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7—2018年间对华北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物种分布的调查中,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1个白鳞伞属(Leucopholiota)物种,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通过野外记录新鲜标本的形态、生长环境和生态特点,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显微形态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发现,其主要特征为:菌盖直径3.0~5.5 cm,表面覆盖有大量锈褐色的内弯鳞片;菌褶白色,边缘锯齿状,弯生;菌柄长2.5~5.1 cm,直径0.5~1.0 cm,从底部到菌环处表面覆盖有与菌盖表面一样的锈褐色鳞片,菌环以上表面光滑;孢子大小(4.11~5.95)μm×(3.19~4.09)μm,淀粉质,透明,椭圆形;担子大小(15.38~20.89)μm×(5.21~6.08)μm;缘囊体大小(14.70~21.30)μm×(3.52~5.38)μm,近棒状或近纺锤形。通过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特异性扩增和序列比对,发现其与华美白鳞伞(Leucopholiota decorosa)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2%。综合形态学、分子鉴定以及系统进化等分析,将采自腐生于白桦树上的上述物种鉴定为华美白鳞伞,系中国白鳞伞属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以采自内蒙古根河地区的野生花脸香蘑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其菌盖处、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的组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生长速度和污染率等方法,研究分离纯化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部位;最后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最适培养基为PDA+子实体煮水培养基;菌盖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污染率低;并且子实体经自然风干2 d后能有效降低污染率;最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花脸香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采自内蒙古根河地区的灰紫香蘑进行组织分离与鉴定.[方法]分别选取菌盖处、菌褶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进行组织分离,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菌褶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洁白细密、污染率低;其次,子实体自然风干3d后再进行分离可有效降低菌丝污染程度;最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灰紫香蘑.[结论]该方法获得了灰紫香蘑的纯培养菌株,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灰紫香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元蘑是黑龙江省珍稀野生食用菌.子实体菌盖直径3~12cm,扁平球状至平展,半圆形或肾形,黄绿色,粘、有短绒毛,边缘光滑.野生驯化种元蘑人工生产栽培具有广泛的市场潜力,市场价格是平菇的3~5倍.  相似文献   

5.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野生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传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G1菌株子实体菌盖白色,直径2.1~5.6 cm;菌柄粗0.6~1.0 cm,呈中央着生,菌柄和菌褶基端分离;在菌柄上部有单层菌环;有隔菌丝,菌丝体上无锁状联合;一个担子上普遍着生2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棕色,孢子的大小为(5.52~6.12)μm×(5.02~5.47)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G1菌株为蘑菇属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由Gen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可知,G1菌株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与双孢蘑菇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综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G1菌株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采自湖北省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大型真菌。通过详细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基于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种为坚实田头菇Agrocybe firma(Peck)Singer。经文献检索,该物种在中国系首次记录。该种主要鉴别特征:菌盖幼时暗褐色,成熟时黄褐色;菌柄淡褐色,中空;无菌环;菌褶极密,不等长,直生;担孢子光滑,黄褐色,6.9μm×4.3μm,在梅氏试剂中颜色加深为褐色;生于阔叶树腐木上。研究标本存放于汉江师范学院真菌标本室(HMHNU)。  相似文献   

7.
元蘑别名黄蘑、冻蘑、晚生北风菌,属干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亚侧耳属,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山西、广西、陕北、四川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只要条件适宜均可栽培。一、形态特征子实体肉质、覆瓦状叠生或丛生。菌盖直径3~12厘米,扁半球形至平展,半圆形或肾形。有后沿,宽3~12厘米。黄绿色或带褐色,有短绒毛,边缘渐光滑,表皮易剥开。盖缘内卷后反卷。菌肉白色且厚。菌褶稍密,白色或浅黄色。菌柄侧生,短或无柄。有绒毛或鳞片。孢子印白色、光滑、腊肠形,4.5~5.5微米×1~1.6微米。囊状体梭形,中部膨大,29~45微米…  相似文献   

