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为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8月在北京怀柔的二球悬铃木上初次发现了外来入侵物种—悬铃木方翅网蝽 (Corythucha ciliata), 但数量较少, 未造成明显危害; 2013年在北京昌平再度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为害, 且种群数量极大。北京发现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是该入侵物种在我国的最北分布记录。本文记述了悬铃木方翅网蝽在北京的为害现状, 并提供了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种群动态及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期调查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虫口密度和悬铃木叶片的受害情况,利用悬铃木效益成本比,计算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结合虫口密度与危害指数回归方程,确定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指标.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卵、若虫、成虫1年有5个相对明显的高峰期,4月中下旬虫口密度开始上升,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种群发生高峰.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36.77%,其百叶虫量与危害指数间呈显著的Logistic回归,其关系式为Y=0.928 4/(1+e0.895 2-0.001 9x),防治指标为250头成若虫/百叶.根据“早防旱治”原则,在上海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在4月中下旬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需及时开展防治.  相似文献   

3.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是一种原产于北美地区以悬铃木为食的林业害虫.该虫为世界性入侵害虫,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2006年该虫入侵我国后,已在多个城市发生为害.Tavella & Arzone[1]研究表明,许多天敌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具有捕食潜能,但有关蜘蛛对该虫的捕食作用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外来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近几年传入我国的一种有害生物,严重危害城市行道树悬铃木.本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控制悬铃木方翅网蝽的传播、危害,以及进一步的防治研究提供系统资料.  相似文献   

5.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是2002年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本文利用CLIMEX和GIS软件,并结合悬铃木方翅网蝽已知的地理分布和生物学数据,对其在当前(1981年-2010年)及未来(2011年-2040年、2041年-2070年和2071年-2100年)气候条件下中国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适生范围较广,适生区占我国内陆总面积的61.27%,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半部地区,其中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大部、华东大部及西南局部地区;未来气候变暖情境下,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适生区呈现向东北方向扩展的趋势,总适生范围不断增大,且适生程度增加。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悬铃木方翅网蝽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对于现已发生和预测出的潜在适生分布区,要加强检疫,防止其进一步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6.
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浙江的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浙江新发现的一种林业危险性害虫。采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风险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风险值R为1.95,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结合本省悬铃木属寄主植物的资源状况及气候特点,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浙江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浙江大部分区域具有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据此,作者提出了检疫管理及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7.
悬铃木方翅网蝽是悬铃木属植物的重要害虫,一旦定殖为害,对新疆悬铃木属植物将造成严重危害,对该虫进行风险评估可为其在新疆的监测、防控提供依据。本文参照通用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从该虫在分析区域的分布情况,传入、定殖和传播的可能性,潜在危害性,受害寄主经济重要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公式计算,悬铃木方翅网蝽风险值R=1.66,表明该虫在新疆属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悬铃木方翅网蝽已在新疆发生,建议已发生地区做好监测与防控工作,防止该虫向外传播扩散,未发现地区应加强检疫与预警,严禁该虫传入。  相似文献   

8.
几种植物对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适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条件下用二球悬铃木、构树、板栗、杜鹃等4种植物的幼嫩叶片饲养悬铃木方翅网蝽2龄若虫4、龄若虫和成虫,观察该虫发育、存活、寿命和产卵量,结果表明,在悬铃木叶片上悬铃木方翅网蝽能取食、发育或产卵,在其他3种植物叶片上存活时间仅2~7d左右,不能取食、发育或产卵。证实构树、板栗和杜鹃不是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研究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嗅觉通讯分子机制和寻求新的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技术,本研究克隆了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CcilOrco,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半翅目昆虫非典型气味受体家族基因的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将其克隆至pEASY-Blunt载体并测序。将克隆获得悬铃木方翅网蝽非典型气味受体Orco的cDNA序列命名为CcilOrco(GenBank登录号:MF564288),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cilOrco开放阅读框长1 419bp,编码472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量为53.25kD,等电点为6.22,序列中有7个跨膜区,N-端在细胞膜内,C-端在细胞膜外。通过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的同源性比较,该基因与已公布的半翅目昆虫的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克隆所获得的基因属于非典型气味受体家族基因。qPCR结果显示CcilOrco主要在雌雄成虫触角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室内研究不同温度下悬铃木方翅网蝽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雌成虫的产卵量,组建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在15~33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育速率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悬铃木方翅网蝽卵、1龄、2龄、3龄、4龄、5龄若虫、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42、9.49、7.89、10.12、8.82、7.80、9.69和10.42 ℃,有效积温分别为153.9、38.8、41.4、31.8、42.0、69.5、101.9和479.3日·度。悬铃木方翅网蝽世代存活率和单雌产卵量在测定温度范围内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抛物线关系,在25 ℃时最高,分别为57.81%和87.71粒/雌。成虫寿命和雌成虫产卵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5 ℃时,种群内禀增长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最大,分别为0.0388和22.46。25~30 ℃是该虫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11.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玉华  傅晓慧  舒涛 《江西植保》2008,31(4):173-173
悬铃木方翅网蝽系新近发现的入侵害虫,刺吸悬铃木汁液,并能传播悬铃木病害,造成树势衰退。本文综述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1.2%烟碱·苦参碱乳油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效果,筛选适宜的稀释倍数,并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依据,开展了喷雾施药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田间试验.调查发现,1.2%烟碱·苦参碱乳油2 000倍液喷雾处理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优,药后1d和7d的平均防效分别为97.28%和99.71%,且不污染环境,正常施药后不产生药害,适合大...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军配盲蝽耐饥力及捕食效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温度变化对军配盲蝽 Stethoconus japonicus 成虫耐饥力及其捕食作用的影响, 了解其控害潜能, 在15?20?25?30℃和35℃ 5个处理温度, RH(70±5)%, L∥D=14 h∥10 h下测定了军配盲蝽成虫耐饥力及对不同密度(5?10?15?20头/皿 和25头/皿)悬铃木方翅网蝽 Corythucha ciliata 的日均捕食量?不同温度下军配盲蝽成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Ⅱ型?15~35℃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军配盲蝽耐饥饿力逐渐减弱; 在该温度范围内, 军配盲蝽成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捕食效能先增强后减弱; 同一温度下, 军配盲蝽成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30℃下, 军配盲蝽成虫的捕食效能( ɑ ′/Th)最大, 为14.986 8, 捕食上限(1/Th)为41.2头, 15℃下, ɑ ′/Th最小, 为3.458 3, 1/Th最低, 为16.7头?温度对军配盲蝽成虫的耐饥力与捕食效能有显著影响, 研究结果可为军配盲蝽的田间释放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调查发现杭州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的捕食性天敌有5科7种,主要是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Okamoto)、普通草蛉Chrysoperla carnea(Stephens)和小花蝽属Orius spp..日本通草蛉幼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捕食作用强弱为: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2龄幼虫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捕食成虫,其对应的搜寻效率α与处理时间Th值分别为1.0141、0.5687、0.3757和0.0075、0.0121、0.0267.成虫和若虫共存时,日本通草蛉3龄幼虫喜好捕食若虫.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密度相同的条件下,日本通草蛉2龄、3龄幼虫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其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关系分别为:E=0.3164 P-0.4700和E=0.3411 P-0.4762.日本通草蛉幼虫间存在分摊竞争.  相似文献   

