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辽宁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4—2016年天然次生林内2m层空气温湿度及林外1.5m层空气温湿度观测数据,分析冰砬山区林内外空气温湿度差异。结果表明:冬季林内气温高于林外,夏季林内低于林外;林内气温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气温低于林外气温,夜间林内高于林外;林外月平均空气湿度高于林内;林内空气湿度日较差低于林外;白天林内空气湿度高于林外,夜间林内空气湿度低于林外。森林调节空气温湿度的作用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杜鹃落叶松林不同生长期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地温日变化特征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杜鹃落叶松林不同生长期气温日变化趋势为早晨气温最低,午后气温最高,受森林环境的影响,最高值滞后于太阳辐射2h;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中,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为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生长前期停滞期;空气日变化幅度为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停滞期生长前期;土壤日温度变化幅度为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生长前期停滞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林内的小气候特征及森林对小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梯度系统采集西天山森林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对这些气象因子在不同高度.上的差异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0~70 m高度的空气温湿度差别不大,近地面1.5m空气温度显著低于其他梯度.空气湿度显著高于其他梯度,同时发现空气湿度和气温在日变化上呈负相关。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在日变化上土壤温度与空气温度之间有明显滞后性。土壤含水量无明显日变化月度变化各梯度未形成规律性变化特征。从风速角度看,风速变化总体上与高度呈正相关,近地面1.5m有所不同。林冠对太阳辐射的阻挡作用明显,林下温度低.水分蒸发量小,空气较为湿润。深层土壤受外部因素影响小,温度变化相对平稳。森林对风力阻挡作用明显,但近地面1.5 m风速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柞木林内不同高度小气候因子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祥庄 《防护林科技》2004,(4):14-15,27
对柞木林内不同高度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蒸发量进行了日、季节变化规律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 ,1d内 ,温度随树木高度的降低而减少 ;不同高度气温的季节变化总趋势是一致的 ,在 7月第五候达到最大值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日变化是一致的 ,但林内相对湿度有 4种垂直分布型 ;各层次相对湿度季节变化为双峰曲线 ;所有层次绝对湿度日变化为白天高 ,夜晚低 ;日、季节各层次垂直变化不显著 ;不同高度蒸发量具有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 ,但达到峰值的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兴安岭五营林区森林内各梯度的温度、湿度、风速进行系统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森林小气候影响下的气象要素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温度:各梯度月平均温度均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降低值均高于理论值,林内日变化速率快于大气变化速率,森林-大气边界在日变化规律上具有一定的边缘效应;②湿度:森林具有一定的增湿作用,年平均湿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湿度变化与降水量均密切相关,并且夏季相对湿度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大气湿度基本无日变化;③森林具有显著的防风作用,年平均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林内风速基本无日变化,4、5、11月湿度低、风速大,是小兴安岭林区高火险时期,而在此期间,每日的14时前后的风速最大,湿度最小,这时尤其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6.
对四川盆地北部湿地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以空旷地为对照揭示湿地松林四季对小气候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内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均低于林外,最低温则相反高于林外,林内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逆温现象;(2)林内空气相对湿度高于林外,白天空气相对湿度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冠层顶部和林内下部高、中部低;(3)林内土壤温度低于林外,而林内表层土壤湿度高于林外;(4)林内风速小于林外,且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减;(5)林内蒸发量和降水量小于林外,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6)林内CO2浓度白天自林冠层顶部向下递增,而夜间则是林内下部和冠层顶部高、林内中部低。  相似文献   

7.