8.
元蘑是黑龙江省珍稀野生食用菌。子实体菌盖直径3~12cm,扁平球状至平展,半圆形或肾形,黄绿色,粘、有短绒毛,边缘光滑。野生驯化种元蘑人工生产栽培具有广泛的市场潜力,市场价格是平菇的3~5倍。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采自湖北省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种大型真菌。通过详细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种为Tricholomopsis flammula,经文献检索,该物种在中国系首次记录。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菌盖黄色,表面覆盖有酒红色至紫红色的鳞片;菌柄光滑,浅黄色至暗黄色;担孢子较窄,6.6μm×3.6μm;生于针叶树腐木上。  相似文献   

10.
张研  建农  林吉 《吉林农业》2004,(8):34-34
元蘑(亚侧耳)别名黄蘑、冻蘑、晚生北风菌,隶属于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亚侧耳属。是我国东北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山西、广西、陕北、四川等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只要条件适宜均可栽培。 一、形态特征 子实体肉质、覆瓦状叠生或丛生。菌盖直径3~12cm。扁半球形至平展,半圆形或肾形。有后沿,宽3~12cm。黄绿色或带褐色,有短绒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添加物基本培养料(基料)及覆土材料栽培印度丽蘑(Calocybe indica)子实体的农艺性状及适应性,为印度丽蘑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杏鲍菇菌渣为基料,分别添加15%、30%、45%的米糠、玉米粉和麦麸进行印度丽蘑栽培试验,筛选出最佳添加物比例,并考察不同覆土材料对印度丽蘑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基料中添加15%和30%玉米粉栽培印度丽蘑,其菌丝满袋天数较短,分别为27.305和27.384 d,极显著短于对照(CK)(P<0.01).添加30%玉米粉栽培印度丽蘑的子实体菌盖直径和菌柄直径分别为12.133 mm和2.717 cm,单菇鲜重为77.172 g,生物学效率为40.27%,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添加不同比例米糠、玉米粉和麦麸均能显著提高印度丽蘑子实体的菌柄长度,其中以添加30%米糠处理子实体的菌柄长度最长,为20.167 cm.以牛粪:壤土=3:1为覆土材料栽培的印度丽蘑子实体菌柄直径最大,菌柄长度最长,第一、二潮菇产量最高,为2077.733 g;覆土后8.000 d现蕾,菌丝生长期最短,比单纯以壤土为覆土材料效果好.[结论]在杏鲍菇菌渣基料中添加30%玉米粉,且以牛粪:田土=3:1为覆土材料最有利于印度丽蘑生长并获得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在对陕西省境内秦岭地区的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时,发现两个碱紫漏斗伞菌(Infundibulicybe alkaliviolascens)样品(样品编号:20210153和20210511)。本研究是首次在陕西省境内发现碱紫漏斗杯伞,因此确定其为陕西省新分布种。另外,本研究还对以上2个碱紫漏斗伞菌的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该物种的子实体小型至中型。菌盖直径4.5~11cm,幼时扁平状,中间浅凹,成熟时漏斗状,边缘波状。菌柄长3~5cm,直径0.5~1.5cm,中生,棒状,有细纵条纹,基部有白色菌丝体。担孢子4.2×7.4μm,担子28.9~56.6×6.6~11.8μm。  相似文献   

13.
先杰 《新疆农业科学》2006,43(Z1):241-242
巴音布鲁克草原为我国第二大高山草原,草原上生长的野生白蘑(T.mongolicumImai)属于口蘑属(Tricholoma)的一种,别名蒙古口蘑、白蘑菇、钉子蘑菇等。它是口蘑的代表种,也是口蘑中的上品。1形态特征野生白蘑幼时半球形,白色光滑,边缘内卷。未开伞、外形完整、形似钉子,菌盖直径1~2厘米的幼蘑,被称“钉子蘑菇”。白蘑开伞平展,菌盖直径5~18厘米,白色,表面平滑,菌肉白色肥厚细密,菌褶白色、绸密、弯生、不等长。菌柄中生,长3~7厘米,粗1·5~4·5厘米,内实,基部稍膨大,白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6~9·5微米×3.5~4微米。已开伞的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河南商丘地区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形态学、致病性、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对该地区的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商丘地区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近柱形或桶形,无纤维体,大小为(25~36)μm×(13~17)μm,3~5个串生;分生孢子梗稍弯曲,无分枝,大小为(149~215)μm×(11~16)μm,其脚胞呈柱状,大小为(45~64)μm×(10~15)μm;病原菌接种叶片与自然状态叶片的病症相似,均为不定形的污白色斑。2)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94bp目的片段(GenBank登录号:JQ 845878),经MEGA3.1软件序列分析发现其与来自污色高氏白粉菌(Golovinomyces sordidus)的AF 011309、AB077658序列聚为1枝,而与来自同属另3个种的ITS序列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河南省商丘地区的车前草白粉病病原菌为G.sordidus。  相似文献   

