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2022年6月21日多伦县的天气实况,并利用天气形势、地面观测及锡林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多伦县地区预报夏季短时强降水天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区域站降水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东高西低的典型暴雨环流形势下,高原短波槽、副高西伸北抬及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偏南气流和地面锋面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因子;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在相同的时间均最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与TBB梯度大值区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21日午后到夜间,江西省出现较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天气,17∶00德兴局地出现一次强降水过程,导致低畦地带积水严重。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德兴加密雨量站资料对这次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风速的辐合为短时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触发条件,中低层有低涡和切变线为强降水提供了强的上升运动条件,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层能量锋区存在明显,θse、K指数和上升气流的分布状况是暴雨落区预报的着眼点之一。卫星云图能够较直观、连续地监测到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与移动。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6,(16):88-90
2015年8月3日西安地区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此次降水过程天气背景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是冷锋系统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应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并结合ncep分析场,分析发现风廓线雷达能够对冷锋系统的作用进行比较细致的体现,能够探测到冷锋带来的低空冷平流,而低空冷平流产生的逆温为当地集聚不稳定能量;冷锋过境产生的近地面大风也能够在风廓线雷达中得以观测,表现为超低空急流,起到水汽传输与抬升的作用;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中空弱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相叠加,使得不稳定形势得以维持;当中空冷平流与超低空急流消失后,降水迅速结束。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对2012年5月28日陇南局地短时强降水及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蒙古低涡冷槽发展南压的大环流背景下,配合西南涡外围的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良好的水汽条件以及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所产生的抽吸作用和局地的不稳定条件为局地暴雨的发生提供的充分的条件;同时,卫星云图上云团的合并分裂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性,而各家数值模式预报对此次降水过程预报量级上偏小,但对降水落区及起止时间的总体把握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现代农业科技》2017,(18)
利用2016年7月28日客观资料和对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多个物理要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系统下产生的,高空槽和低层切变为强降水提供有利条件;强降水出现在中低层(850 h Pa)风向和风速辐合附近;多个物理要素场和特征值支持通榆南部强降水的产生。散度为负值说明水平有辐合,且在通榆南部附近,这种配置具有动力作用。垂直速度表明在通榆南部上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能够产生强的动力不稳定。水汽通量散度大值中心在通榆南部,有足够的水汽来源。K指数≥32℃,因而通榆南部有产生短时强降水条件。此次降水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过分相信降水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8.
9.
10.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风云卫星红外资料以及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5年5月7日晚陕南中东部的一次区域性短时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机制和预报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发生在东亚一槽一脊的天气背景下,700和850 h Pa切变线叠加、地面存在冷锋和辐合线、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强盛,为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空急流配合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形成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势,为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动力。过程中水汽饱和程度迅速增大,在强烈垂直运动作用下强迫抬升凝结产生强降水,其中水汽主要来自落区上空空气中本身。雷达回波显示,过程中强回波区逐渐形成带状回波,所经过区域出现雷暴大风等灾害天气;同时强降水回波带(≥55 d BZ)在向东南平移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的传播移动,造成洋县、旬阳、平利等站出现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1.
运用风廓线雷达产品等对2011年8月20~ 21日西安市长安区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在暴雨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发现在整个降水过程的不同时间段,风廓线雷达产品的水平风廓线、垂直气流和折射率结构常数以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组合反射率、径向速度等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并且两者产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雷达回波图像可以直观反映降水过程中大气的变化情况,证明了风廓线雷达产品对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环流形式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演变数据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对2010年7月16~17日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在我国东部环流径向度较大的情况下,蒙古地区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从西侧冲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冷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22年8月3日发生在延边地区的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发生前延边地区长时间受副高控制,低层高温高湿,3日午后500hPa短波槽东移南下,配合低层弱切变与风速辐合在山区地形复杂地区触发了对流;地面温度梯度大值区处辐合线维持并缓慢东移,不断激发新生对流系统;强对流云团先后经过同一地点,存在列车效应;雷达回波反映出此次过程中对流云体发展较高、质心低、降水效率高,属于典型的热带降水型降水回波特征,对预报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3-2015年延安市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短时强降水期间的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发现,短时强降水以带状和块状居多,且40dBz以上强回波伸展高度在4km左右,呈现低质心结构;回波中心强度和回波顶高与短时强降水雨强、持续时间有关,雨强越大,降水越集中,则回波中心强度越大,回波顶高越高;本地VIL值偏小,一般为8~23kg·m-2,少数可以达到43kg·m-2以上。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延安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天气尺度辐合特征,同时满足组合反射率、40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平均值达48.8dBz、4km,那么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并利用2016-2018年延安市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对其性能进行检验,其成功概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均为80%。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对2019年7月21日保康县歇马镇东坪村一次突发性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在比较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物理量场显示,当日08:00 K指数较大,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水汽较为充沛;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小,SI指数在0℃附近,对流不稳定能量一般,雷电活动较弱,显示能量与层结的配置不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冰雹和大范围的强降水,而有利于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多普勒雷达产品显示,东坪强降水期间径向速度场上出现明显的逆风区,且逆风区尺度大,伸展厚度厚,对应回波强度强,并且逆风区的位置刚好和灾害性天气发生区域完全对应,时间也非常吻合,逆风区标志着暴雨过程的存在是一个很好的暴雨判据;又因保康县山区地形特殊,在暴雨预报中,地形作用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强对流天气的酝酿、发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常起到激发强对流、加大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分析济阳区2008—2018年9处区域和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研究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短时强降水年、月、旬、日变化特征、极值变化等。结果表明:(1)近11年来,短时降水出现次数呈增多趋势,2016年和2017年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日数和站次数最多。(2)1 h降水量≥20 mm短时强降水一般出现在6—8月,7月最多,但是11年来7月短时强降水变化呈减少趋势;1 h降水量≥40 mm的短时特强降水都发生在7—8月。(3)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段以午后至傍晚居多,夜间次之,上午最少。(4)从空间分布看,11年来出现短时强降水最多的是济阳国家站,其次是位于济阳区西南方位的孙耿街道。(5)出现短时强降水时前24 h水汽压波动6月最大,最大和最小水汽压差值平均12.3hPa,7月次之,8月最小,平均差值仅为4.5 hPa。8月水汽压普遍较高但变化波动小,这也是8月容易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利用micaps、加密自动站、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7月1-2日冀中廊坊的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物理环境场特征,并在对多普勒雷达不同产品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研究了廊坊短时强降水天气的临近预报指标。结果表明: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是在西风槽东移,同时副热带高压北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中尺度系统触发而形成的;前期高湿条件,以及地面辐合线的出现为强降水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分析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后初步得出两点重要结论,其中当VIL值半小时跃增值超过9 kg/m2,且最大值平均达到18 kg/m2时,廊坊发生短时强降水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1年-2021年南雄国家基准气候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韶关南雄地区短时强降水的特征,结果表明:南雄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6月最多,尤其在“龙舟水”期间频繁出现。南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日变化,上午甚少出现,前汛期集中出现在午夜和傍晚前后,后汛期集中出现在傍晚后至上半夜。南雄短时强降水在前汛期多为全境大范围多区域出现,而后汛期短时强降水多为局地生成。 相似文献