于2021年7月以长株潭地区典型代表性观花树种杜鹃、樱花以及观叶树种枫香、马尾松、樟树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风景游憩林内设置固定样地,监测林内的气温、相对湿度、负离子和空气颗粒物浓度,研究城市风景游憩林对环境变化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杜鹃林、枫香林和樟树林内气温均表现为在建成区的最高,在近郊区和远郊区较低;在樱花林和樟树林内的相对湿度均随着其所在区域从市中心往城市边缘变化而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杜鹃林、樱花林和马尾松林内均以远郊区的负离子浓度最高,在近郊区和建成区的均相对较低;空气颗粒物浓度在杜鹃林、枫香林、马尾松林内均表现为在远郊区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比在近郊区和建成区的低,其颗粒物的浓度均呈现为PM10的>PM2.5的>PM1的。气温、相对湿度、负离子浓度以及空气颗粒物浓度在城乡梯度间的差异均显著(P<0.01)。长株潭风景游憩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毛竹林内、外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垂直变化的测定表明:林缘处空气负离子数量最低,随着向林内移动,空气负离子数量逐渐上升。毛竹林内空气质量(CI)和森林空气离子评价指数(FCI)较高,分别超过了A级和I级标准,有利于人们居住、旅游、疗养等。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空气负离子数量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川西亚高山白桦林内空气和土壤温度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5月~10月对川西亚高山白桦林内空气和土壤温度的时空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对天气变化的响应不同。土壤越深,其温度的日变化越小,且最高温出现的时间会滞后。林内和林外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对天气变化的响应也不同。2)土壤与空气温度的旬变化一致,即土壤温度的旬平均值随着空气温度的旬平均值升高而升高。气温旬平均值的变化幅度比土壤大,且气温的变化速度比土壤快,尤其是9月上旬以后,空气温度的下降非常明显。3)在6月和7月土壤的月平均温度小于空气的月平均温度,但是5月和8月到10月情况却相反。由于白桦次生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空间结构简单,且叶面积指数较小,群落的透光系数较大,群落内外的空气温度差异也较小,体现出川西亚高山次生阔叶林的小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Li-COR-8100测定并分析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土壤呼吸年C释放量以及与土壤水热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与地面10cm处土壤温度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0.3614e0.1219x(R2=0.702),土壤温度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70.20%;该地区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年均速率约1.14μmol/(m2.s),土壤向大气年释放C约为410.40~455.76 gC/m2。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杭州湾南岸沿海防护林的防护效应,对沿海防护林林内外的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布点测量。结果表明,沿海防护林对于风速有明显的减弱作用,风速最小值处于林带中央位置;风速减弱的整体趋势呈抛物线状,在林带作用下先减弱,离林带越远,这种减弱风力的作用越弱;经过防护林的作用,风力减小且风速变化幅度也减小;防护林可以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护林林内气温相对降低,相对湿度相对增加,对沿海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的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变化特征,深入认识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对林内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重度火烧迹地后不同恢复年限(3~24年)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原位观测生长季(6—9月)内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利用HOBO Prov2温湿度记录仪监测距地表1.5 m高处空气温湿度,利用Watch Dog B101型按钮温度记录仪监测5和10cm深处土壤温度,每隔1 h自动记录数据,比较不同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日变化及生长季变化。【结果】空气温度日变化呈现早晚低、日间高的倒"U"字型变化趋势,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呈现"U"字型变化趋势,土壤温度日变化呈现不同相位的正弦曲线,5 cm深处土壤温度日较差比10 cm深处大,5 cm深处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时间比10 cm深处早;各恢复年限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空气温度日较差高于土壤温度日较差,空气最低温和最高温出现时间早于土壤;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度的最高值及最低值的出现时间均表现出延迟效应,日较差也逐渐减小;恢复24年时,空气和土壤的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间比对照样地晚1~2 h,空气相对湿度的最高值、最低值出现时间比对照样地晚1~3 h;随恢复年限增加,林内空气温度逐渐降低,恢复24年时6、7、8、9月空气温度比对照样地显著降低3.5、2.96、3.46和3.84℃;植被恢复过程中6—9月空气相对湿度为58.69%~85.79%,恢复24年时最高,对照样地最低,恢复24年时6、7、8、9月空气相对湿度比对照样地显著提高14.19%、12.89%、13.16%和13.67%;随恢复年限增加,5和10 cm深处土壤温度均逐渐降低,恢复24年时6、7、8、9月5 cm深处土壤温度分别比对照样地低9.71、6.85、6.17和4.76℃,10 cm深处土壤温度比对照样地低10.96、7.82、7.13和5.03℃;小气候因子(M)与恢复年限(t)可用M=kt+p(k为方程回归系数; p为方程常数项)方程拟合,且拟合效果显著(P0.05)。【结论】重度火烧迹地种植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后,随恢复年限增加,林内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逐渐降低,空气相对湿度逐渐升高,森林小气候向更加荫凉潮湿的方向发展,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梯度观测塔对森林小气候进行定位观测,以神农架森林生态站2017年全年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从空气温湿度、风速、水汽压、降水量、太阳总辐射、土壤温湿度等因子对神农架华山松人工林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月至3月,以及10月至12月,林内(1.5m)空气温度略高于林外温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从4月至9月,林内空气温度略低于林外温度,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空气湿度在不同月份均较高,且变化不大。与林外两个梯度(24.0 m和33.0 m)相比,林内风速明显降低,风速分别降低47.15%和53.29%。水汽压在8月份最大,并与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林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8.6%。林内全年太阳总辐射为645.6 MJ/m~2,夏季最大为245.1 MJ/m~2,其次为春季197.1 MJ/m~2,秋季113.0 MJ/m~2,冬季89.4 MJ/m~2。  相似文献   

14.