15.
塑料大棚元蘑栽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蘑(Hohenbueheliaserotina)又称亚侧耳。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3~12cm ,扁平球形至平展、半圆形或肾形,黄绿色,粘,有短绒毛,边缘光滑。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至淡黄色,柄侧生。是黑龙江省珍稀野生食用菌,市场价格一直稳定在2 0元/kg以上,且稳中有升,2 0 0 3年秋至2 0 0  相似文献   

16.
为了鉴定河南省商丘地区感染枸杞的白粉菌,采用形态学鉴定、致病性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该地区感染枸杞的白粉菌病原菌及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梗直立,大小为(82~172)μm×(10~25)μm,分生孢子串生,呈圆柱形、长椭圆形,大小为(20~36)μm×(10~18)μm,附着胞呈乳头形;病原菌接种叶片病症与自然状态一致,形成薄而边缘不明显的白色斑片;对其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94 bp序列(Gen Bank登录号:JX546296.1),经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序列与ITS序列同源性100%;用MEGA5.1软件分析其与来自穆氏节丝壳(Arthrocladiella mougeotii)的AB022380.1、AF455748.1、AB329690.1、AF073358.1白粉菌的系统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商丘地区感染枸杞的白粉菌为穆氏节丝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白环蘑属真菌1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记述了中国白环蘑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娇柔白环蘑Leucoagaricus tener (P.D.Orton) Bon,标本采自中国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盖表面具暗灰褐色的鳞片,担孢子椭圆形,菌褶缘囊状体近柱状、窄棒状或纺缍状,盖表栅状排列,菌丝末端细胞无明显分化、圆柱状。  相似文献   

18.
将采集的病菌在室内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丝的附着胞成裂瓣状,单生或对生;分生孢子梗直或稍弯曲,大小为55.9(51.2~61.0)μm×5.6(3.8~7.5)μm,上单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透明、椭圆形到圆形,无纤维状体,大小39.3(29.3~45.1)μm×18.8(14.6~22.0)μm,芽管从孢子一端萌发。病菌的闭囊壳散生在叶片的背面,球形,直径117.0(62.9~168.5)μm,褐色到黑色,闭囊壳上着生5~15根菌丝状附属丝,直或弯曲,基部褐色,顶部无色,长度是闭囊壳直径的0.5~2.0倍;闭囊壳有2~7个圆形到卵圆形的子囊,子囊足胞不明显,大小为60.1(46.0~72.3)μm×48.1(35.4~65.5)μm;子囊内大多2~4个子囊孢子。用真核生物rDNA-ITS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感染景天属的Erysiphe sedi(JX173289 and JX173290)序列同源性达100%。基于病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同源性结果,将引起新疆长药八宝白粉病的病原鉴定为E.sedi。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来自中国的层杯属一新纪录种———黄层杯菌,该菌一般分布在滇中地区,生长在高湿度的阔叶林或混交林下腐木上,丛生。其特征如下:菌盖宽2~8 mm,浅杯状到圆盘状,上表面黄色,下表面白色;菌柄长3~10 mm,从端部向基部逐渐变细,白色;子囊5.5~6.5μm×154.4~173.3μm,球棍形,含8个孢子,单行排列;子囊孢子3.5~5.0μm×14.5~19.3μm,有隔,不含油滴;侧丝0.8~1.5μm×160~178.2μm,丝状。新记录种附有英文描述和结构图。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高等真菌研究室。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中国白环蘑属真菌的1个新记录种: 娇柔白环蘑Leucoagaricus tener (P.D.Orton)Bon,标本采自中国西藏自治区类乌齐县。该种的鉴别特征是菌盖表面具暗灰褐色的鳞片,担孢子椭圆形,菌褶缘囊状体近柱状、窄棒状或纺缍状,盖表栅状排列,菌丝末端细胞无明显分化、圆柱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