,塞罕坝人真了不起!条件那么差,还是一年到头、成年累月地干,有的连命都搭上了。咱坝下的条件比人家好多了,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跟着人家多栽树。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原来承德南连京津、北接内蒙,正处在浑善达克沙地的大风口。塞罕坝人年复一年地种树,就是在为京津抗风沙、涵水源,他们做的事太伟大了!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2月20日上午,护林员林桂华和爱犬"狗蛋"在留羊1林班3000亩荷木林巡山,边走边哼歌曲,时不时弯腰捡起板栗似的椎子,塞进嘴里或喂"狗蛋"吃。他36岁,神情严肃,头发有些花白。守林7年,创立"幽灵"警告法吓跑盗木贼100多人,抓获20多人,连续三年被大桂山林场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有人说,他是山中"幽灵"、打火"炮哥"、"傻根",他说,一天不去林子全身不舒服。山中"幽灵"2009年8月,他成为六排分场杨梅站的护林员。当  相似文献   

12.
孙阁  姚伟强 《河北林业》2010,(5):F0002-F0002
<正>10月8日上午,"国有林场建设标兵"授牌暨"塞罕坝赋"碑揭幕仪式在塞罕坝文化广场举行。塞罕坝机械林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有林场建设标兵"称号,国家林业局副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全党全社会要  相似文献   

14.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由坝上、坝下两部分组成。塞罕坝气候寒冷,年均气温-1.40℃,冬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塞罕坝在距今三百多年前曾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清朝康熙年间被划为"木兰围场"。"塞罕"是蒙语,是美丽的意思;"坝"是汉语,意为"高岭"。清政府在同治年间开围放垦,塞罕坝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地区已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出"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景象。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大唤起林场、阴河林场的基础上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1968年归河北省管理,现为省林业局直属单位)。55年来,三代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号召,忠实履行职责使命,植树约7.5万公顷,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把荒漠沙地改造成了"美丽的高岭",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成就了"生态文明建设范例",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相似文献   

15.
正"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治山、植绿、致富,这个梦是绿色的,也是阳光的。"长着一把胡子的张国华说。张国华是迁西县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的当家人。迁西县在我省算是富裕县,铁矿资源丰富,有人说有铁矿石的地方长板栗好吃,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京东板栗"这个称谓。2006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验总局批准对"京东板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市场热销的京东板栗中,"张大胡子"这个品牌叫的最响,他的创始人就是张国华。  相似文献   

16.
说说鸟和隹     
<正>"鸟"是什么?"鸟"就是"隹";"隹"是什么?"隹"就是鸟。有人说,北方称鸟,南方称隹;有人说,张嘴称鸟,闭嘴称隹。《说文解字》说:"尾羽长的为鸟,尾羽短的为隹。"尽管事实上也不是尽然,但现代人多采用此说,故,"鸠占鹊巢"只能是长尾羽的"鹊",不能是短尾羽的"雀",雀巢鸠占了也没用,住不下。不管怎么说,"隹",是鸟的另一种称呼,毋庸置疑。可不是吗?一个鸟称一只(隻),一对鸟一双(雙),"双(雙)"的繁体就是两个隹一个言,雌雄互答,  相似文献   

17.
孙阁 《广西林业》2013,(8):45-47
有这么一批人,常年驻守在河北省最北部的塞外高原之上,那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塞罕坝"。他们在这块让中外影人出好作品、眷恋一生的创作沃土上,默默创作着。我习惯统称他们为"塞罕影人"。和众多的摄影家相比,他们也许不能称为家,只能称之为摄影人。与饱览名山大川的摄影家和用  相似文献   

18.
正提起塞罕坝,人们都被那种"敢叫荒漠变绿洲"的精神所折服。塞罕坝精神是林业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学习"塞罕坝"精神的同时,甘肃省张掖市的甘州大地上也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开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现实,张掖市的甘州区已成为了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胜地,甘州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正在逐年攀升。甘州市民被甘州的发展所震撼,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弯深绿,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卫星云图上的塞罕坝百万亩人工防护林,会让你明白塞罕坝人的使命与担当。荒寒遐僻、黄沙漫漫,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了解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创业历程,会让你懂得什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55载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接力不止,造就了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中史无前例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塞罕坝,用心去品读这段用生命写就的绿色传奇。  相似文献   

20.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们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一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见效。2018年8月25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省林业厅在河北会堂组织召开弘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交流发言,谈认识、谈感悟、谈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的体会和取得的成效,对进一步弘扬塞罕坝精神,把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深入提出了意见建议。本刊特摘录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