广州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计量城市路网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及水平多点定位同步观测方法,对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结构及消减路面热岛、污染气体浓度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防护林群落呈4层垂直结构(上层乔木平均高(珚H)=12.6 m、中层乔木珚H=6.3 m、灌木层珚H=3.2 m、草本层珚H=0.6 m),水平30 50 m沿机场路侧带状分布;防护林群落的Shannon(H)达2.39,均匀度达0.76,而森林群落郁闭度达0.68。相对路面空气SO2、NO2(0.150、0.083 mg·m-3)的日均浓度,防护林林内20 m则减小到0.05 mg·m-3以下,空气温度则减小2.0℃,空气湿度增加2.4%,风速减小0.7 m.s-1;雨季晴天日,13:00-15:00、林内2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气温减小值大于2.0℃,而林内1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空气湿度增加5.0%7.1%;林内20 30 m空间空气S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9.0 h,而林内30 40 m空间空气N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h;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对路面热岛强度、空气SO2、NO2浓度消减效应极其显著。采用趋势面回归方法,获得的机场路面至林内水平尺度空气SO2、NO2浓度时空分布拟合方程适宜于估算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分小气候的影响,对燕山北部山地人工落叶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的间伐区和未间伐区的林下照度、林内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间伐区林分的林下照度明显大于未间伐区,前者为后者的4~5倍;间伐区浅层土壤温度明显大于未间伐区,间伐区与未间伐区土壤温度的差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15 cm以下土壤温度的差异消失;间伐区的林内气温与未间伐区没有明显差异;林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日进程呈"V"字型,间伐区和未间伐区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差异不明显。由此得出结论,抚育间伐对林分内的光照强度及浅层土壤温度有明显影响,并将对林分更新、林下植被发育及林地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EMS 62包裹式植物径流测量系统连续监测非生长季(2016年9月~2017年3月)内4 a生糖槭幼树的树干液流速率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月份的糖槭树干液流的日变化呈多峰型,且呈"昼高夜低"的变化趋势,夜间液流特征明显,且零液流速率持续时长不同;(2)糖槭树干液流速率在非生长季的月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3)9月份,晴天、阴天和雨天3种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其日均值大小排序为:晴天阴天雨天;(4)3种天气条件下,糖槭树体主干的液流速率均大于侧枝的,但液流峰值有差异;(5)非生长季树干液流变化均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湿度和根部土壤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HQWAS-200PRO空气负离子监测系统,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监测了南京南郊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内麻栎+枫香树+马尾松林分内空气负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总体上呈现白天高、晚上低的变化趋势,但随天气不同呈现一定的差异。全年不同天气的负离子日平均浓度大小依次为雨天(6 586个/cm~3)晴天(2 365个/cm~3)雾霾天(1 353个/cm~3)阴天(1 122个/cm~3)。1 a中不同季节空气负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夏季(6-8月)秋季(9-11月)春季(3-5月)冬季(12-2月),其中夏季6月负离子浓度最高,平均达5 432个/cm~3,冬季1月的负离子浓度最低,仅1 421个/cm~3。林内全年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2 398个/cm~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空气PM2.5含量呈负相关,与风速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但与温度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8.
窿缘桉与大叶相思混交林小气候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琼海县滨海平原台地窿缘桉与大叶相思混交林、窿缘桉和大叶相思纯林以及裸地进行了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混交林日均气温、地表温度、光照强度和风速以及它们的日变幅均较小,相对湿度则较大;比大叶相思纯林各项指标嗟异不显著;比窿缘桉纯林气温低0.5℃,地表温低2.1℃,相对湿度提高2.4%,光照和风速桉树纯林是混交林的6.4倍和2.6倍;与裸地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极显著。可见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内小气候条件,利于林木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19.
研究喀斯特森林土壤呼吸对探索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意义。对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土壤呼吸速率的非生长季动态变化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和不同凋落物处理下土壤呼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次生林和原生乔木林土壤呼吸速率非生长季动态变化与土壤温度、林内温度变化总体一致;两演替群落土壤温度能解释95.1%~96.8%,91.3%~92.8%的土壤呼吸变化。去除、添加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呼吸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使土壤呼吸降低了21.29%~54.03%和增加了13.79%~98.41%。不同土壤深度土壤呼吸的Q10值次生林为4.62~4.71、原生林为4.01~4.3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处理引起土壤呼吸的Q10值不同,从大到小均表现为去除、对照、添加。两演替群落比较,土壤呼吸因小生境、森林植被不同而存在差异,次生林土壤呼吸速率高于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程度略高于原生乔木林,次生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动水喷淋系统对森林公园防火林带进行了喷淋试验,对喷淋样地与对照样地内的小气候因素:风速、大气压、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数据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喷淋的样地内风速、气压、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等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可见森林公园防火林带内的小气候通过喷淋系统喷洒后是有一定变化过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