15.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属半翅目网蝽科(Hemipteya:Tingididac)。主要危害悬铃木属植物(Platanus spp.)。原分布于北美的中东部,最先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的一球悬铃木(P.occidentalis L,又称美国梧桐),1964年传至意大利后,以之为中心在欧洲迅速漫延,1996年传人韩国,其主要寄主是三球悬铃木(P.orientalis L,又称法国梧桐),2001年传人日本。  相似文献   

16.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Say)]属半翅目网蝽科,主要危害悬铃木属(Platanus spp.)植物。该虫原产北美,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1964年该虫首次入侵意大利的帕多瓦,之后逐渐扩散至欧洲中南部的10多个国家,1996年传入韩国,2001年又传入日本。2006年长江大学农学院李传仁博士首次报道该虫入侵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目前在上海、南京、杭州、重庆、贵阳、郑州等地均发现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17.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悬铃木方翅网蝽1年发生5代,全年发生期4~12月,第1代近70 d,2、3、4代的历期在40 d左右。若虫5龄,若虫期9~23 d,成虫寿命为10~25 d。每雌虫产卵约300粒,卵期为9~34 d。该虫10月中下旬开始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主干或主侧枝的树表翘皮,每年发生量主要与气温、林木的郁闭度以及天敌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李先金 《植物保护》1984,10(4):33-34
梨网蝽(stephanitis ambigua Horva-th)(半翅目,网蝽科)又名梨军配虫。 从1978年以来,发现梨园附近的棉田有梨网蝽危害,此虫与棉盲蝽同时发生,在为害习性和棉株被害状上与棉盲蝽有5点区别:1.蝽网为害是在棉株成叶的背面,而盲蝽则在棉株的嫩头嫩尖。  相似文献   

19.
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l)寄主范围广泛,是为害蔬菜和水果的重要害虫。该虫在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作为本地种群大量发生并严重为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茶翅蝽相继传入美国、加拿大、瑞士、列支敦士登、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和希腊等国家,并有继续扩散成为世界性害虫的趋势。在新的入侵地尚未发现有效天敌,例如加拿大本土寄生蜂等足黑卵蜂Telenomus podisi和瑞士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flavipes虽然可以在茶翅蝽卵块内产卵,但寄生蜂并不能完成生长发育。而化学农药的使用可能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因此传统生物防治将是控制茶翅蝽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从茶翅蝽的原产地引进其专食性天敌,在新入侵地的农田或自然生态系统中释放并建立种群,达到长期控制茶翅蝽的目的。本文综述了茶翅蝽的研究现状,涉及到分类、分布、为害、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及生物防治方面,并着重总结了茶翅蝽原产地的天敌情况。  相似文献   

20.
茶翅蝽是一种重要的农林害虫,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生为害程度呈现加重趋势。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行为研究,评价了茶翅蝽成虫对不同植物种类的选择偏好程度。在田间25科115种植物中,84种植物上调查到茶翅蝽成虫,种群发生密度整体较低,但寒麻、芝麻、红麻、籽粒苋、向日葵、大豆、白花菜等植物上成虫密度相对偏高。在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中,与空白对照相比,茶翅蝽雌雄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向日葵、大豆、白花菜植株气味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好行为。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我国茶翅蝽区域分布与发生消长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